舌苔

舌診 望診 舌象 中醫學 中醫診斷學 舌苔

1 拼音

shé tāi

2 英文參考

coated tonguefur of tongu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coating on the tongue[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fu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ated tongue[朗道漢英字典]

coating of tongue[朗道漢英字典]

furred tongue[朗道漢英字典]

3 註解

舌苔也稱舌垢[1]。指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由胃氣上蒸所生[2][3]。觀察舌苔的變化,有助於瞭解病邪的性質和淺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診重要內容之一。望舌苔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包括苔質苔色兩個方面。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內傷食積停飲均可導致舌苔發生變化。觀察舌苔的變化,有助於瞭解病邪的性質和淺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診重要內容之一。正常舌面上均有白色薄苔,由胃氣所生,乾溼適中,不滑不燥,是胃氣正常的表現。病理的舌苔,則因病邪外侵或內有停痰食積所致。診察舌苔,主要從顏色、津液、厚薄、形狀分佈等方面的變化,並須結合舌質分析。同時要注意由食物或藥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參見望苔色望苔質

望苔色爲望舌苔之顏色[4]。主要有白苔黃苔灰苔黑苔四種。白苔一般常見於表證寒證黃苔裏證熱證灰苔裏證,可見於裏熱證,也可見於寒溼證黑苔裏證,主熱極,又主寒盛。

望苔質爲望舌苔質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潤燥、膩腐、剝脫、有根無根等變化。透過苔能隱隱見到舌體薄苔,爲正常苔或屬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體厚苔,多屬病邪傳裏,病情較重,或內有食飲痰溼阻滯。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6.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