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shé tāi
2 英文參考
coated tonguefur of tongu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coating on the tongue[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fu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ated tongue[朗道漢英字典]
coating of tongue[朗道漢英字典]
furred tongue[朗道漢英字典]
3 注解
舌苔也稱舌垢[1]。指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由胃氣上蒸所生[2][3]。觀察舌苔的變化,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性質和淺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診重要內容之一[1]。望舌苔是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2],主要包括苔質與苔色兩個方面[3]。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內傷、食積停飲均可導致舌苔發生變化。觀察舌苔的變化,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性質和淺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診重要內容之一[1]。正常舌面上均有白色薄苔,由胃氣所生[1],干濕適中,不滑不燥,是胃氣正常的表現[1][2]。病理的舌苔,則因病邪外侵或內有停痰食積所致[1]。診察舌苔,主要從顏色、津液、厚薄、形狀和分布等方面的變化,并須結合舌質來分析[1]。同時要注意由食物或藥物染色造成的假象[1]。
望苔色為望舌苔之顏色[4]。主要有白苔、黃苔、灰苔及黑苔四種[4]。白苔一般常見于表證、寒證;黃苔主里證、熱證;灰苔主里證,可見于里熱證,也可見于寒濕證;黑苔主里證,主熱極,又主寒盛[4]。
望苔質為望舌苔的質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潤燥、膩腐、剝脫、有根無根等變化[4]。透過苔能隱隱見到舌體為薄苔,為正常苔或屬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體為厚苔,多屬病邪傳里,病情較重,或內有食飲痰濕阻滯[4]。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6.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3.
古籍中的舌苔
- 《傷寒指掌》:[卷一]察舌辨癥歌
厥陰陽邪。青滑厥陰陰邪。俱見前。邵評∶上二條總論舌苔。太陽與肺。同主表。邪尚在表。故舌無苔而或薄白。...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七章·傷寒本證]第二節·大傷寒
喘。胸痞惡心。舌多無苔而潤。即有亦白滑而薄。甚或舌苔淡白。【脈】左浮緊有力。右多浮滑。浮則為風。緊則...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六章·傷寒脈舌]第八節·察舌辨癥歌
營衛表里辨何難。【廉勘】吳氏曰。凡診傷寒。當先察舌苔形色。分別足經手經。在表在里。衛分營分。再參脈癥...
- 《醫原》:[卷中]濕氣論
證也,面色混濁如油膩,口氣濁膩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膩,膜原邪重則舌苔滿布,濃如積粉,板貼不松,脈...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八章·傷寒兼證]第四節·傷寒兼瘧
。諸證若失。根據此反復而作。累月經年。纏綿難愈。舌苔白滑而膩。甚或灰膩滿布。【脈】沉弦而遲。沉為在臟...
- 更多古籍中的舌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