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àlíng PC7[中國鍼灸學詞典]
dàlí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C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大陵 | ||
---|---|---|---|
漢語拼音 | Daling | ||
羅馬拼音 | Taling | ||
美國英譯名 | Great Mound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PC7 | |
日本 | 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MC7 | |
富耶氏 | MC7 | ||
德國 | MH7 | ||
英國 | Cx7 | ||
美國 | EH7 |
大陵爲經穴名(Dàlíng PC7)[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鍼灸甲乙經》作太陵[2]。別名鬼心。屬手厥陰心包經。大陵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輸穴,五行屬土[3]。大爲小之對,陵即丘陵,掌根高突如同大陵,此穴在其腕側陷中,故名大陵。大陵穴主要用於心神、脾胃及頭目疾患:如心痛,心悸,心煩,心肌炎,失眠,精神病,癲狂,胃炎,骨痛,嘔吐,嘔血,胸中熱痛,身熱頭痛,目黃,目赤痛,喉痹,咽乾及腕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胃痛,瘡瘍,胸脅痛,橈腕關節疼痛,驚悸,嘔逆,吐血,癇症,腕關節痛,胸悶,氣短,喜笑無常,悲恐善怒,腸癰,霍亂,口臭,頭痛身熱汗不出,心煩暑病,肘臂攣急,腕關節疼痛,掌中熱,目赤,舌本痛,乳癰,跗腫,皮膚溼疹,疥癬,心內外膜炎,心動過速,神經衰弱,癲癇,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胃出血,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足跟痛,咽炎,腋淋巴腺炎等。
6 穴名解
大爲小之對,陵即丘陵,掌根高突如同大陵,此穴在其腕側陷中,故名大陵。
大,高大、崇高之意。陵,指大阜、隆高之義。又大陵爲星名,主死喪陵墓之事,在積屍星下。考大陵、積屍兩星名義,與其應徵事物之理,則大陵之星與本穴應症,頗爲合洽。其或古人蔘合星象,而命此穴之名也。本穴在掌根阜起處,有陵丘之象,故名之。刺此穴可使人寐。[4]
8 所屬部位
腕[5]
9 大陵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陵穴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大陵穴位於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中,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仰掌取穴。
大陵穴位於掌後腕橫紋上,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凹陷處。
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
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
10 大陵穴的取法
大陵穴位於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中,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凹陷處,仰掌取穴。
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時,顯現兩肌肌腱[6]。伸臂仰掌,於掌後第一橫紋正中,當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處取穴。若兩手的一側或雙側摸不到掌長肌肌腱,則以橈側腕屈肌肌腱尺側定位。
11 大陵穴穴位解剖
大陵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正中神經幹、腕骨間關節囊。有腕掌側動、靜脈網。深層爲正中神經本幹。皮膚由前臂內、外側皮神經雙重分佈。腕前區的皮膚及皮下筋膜均較薄弱,筋膜內有前臂正中靜脈的屬支,尺神經和正中神經的掌皮支經過。前臂深筋膜在腕骨的前方增厚,形成腕橫韌帶。該韌帶與腕骨共同構成腕管,管的後壁爲腕關節前面的筋膜。在腕管內,有正中神經、指淺深屈肌腱和拇長屈肌腱等,腱周圍有疏鬆的結締組織形成腱旁系膜(或腱旁組織),以保證肌腱的血液供應和滑動功能。通過腕橫韌帶前成是掌長肌腱,其深面正對腕管內的正中神經。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拇長屈肌腱與指淺屈肌腱、指深屈肌腱之間→橈腕關節前方。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3 大陵穴主治病證
大陵穴主要用於心神、脾胃及頭目疾患:如心痛,心悸,心煩,心肌炎,失眠,精神病,癲狂,胃炎,骨痛,嘔吐,嘔血,胸中熱痛,身熱頭痛,目黃,目赤痛,喉痹,咽乾及腕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胃痛,瘡瘍,胸脅痛,橈腕關節疼痛,驚悸,嘔逆,吐血,癇症,腕關節痛,胸悶,氣短,喜笑無常,悲恐善怒,腸癰,霍亂,口臭,頭痛身熱汗不出,心煩暑病,肘臂攣急,腕關節疼痛,掌中熱,目赤,舌本痛,乳癰,跗腫,皮膚溼疹,疥癬,心內外膜炎,心動過速,神經衰弱,癲癇,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胃出血,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足跟痛,咽炎,腋淋巴腺炎等。
大陵穴主要用於心神、脾胃及頭目疾患:如心痛、心悸、心煩、心肌炎、失眠、精神病、癲狂、胃炎、骨痛、嘔吐、嘔血、胸中熱痛、身熱頭痛、目黃、目赤痛、喉痹、咽乾及腕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等。
大陵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瘡瘍、胸脅痛、橈腕關節疼痛。
大陵穴主治心痛,驚悸,胃痛,嘔逆,吐血,胸脅痛,癲狂,癇症,腕關節痛等。
大陵穴主治心痛,心悸,胸悶,氣短,胸脅痛;癲狂,驚悸,喜笑無常,悲恐善怒;胃痛,嘔吐,腸癰,霍亂,吐血,口臭;頭痛身熱汗不出,心煩暑病,肘臂攣急,腕關節疼痛,掌中熱,目赤;舌本痛,乳癰,喉痹,跗腫,皮膚溼疹,疥癬,瘡瘍。
17 文獻摘要
《脈經》: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爲可治……季夏刺大陵,皆補之。
《鍼灸甲乙經》:熱病煩心而汗不止,肘攣腋腫,善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黃,小便如血,欲嘔,胸中熱,苦不樂,太息,喉痹嗌幹,喘逆,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短氣胸痛,大陵主之。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飢之狀,心憺憺而驚,大陵及間使主之。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瘛偏小筋急,大陵主之。咳血,大陵及郄門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善飢,喜悲泣驚恐。
《鍼灸大成》:主熱病汗不出,手心熱,肘臂攣痛,腋腫,善笑不休,煩心,心懸若飢,心痛,掌熱,喜悲泣,驚恐,目赤,目黃,小便如血,嘔啘無度,狂言不樂,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瘑瘡疥癬。
《玉龍歌》:腹中疼痛亦難當,大陵外關可消詳。口臭之疾最可憎,勞心只爲苦多情,大陵穴內人中瀉,心得清涼氣自平。心胸之病大陵瀉,氣攻胸腹一般針。
18 大陵穴研究進展
18.1 對心功能的影響
用心衝擊圖、心電向量示波器和X線示波攝影術觀察,患者脈峯減低變形,收縮性彎曲變斜和舒張期隆起減弱。針刺後,左心峯增大,收縮性偏斜減弱,舒張期隆起也加大,說明針後引起心肌收縮加強,心臟功能改善。[9]
針刺大陵、神門等,對心臟病患者心功能的影響,多數情況下心衝擊圖的收縮波增強,經X線示波攝影,針刺前表現爲左心室與主動脈峯減低變形,收縮性彎曲變斜和舒張期隆起減弱等。針刺後,左心峯增大,收縮性偏斜減弱,舒張期隆起也加大,說明針後心肌收縮加強,心臟功能改善。另有針刺大陵穴,對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的腦電圖,有使之規則化的傾向。
18.2 提高痛閾
18.3 治療癲癇大發作
18.4 治療手痙攣
18.5 治療跟骨骨刺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1.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3.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0.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