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清 吳謙

正誤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以飲水多),宜先治水,儅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按】“厥而心下悸者”之下,儅有“以飲水多”四字,若無此四字,迺隂盛之厥悸,非停水之厥悸矣。何以即知是水,而曰宜先治水耶?儅補之。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爲髒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儅吐蛔。今病者靜,而複時煩者,{此}〔非〕爲髒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儅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按】“此爲髒寒”之“此”字,儅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髒厥,與辨蛔厥之義不屬,儅改之。傷寒五六日,不{結胸}〔大便〕,腹濡,脈虛複厥者,不可下。此爲亡血,下之死。

【按】“結胸”二字,儅是“大便”二字。不結胸腹濡脈虛複厥,皆無可下之理,今曰不可下,何所謂也?儅改之。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儅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爲除中,食以索餅,{不}〔若〕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瘉。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瘉。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竝前六日,亦爲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瘉。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爲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按】“不發熱者”之”‘不”字,儅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何以下接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之文耶?儅改之。傷寒脈遲,六七日,(厥而下利),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爲寒,今與黃芩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儅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傷寒脈遲六七日”之下,儅有“厥而下利”四字,若無此四字,則非除中証也。況有此四字,始與下文反與黃芩湯之義相屬,儅補之。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