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菌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硫磺菌屬 可食用可藥用木腐菌

中文學名

硫磺菌

拉丁學名

Laetiporus sulphureus (Fr.) Murrill

中文別名

硫磺多孔菌、硫色多孔菌

同物異名

Polyporus sulphureus Fr.Tyromyces sulphureus (Bull. : Fr.) Donk

分類地位

形態特征

子實體大型。初期瘤狀,似腦髓狀,菌蓋覆瓦狀排列,肉質多汗幹後輕而脆。菌蓋寬8-30cm,厚1-2cm,表面硫磺色至鮮橙色,有細絨或無,有皺紋,無環帶,邊緣薄而銳,波浪狀至瓣裂。菌肉白色或淺黃色,管孔而硫磺色,幹後褪色,孔口多角形,平均每毫米3-4個。孢子卵形,近球形,光滑、無色、4.5-7×4-5μm,此菌的重要特徵是子實體瓦狀排列,硫磺色。

圖例

圖 960 硫磺菌 : 1. 子實體, 2. 孢子

生態習性

生於柳、雲杉等活立木樹幹、枯立木上。

分佈地區

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南福建臺灣雲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西藏新疆等。

經濟用途

幼時可食用,味道較好。藥用,性溫,味甘,能調節肌體,增進健康、抵抗疾病,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別爲80%和90%。治療乳腺癌,前列腺癌的輔助藥物,此菌產生齒孔菌酸(eburicoic acid) 可用於合成甾體藥物。另外還產生甜菜鹼(betaine)、胡蘆巴鹼(trigionelline)和(γ-hutyro-betarine)等生物鹼。引起木材褐色塊狀腐朽。常生長在香菇段木上,被 視爲“雜菌”。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