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úwǔlǐ LR10[中國鍼灸學詞典]
zúwǔlǐ[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足五里 | ||
---|---|---|---|
漢語拼音 | Zuwuli | ||
羅馬拼音 | Wuli | ||
美國英譯名 | Five Mile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R10 | |
日本 | 10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F10 | |
富耶氏 | |||
德國 | LE10 | ||
英國 | liv10 | ||
美國 | Li10 |
足五里爲經穴名(zúwǔlǐ LR10)[1]。首見《鍼灸甲乙經》,原名五里[2]。《聖濟總錄》始名足五里。足即下肢,裏,居也,此穴居下肢,爲足厥陰肝經倒數第五穴,因名足五里。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陰疾患爲主:如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睾丸腫痛,陰囊溼癢,腸風下血,四肢倦怠,嗜臥,股內側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陰挺,陰部溼癢,小腹脹滿,股內側痛,瘰癧,帶下,癃閉,少腹脹痛,胸悶氣短,現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療尿瀦留,遺尿,陰囊溼疹,尿瀦留等。
6 穴名解
足即下肢,裏,居也,此穴居下肢,爲足厥陰肝經倒數第五穴,因名足五里。
足,指人及動物行走的器官,由跗、蹠、趾三部組成,在人俗稱爲腳。五,數名。裏,有居里之義裏指邑,居意。本穴居脾經之箕門穴上5寸,居大脈之中,《鍼灸甲乙經》有:“在陰廉下去氣衝三寸,陰股中動脈。”又裏爲理,凡肢體病相關五臟者,本穴皆可理之,故名足五里。[3]
7 所屬部位
股[4]
8 足五里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足五里穴在大腿內側,當氣衝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5]。
足五里穴位於股前區,氣衝( ST30)直下3寸,動脈搏動處。仰臥取之。
足五里穴位於大腿內側,當恥骨聯合上緣旁開2寸再直下3寸,長收肌外緣,股動脈搏動處。
足五里穴在股部的位置
足五里穴在股部的位置
9 足五里穴的取法
仰臥位伸足,先取曲骨穴旁開2寸處的氣衝穴,再於其直下3寸處取穴。
足五里穴位於股前區,氣衝( ST30)直下3寸,動脈搏動處。仰臥取之。
10 足五里穴穴位解剖
足五里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長收肌、短收肌。皮膚由髂腹股溝神經和生殖股神經的股支分佈。大腿深筋膜又稱闊膜,是全身最厚而堅韌的筋膜,但在大腿的前內側比較薄弱,形成隱藏靜脈裂孔或稱卵圓窩。該部深筋膜有大隱靜脈穿過。在窩的外側緣和下緣形成鐮刀形的鐮狀緣。覆蓋該窩的深筋,由於血管神經的穿過呈篩狀,稱爲篩狀筋膜,其深面由內向外排列有股表脈、股動脈和股神經。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足五里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五里穴有通調下焦、理氣和血之功。《鍼灸大成》謂治風癆、嗜臥、腸中滿、熱閉、不得溺、四肢不舉等症。凡穴位之名三裏、五里者,均以其能治多經病也。《鍼灸甲乙經》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想其內部經線有交叉也。
12 足五里穴主治病證
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陰疾患爲主:如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睾丸腫痛,陰囊溼癢,腸風下血,四肢倦怠,嗜臥,股內側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陰挺,陰部溼癢,小腹脹滿,股內側痛,瘰癧,帶下,癃閉,少腹脹痛,胸悶氣短,現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療尿瀦留,遺尿,陰囊溼疹,尿瀦留等。
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陰疾患爲主:如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睾丸腫痛、陰囊溼癢、腸風下血、四肢倦怠、嗜臥、股內側疼痛等。
足五里穴主治 陰挺,帶下;睾丸腫痛,陰囊溼癢,遺尿,小便不利,癃閉;少腹脹痛。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3.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5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4.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