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ciatic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Cotugno’s disease[朗道漢英字典]
Cotunnius’ disease[朗道漢英字典]
ischialgia[朗道漢英字典]
ischias[朗道漢英字典]
ischiodynia[朗道漢英字典]
ischioneuralgia[朗道漢英字典]
sciatica sciatic neuralgia[朗道漢英字典]
3 概述
坐骨神經痛爲病症名[1]。指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的疼痛,即在臂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的疼痛。是由於坐骨神經根受壓所致。疼痛可以是銳痛,也可以是鈍痛,有刺痛,也有灼痛,可以是間斷的,也可以是持續的[2]。通常只發生在身體一側,可因咳嗽、噴嚏、彎腰、舉重物而加重。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周圍神經疾病[3]。屬祖國醫學“痹證”範疇。本病多由坐骨神經通路的鄰近組織病變,對坐骨神經產生刺激、壓迫、粘連或破壞所引起,亦可由感染、受寒、中毒等原因直接損害坐骨神經所引起。多見於青壯年,男性較多。本病患者應檢查病因,如果是由腫瘤、結核等疾病引起坐骨神經痛,應同時治療原發病[4]。
4 西醫
4.1 臨牀分類
坐骨神經痛在臨牀上分爲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和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兩類: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炎)的發病與受寒、潮溼、損傷和感染等有關。繼發性坐骨神經痛爲神經通路的鄰近組織病變產生機械性壓迫或粘連所引起,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脊椎腫瘤以及椎間關節、骶髂關節、骨盆的病變和腰骶軟組織勞損等。按其受損部位,又可分爲根性坐骨神經痛和乾性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多爲一側腰腿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其主要症狀是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部發生放射性、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行動時加重。直腿擡高試驗陽性,跟腱反射減弱。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起病呈急性或亞急性發作,沿坐骨神經通路上有放射痛和明顯的壓痛點,起病數日後最劇烈,經數週或數月後漸漸緩解,常因感受寒溼而誘發。
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有原發病可查,咳嗽、噴嚏、排便可使疼痛加重。腰椎旁有壓痛及叩擊痛,腰部活動障礙,活動時下肢有放射痛。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應針對病因治療。
4.2 坐骨神經痛的病因
坐骨神經痛,病因複雜多樣,且可反覆發作。現代西醫學主要以對症治療爲主,效果尚不理想。如由腫瘤、結核等原因引起,應治療其原發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可配合牽引或推拿治療。
4.3 坐骨神經痛的診斷
4.3.1 病史及症狀
單側、中年男性多見,疼痛多由臂部向下放射至足部,咳嗽、噴嚏等動作常使疼痛加劇。爲了減輕疼痛,病人脊柱常側彎,臥牀時膝部微屈。
根性坐骨神經痛多由椎間盤脫出、椎管內佔位、腰骶神經根炎、脊椎關節炎等引起。乾性坐骨神經痛多由坐骨神經炎、髖關節病等引起,病史詢問和查體時應注意鑑別。
4.3.2 體檢發現
1.壓痛點 沿坐骨神經分佈區有壓痛點如腰旁、髂點、臀點、 點、腓點、踝點等。
2.坐骨神經 牽扯徵陽性,如Kernig徵、Laseque徵、Bonnet徵等陽性。⒊坐骨神經支配範圍內,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致患側腳趾背屈力弱,小腿外側皮膚痛覺減退,跟腱反射消失,臀部肌張力降低等。
4.3.3 輔助檢查
血沉可增快、抗"O"、類風溼因子可有異常。脊柱X線平片、腰椎CT、MRI等可有相應的改變。如爲椎管內佔位病變,腰穿CSF檢查蛋白多升高。必要時椎管造影明確診斷。
4.4 坐骨神經痛的治療
4.4.1 病因治療
坐骨神經炎所致坐骨神經痛者急性期臥牀休息3周,口服止痛藥物芬必得0.3 3次/d,阿斯匹林0.3 3次/d,安定2.5mg 3次/d,維生素類,還可短期服用激素。如爲腰椎間盤脫出或椎管內病變引起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4.4.2 封閉療法
1%奴夫卡因10ml,強的松龍0.5ml骶管內注射封閉有較好療效。
5 中醫
坐骨神經痛歸屬於中醫學的“痹證”範疇,臨牀上多按風寒溼、頑痹及筋痹等論治。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痹證的專論,雖然所涉及面較廣,其中也包括本病在內。漢代張仲景從實踐中總結出了治療歷節病、風溼痹的甘草附子湯、烏頭湯等,至今仍應用於本病臨牀。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賊風候》中對本病症候作了明確描述:“其傷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轉動,痛處體卒無熱。”唐宋時期,治療方法有較大的拓展,除內服藥外,還廣泛採用鍼灸、藥酒、膏摩等法,宋代又擴充蟲類藥物,使療效進一步提高。至金元時期,將本病另立痛風一名,對病因病機作了較深入的探討。明清時期,認識更趨深人,特別是清代王清任提出的血瘀致痹的觀點,及所創制的身痛逐瘀湯,對現代醫家仍有重要的影響。
5.1 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痛現代研究
現代用中醫、鍼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最早臨牀資料見於1954年。自此之後,直到60年代,有關文章不少,但內容多以鍼灸治療爲主。從60年代後期起,以中醫藥或草藥治療本病的臨牀報道日益增多。80年代以來,坐骨神經痛的中醫治療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辨證分型與專方治療並重。辨證分型逐步趨向統一,專方治療,多以傳統方劑進行隨證加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方面的資料有日益增長之勢。二是藥物治療與鍼灸治療並重。鍼灸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是本病重要療法,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有人統計用各種穴位刺激法治療1471例坐骨神經痛患者,其總有效率達97.5%。三是內外合治或綜合治療之法引起重視。所謂內外合治是指內服藥與外敷藥同用,這是因爲坐骨神經痛在病位上多屬經筋部分,較爲表淺,外用藥物易發揮作用。綜合治療是指中醫藥與其他療法,諸如鍼灸、推拿、氣功等結合應用,取長補短,以提高療效。目前,中醫鍼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總有效率在90%以上。
在機理研究方面,做得較多的是針刺治療坐骨神經痛的鎮痛機理研究。已檢測到,針刺後,病人周圍血相5-HT,cAMP、cGMP、PGE2,PGF2α均有改變,表明其鎮痛作用有一定生理基礎。近來還發現,坐骨神經痛病人針刺後皮膚的阻抗值、患肢的肌肉震顫率及血流量都有統計學意義的改變,並與臨牀療效相吻合。另外,還對某些方劑及藥物對坐骨神經痛的止痛作用進行過藥理上的探討,但實驗研究做得較少,今後有必要引起重視。
5.2 坐骨神經痛的病因病機
坐骨神經痛的病因古今醫家看法較爲一致,以外邪(風、寒、溼)及損傷爲主因,其病機可概括如下:
5.2.1 寒溼侵襲
多因久居嚴寒之地,缺乏必要防寒措施,或因衝風冒雨,水中作業,日積月累而致寒溼之邪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寒溼均爲陰邪,寒主收引,溼性粘滯,故本病腰腿痙攣疼痛,難以屈伸,多麻木發涼,易反覆發作,病情纏綿。如病程長久;鬱久化熱,亦可出現火熱灼筋之證。
5.2.2 肝腎虧虛
素體虛弱,無力驅邪外出,寒溼之邪逐漸深人。久病傷陰,致肝腎不足,筋骨失於濡養,致筋脈牽扯拘急,骨節疼痛而活動時更甚。
5.2.3 氣滯血瘀
或因外邪侵淫日久,留着筋內,或因跌僕損傷,氣血受阻。經脈阻塞,血不能行,久而變生瘀血,停留筋骨之中。血瘀痹阻,故痛有定處,且以刺痛爲主。
5.3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患者一側或雙側臀部、大腿後側疼痛,多伴有腰椎叩擊痛,疼痛可因咳嗽、噴嚏、彎腰等而加重,或伴有小腿外側、足背皮膚感覺明顯減弱。多有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病史。
5.4 診斷要點
①沿坐骨神經分佈區的放射性疼痛,神經根病變時,咳嗽、打噴嚏等動作常使疼痛加重。爲了減輕疼痛,脊柱常有側彎,臥牀時膝部常有微曲。
②沿坐骨神經分佈區有壓痛點,如腰(旁)點、髂點、臀點、膕點、腓點、踝點、跖點等。
③坐骨神經牽扯徵常陽性。如Kernig徵、Laseque徵等。
④坐骨神經支配範圍內,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障礙。常見的有患肢踇指背屈力弱,小腿外側感覺減退,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張力降低等。
5.5 坐骨神經痛的治療
5.5.1 療效標準
顯效:症狀及體徵基本消失,在明顯誘因(受寒、過勞等)後感患肢酸困、微痛,半年以上未復發者。
有效:症狀及體徵顯著改善,但仍有發作者。
無效:症狀及體徵略有改善但仍反覆發作或未見好轉者。
5.5.2 辨證治療
5.5.2.1 寒溼外襲
5.5.2.1.1 寒溼外襲型的症狀
下肢拘急疼痛,邪犯足少陽疼痛多沿腰腿外側放射,邪犯足太陽多沿腰腿後側放射。遇寒加劇,得熱則舒,局部常有冷感,人夜尤甚,或肢體重着不移,伴肌膚不仁。脈沉澀或緊,苔薄白或白膩。
5.5.2.1.2 寒溼外襲型的方藥治療
處方:制川烏6~12克(先煎2小時),麻黃6克,白芍15克,黃芪15克,細辛3克,地龍15克,威靈仙15克,炙甘草10克,川芎10克。
加減:下肢沉重加防己、羌活;局部麻木加當歸、雞血藤;拘攣掣痛加木瓜,兼有熱象加知母、黃柏。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或類似上方治療298例,基本痊癒183例,顯效11例,有效8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爲94%。
常用成方:蠲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加術湯、小活絡丹、腎着湯。
5.5.2.2 肝腎不足
5.5.2.2.1 肝腎不足型的症狀
腰腿痠軟乏力,筋脈時有牽引拘急,步履困難;過勞則疼痛加重,臥時痛減,煩躁盜汗,頭暈耳鳴,面赤火升,夜尿頻多,大便乾結。脈細或細數,舌紅少苔。
5.5.2.2.2 肝腎不足型的方藥治療
治法:滋腎養肝,壯筋祛痛。
處方:桂枝30~60克,生黃芪20~30克,川斷10~20克,獨活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寄生30克,牛膝30克,杜仲20克,生地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或類似上方共治療445例,基本痊癒361例,顯效36例,有效37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爲97.5%。
5.5.2.3 氣血瘀滯
5.5.2.3.1 氣血瘀滯型的症狀
病程久長,反覆發作或跌僕損傷。疼痛劇烈,痛如針刺或疼痛麻木,患肢不可屈伸,按壓腰腿後外側之經線穴點,多有明顯之壓痛。脈細澀或沉遲,舌上多見紫色瘀斑。
5.5.2.3.2 氣血瘀滯型的方藥治療
處方:秦艽15克,制沒藥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羌活15克,當歸15克,香附10克,牛膝8克,地龍12克,五靈脂(炒)10克,甘草6克。
加減:兼寒重加桂枝、附子;兼溼重加苡仁、蒼朮、桑枝;屈伸不利力加木瓜、川斷;瘀重加丹蔘、水蛭;體虛加黃芪。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及類似上方治療253例,基本痊癒161例,顯效26例,有效48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爲92.9%。
5.5.2.4 其他型
除上述外,各地報道尚有其他分型,如外傷型,以有外傷或勞損史,疼痛於損傷後出現爲主要特徵,本型可歸入氣血瘀滯。還有據症候輕重分型及按疼痛經絡分佈分型等。
5.5.3 專方治療
5.5.3.1 補陽還五湯加味
組成:黃芪60克,當歸尾30克,赤芍18克,地龍、桂枝各15克,川芎、雞血藤各21克,桃仁、紅花、甘草各9克,川牛膝12克。
加減:寒溼重加薏苡仁、制馬錢子、細辛、五加皮;熱重加知母、黃柏;瘀重加骨碎補、絲瓜絡。
療效:以上方共治療184例,基本痊癒146例,顯效13例,有效2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爲97.3%。
5.5.3.2 穿石通痹湯
組成:穿山龍、丹蔘、薏苡仁各30克,石鑽風、延胡索各15克,黃芪、熟地各18克,當歸、地龍、川牛膝、炙甘草各10克,赤芍、白芍各15~30克。
加減:偏寒重,去薏苡仁,加蒼朮、獨活、細辛、制川烏;溼熱重去黃芪,加防己、黃柏、木通、梔子、豨薟草,炙甘草易生甘草;氣血瘀滯加桃仁、紅花、山甲珠、土鱉蟲;陰虛內熱去黃芪,加生地、旱蓮草、女貞子、沙蔘、地骨皮、知母、丹皮;久痛人絡加蜈蚣、全蠍、白花蛇、蜃蟲。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共治療115例,基本痊癒83例,顯效13例,有效1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爲93%。
5.5.3.3 血馬散
組成:血竭(另研末)15克,制馬錢子(砂炒黃,勿炭化,另研末)50克,制乳香、沒藥各10克,木瓜、獨活、木通、木防己各12克,蜈蚣3條。共研細末,與血竭、制馬錢子混勻,貯瓶備用。
用法:以黃酒或溫開水沖服,開始每次2克,漸增至3克,每日2次,服完1料爲一療程。忌魚腥。
療效:以上方共治療62例,基本痊癒58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6.8%。
5.5.3.4 蛇蠍散
用法:每日3克,分1~3次服下,10天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52例,基本痊癒42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爲92.3%。
5.5.3.5 馬錢子丸
組成:馬錢子300克,炙麻黃、制草烏、炒牛膝、炒蒼朮、制乳香、制沒藥、炒殭蠶、炒全蠍、炙甘草各35克。
用法:先炮製馬錢子,方法爲:將馬錢子放入砂鍋或鐵鍋內加水3000毫升,同時放綠豆少許同煮,待綠豆開花,取出浸泡冷水中,去皮切成薄片。將上藥研末,細篩,裝空心膠囊(每粒重0.25克)。每晚睡前服1次,成人一般服4~6粒,不超過10粒。服用劑量大小以服後半至一小時肢體出現輕度不自主抽動爲宜。用白酒或黃酒爲引。服藥後,夜間不宜下牀活動,大小便須有人攙扶15天爲一療程,如疼痛減輕,隔6~7日再服,不減,則換用他法。
療效:共治療33例,基本痊癒24例,顯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3.9%。
5.5.3.6 活血通絡散
組成:馬錢子(香油炸焦)、牛膝各62克,雞血藤45克,乳香、沒藥、桃仁、紅花、制川烏、威靈仙、桂枝、千年健、當歸、丹蔘、獨活、海風藤、尋骨風、蒼朮各31克,甘草20克。共研爲末。
用法:每次3克,每日2~3次,以白酒爲引。
療效:共治療32例,基本治癒21例,有效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爲81.2%。本方服後,患肢出現熱或痛感爲正常反應。孕婦忌服。
5.5.3.7 祛痛煎劑
組成:刺三甲20克,人地金牛15克,鐵腳威靈仙15克,走馬風15克,丟了棒15克,三丫苦20克,穿破子15克,五指毛桃15克,九節風2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124例,基本痊癒90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爲92.7%。
5.5.3.8 外敷方
組成:麥麩粉1000克,食鹽500克,花椒100克,食醋50克,黃酒50克。
用法:先將研碎之花椒末與麥麩粉、食鹽置鐵鍋內炒黃,再加人食醋炒至焦黃,加入黃酒,即裝人布袋內,趁熱(約60℃)外敷患肢。應持續敷數小時,涼後再加酒炒熱。每日1次。
療效:以本法治療30例,基本痊癒27例,顯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6.7%。本法須結合內服藥。
5.5.4 老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痛經驗
章次公醫案:
張××,男。久坐則腰痛如折,多走則腰痠難忍,行路太快則趺。診斷爲坐骨神經痛。
處方:附塊9克,丹皮18克,當歸18克,全蠍6克,臭梧桐12克;小金丹2粒(每服1粒)。
二診:近1周來,整天不痛,此爲3月來所罕見,今天氣候轉燎變,又有小痛,尚能忍受。
處方:附塊9克,川芎9克,丹皮9克,當歸18克,臭梧桐9克,海桐皮9克,全蠍6克;小金丹2粒(分2次吞)。
按:此案爲風寒外襲,留着經隧,氣血運行受阻而引起,故用附子溫陽散寒,全蠍祛風止痛,丹皮、歸、芎行血,並用小金丹,以達到散寒、搜風、逐瘀、止痛的目的。服後效果異常顯著。
5.5.5 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痛臨牀用藥規律
對所收集的治療本病在20例以上的應用專方共48篇臨牀資料進行統計,其主方用藥情況如下:
應用頻度(例) | 報道文獻(篇) | 藥 物 |
>1000 | >20 | 當歸、牛膝、甘草。 |
15~19 | 白芍、桂枝。 | |
501~1000 | 9~14 | 乳香、沒藥、黃芪、雞血藤、川芎、地龍、馬錢子、紅花、羌活、附子、獨活、細辛、川烏。 |
301~500 | 4~10 | 秦艽、桃仁、生(幹)姜、赤芍、蜈蚣、麻黃、威靈仙、丹蔘、熟地、木瓜、全蠍、杜仲。 |
30~300 | 2~6 | 防己、蒼朮、草烏、川斷、巴戟天、桑寄生、薏苡仨、延胡索、白芷、茯苓、木通、海桐皮、續斷、五加皮、骨碎補、梔子、伸筋草、土鱉子、澤瀉、龍膽草、香附。 |
從上表看出,坐骨神經痛的中醫用藥比較集中,較爲常用的有50種左右,而其中應用頻次高的僅30餘種。用得最多的是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當歸和舒筋利痹的牛膝,其次爲用以柔肝止痛的白芍和溫經止痛的桂枝。甘草具有緩急止痛作用兼調和百藥,故在方劑中出現也較多。就總的用藥情況看,以活血類藥物居於前列,其次爲祛風散寒利溼類藥物,再次爲補益肝腎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用藥趨向。需要亠提的是,近年來用馬錢子人藥治療本病症的現象日漸增加,該藥具祛風定痛、舒筋活絡作用,應該說是可行的。但其有效成分爲番木鱉鹼,對脊髓神經有強烈興奮作用,過量或久服易發生中毒,宜引起警惕。
5.5.6 坐骨神經痛的其他療法
治療坐骨神經痛,除方藥治療外,還可採用推拿、按摩、牽引、理療、針炙療法。
5.5.6.1 鍼灸治療
5.5.6.1.1 方一
鍼灸治療,以秩邊、環跳、殷門、委中、陽陵泉爲主,酌配腰4~5夾脊、次髎、承山、崑崙等穴,針用瀉法,並使針感向患肢遠端傳導。亦可配合電針、穴位注射等法。若在鍼灸治療同時,再積極治療其原發病,則療效更佳。
5.5.6.1.2 方二
取穴:主穴:環跳(或秩邊)、陽陵泉。配穴:邪犯足太陽經加委中、八醪、承山、崑崙、殷門;邪犯足少陽經加絕骨、丘墟;久痛加腎俞。
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環跳深刺,大幅度捻轉結合提插,使針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陽陵泉亦須深刺,以同樣手法使針感達足背。餘穴針感也務求向遠端放射。一旦氣至,即行留針,留針時間視疼痛劇烈程度20~60分鐘不等,每隔5~10分鐘捻轉提插1次。一般採用平補平瀉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重者每日可2次。10~15次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164例,總有效率在88.8%~99%之間。
5.5.6.1.3 方三
選穴:以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穴爲主。取腎俞、氣海俞、腰3~5夾脊、次髎、秩邊、環跳、阿是穴。
隨證配穴:太陽經:殷門、委中、承山;少陽經:陽陵泉、陽交、絕骨。按疼痛放射部位,選取上述處方4~6穴,腰臀部穴進針後使針感下傳,但不宜多次重複,以免損傷神經。病始起數日,經氣阻滯疼痛劇烈者,可選取上肢同名經穴後溪、腕骨、液門、中渚等穴。
5.5.6.2 電針療法
5.5.6.2.1 方一
取穴:主穴:坐骨神經投影點(下稱投影點)、環跳、腰4、5夾脊。配穴:乾性加陽陵泉,條口透承山;根性加委中、承扶。
投影點位置:在髂後上棘與尾骨尖連線至股骨大粗隆連線中點稍下1/3處。
操作:主穴每次取一穴,乾性取投影點或環跳,根性取夾脊穴,分別酌加配穴。投影點用4寸長銀針以70度角刺人,針尖稍斜向內側,使針感放射至足趾,餘穴亦須深刺,引發傳導針感。接通電針儀,斷續波,頻率240~400次/分,強度以能耐受爲度,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10~15次爲一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療226例,總有效率爲95.7%~97%。
5.5.6.2.2 方二
①根性:腰4~5夾脊,陽陵泉或委中。②乾性:秩邊或環跳,陽陵泉或委中。進針後通電,採用密波或疏密波,刺激量逐漸由中度到強度。每日1次,每次10~15min。
5.5.6.3 刺血療法
取穴:分兩組。甲組:環跳、腰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下髎;乙組:承扶、殷門、委中、委陽、陽交、絕骨、跗陽、丘墟、崑崙。
操作:甲組偏重於治根性坐骨神經痛,每次取1~2穴;乙組偏重於治乾性患者,每次取2~4穴。以16號三棱針消毒後,於所選穴位或穴周靜脈血管點刺出血,深約1~3分,環跳3~6分。血止拔罐,約2~3分鐘去罐。首次治療出血量可在40~60毫升左右,第二、三次可略少,約10~30毫升。隔2~3天治第二次,之後一般應間隔7~10天。
療效:共治療580例,總有效率爲93.7%~96%。
5.5.6.4 刺絡拔罐
5.5.6.5 穴住注射療法
5.5.6.5.1 方一
取穴:主穴:太腸俞、環跳、殷門。配穴:太陽經型加委中、承山、崑崙;少陽經型加委陽、陽陵泉、絕骨。
操作:以醋酸強的松龍25毫克加1%普魯卡因10毫升、當歸注射液2毫升混合搖勻,進行穴注,每次選4~5穴。大腸俞注藥3毫升,餘穴均2毫升。7日注射1次,5次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000例,基本治癒愈642例,有效306例,無效52例,總有效率爲94.8%。
5.5.6.5.2 方二
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加維生素B1100mg,或維生素B12100μg混合液,注射腰2~4夾脊及秩邊等穴,每穴5~10ml,每次2~3穴,在出現強烈向下放射的針感時,稍向上提,再將藥液迅速推入,隔日1次,疼痛劇烈時亦可用1%普魯卡因注射液5~10ml,注射阿是穴或環跳穴。
5.5.6.6 灸法
5.5.6.6.1 方一
取穴:腰夾脊、腎俞、秩邊、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崑崙穴。
灸法:以腰臀部穴位爲主,每次選3~5穴,採用艾條灸法,每穴灸5~10分鐘;或用艾炷灸法,每穴灸5~10壯。
5.5.6.6.2 方二
灸法:採用燈火灸法,每穴灸1壯,每天1次,10天爲1個療程。
5.5.6.6.3 方三
配穴:委中、委陽、陽陵泉、承山、懸鐘、第2至第3腰椎的夾脊穴。
灸法:每次主穴必用,酌情加用配穴,採用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15~20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爲度;也可以採用溫鍼灸法,每穴灸2~4壯;或用艾炷無瘢痕灸法,每穴灸3~7壯。急性期每日1次,疼痛緩解後可隔日1次。
5.5.6.6.4 方四
取穴:沿腰退疼痛部位及放射路經,隨經取足太陽和足少陽經穴爲主,主要爲腎俞、大腸俞、腰3~5夾脊、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穴。
灸法:採用針刺、艾條溫和灸加拔罐法,局部常規消毒後用1.5~3.5寸毫針針刺,應適當深刺,在局部產生酸、脹、麻等感覺使針感下傳,以除深邪。接電針治療儀(G6805),採用密波或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爲宜,留針30cm。針畢根據辯證分型進行艾灸和拔罐治療。寒溼犯絡型:腰腿重着,疼痛劇烈,活動受限,遇寒溼加重,在腰及臂部針刺處及壓痛點拔罐5~15分鐘後,隔姜灸3~5壯;氣滯血瘀型:腰腿疼痛日久,或有外傷,痛處固定,疼痛如針刺刀割伴燒灼感,拔罐時間可延長。有瘀紫血液或黃色液體拔出,療效更佳,不需抗炎;正虧體虛型:疼痛以痠軟爲主,腰膝無力,遇勞則發,遷延不愈,反覆發作,伴面色不華、神疲等症,採用溫和灸,不拔罐。上述治療每日1次,7日爲1個療程,中途停1~2日進行第二次治療。
5.5.6.7 推拿療法
5.5.6.7.1 方一
操作:以滾、點爲主,拿、搓爲輔,配合被動運動。部位爲腰、臀及大小腿後外側、足背的穴區。令患者仰臥,先於大腿前側及足背部施滾法約2分鐘;再使患者俯臥,在腰臀及大腿後側至足腿部施滾法約3分鐘,以臀部爲重點。側臥,點按居醪、環跳,在髖臀部及大小腿外側施滾法4分鐘,並配合屈膝被動運動。再仰臥,滾大腿前側至足背,並拿委中、承山,最後施搓法於大腿至小腿,每次操作約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20次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12例,基本痊癒36例,顯效58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8.2%。
5.5.6.7.2 方二
操作方法:
點穴:患者俯臥位,用拇指或肘部點按腎俞、十七椎、腰陽關、環跳、委中、陽陵泉、承山等穴,每穴半分鐘。
松筋:在患側和健側腰背部及下肢後側使用㨰法,約10分鐘;再由上向下在腰背部使用掌按法3遍,在腰部掌按時,要加大力量,如果患者形體肥胖,可彈撥腰背部肌肉。在臀部可用拳擊法擊50拳,並用拇指彈撥小腿外側。
活動腰腿:患者俯臥,醫者一手抱住患者雙大腿,一手按住腰部,兩手向相反方向同時用力,反覆3次。令患者仰臥,患側下肢屈曲,醫者一手扶膝,一手拿踝,進行搖晃,然後扶膝之手用力按壓膝部,使其靠近胸部,這樣反覆3次,再伸直患肢,努力向上擡起。
5.5.6.7.3 方三
5.5.6.8 食療
5.5.6.8.1 黃藤蹄筋湯
組成:黃芪30克,當歸30克,牛膝30克,防風15克,尋骨風15克,鮮雞矢藤30克(幹品用量減半),豬蹄筋1對。
用法:先將上藥煎汁800毫升,過濾去渣,再將切成寸半長之蹄筋放入藥汁內,用文火熬至爛熟爲度,喫筋喝湯,1~1.5天內服完。
療效:共治療50例,基本痊癒20例,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6%。
5.5.6.8.2 蜈蚣蛋
組成:生雞蛋1個,蜈蚣1條。
用法:將蜈蚣研粉,雞蛋弄一小孔加入蜈蚣粉,以麪糰封其口,蒸熟。每次服1個,每日1次,連服10日。
療效:共治療12例,皆獲效。
5.5.6.8.3 狼毒藥酒
組成:狼毒10克,牛膝15克,雞血藤10克,青風藤10克,海風藤10克,追地風10克,天麻10克,川烏10克,草烏10克,細辛10克,穿山甲10克。
用法:諸藥搗爲粗末,裝入大口瓶內,加65度白酒750毫升,浸泡四晝夜,將酒濾出,即可服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5毫升,飯後服。
療效:共治療50例,基本痊癒27例,有效1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爲90%。、
5.5.7 醫案
丁某,男,35歲。主訴右側腰腿疼痛1周餘,不能下牀。1周前過度搬運糧食不甚將腰部扭傷,當天下午腰部疼痛,3天后右腿後至小腿外側放射性疼痛,臥牀休息疼痛加重。CT檢查診斷爲:腰椎骨質增生壓迫神經根導致下肢坐骨神經痛、麻,採用推拿復位、走罐爲主的保守療法、治療。連續治療1周,臥牀休息1周後能下牀活動,3周後生活能自理,4~5天后可參加正常勞動,隨訪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