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Lophatheri and Gypsi Fibrosi Decoc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huye shigao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竹葉石膏湯爲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二十四首。其中《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方爲常用方,組成爲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蔘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1]。具有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的功效,主治熱病之後,餘熱未清,氣陰兩傷,症見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納呆,舌質光紅少苔,脈細數;胃陰不足,胃火上逆,症見口舌糜爛,口渴,舌質紅絳而幹,脈細數;或消渴病,胃火熾盛,消谷善飢;或小兒夏季熱[2]。
4 《傷寒論》方之竹葉石膏湯
從本方劑各味藥作用分析可以看出,該方劑有降血糖、調節水鹽等電解質平衡作用,又有調節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時對心、腦、循環及血液流變學有增強、促進、保護作用[3]。本方劑對中暑、夏季熱、糖尿病等所致多汗、發熱、口於多飲、心煩、胸悶等有治療作用,其“益氣”可能與其促進免疫功能和改善心腦功能有關,其“生津”可能與其調節糖、水鹽代謝功能有關。但是對這些危重症還應結合現在醫學液體療法,調節血糖,注意降顱壓,抗腦水腫,改善心功能,改善微循環,以及吸氧、鎮靜、抗驚厥等治療爲宜;特別是液體療法,補液、糾酸,調節水鹽、酸鹼、電解質等平衡在抗中暑治療中尤爲重要。
4.1 別名
4.2 組成
竹葉二把、石膏、麥門冬各一升,半夏半斤,人蔘、炙甘草各二兩,粳米半斤。
竹葉6g、石膏50g、半夏9g、麥冬20g、人蔘6g、炙甘草6g、粳米10g[4]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蔘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4.3 功能主治
《傷寒論》方之竹葉石膏湯功能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主治熱病之後,餘熱未清,氣陰兩傷,症見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納呆,舌質光紅少苔,脈細數;胃陰不足,胃火上逆,症見口舌糜爛,口渴,舌質紅絳而幹,脈細數;或消渴病,胃火熾盛,消谷善飢;或小兒夏季熱。
《傷寒論》方之竹葉石膏湯具有清熱降逆,益氣生津的功效。主治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陰兩傷證。症見虛羸少氣,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少氣神倦,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
4.4 用法用量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入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4.5 用藥禁忌
4.6 方解
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人蔘、甘草益氣生津;麥門冬、粳米補肺胃之陰;半夏降逆氣,止嘔吐。合而用之,清熱而兼和胃,補虛而不戀邪,爲清補之劑。
竹葉石膏湯所治病證乃熱病之後,餘邪留戀,裏熱未清而氣津已傷,胃氣不和所致[5]。其治若只清熱而不益氣生津,則氣津難復,若只益氣養陰而不清熱,則邪熱尚存。惟有清補並行,方爲兩全。故以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立法。方以石膏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爲君。竹葉清熱除煩;人蔘益氣;麥冬生津,共爲臣藥。佐以半夏降逆止嘔;粳米甘平益胃。使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藥性。諸藥配伍,共收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功,使熱清煩除,氣津兩復,胃氣和降,諸症自愈。
竹葉石膏湯從白虎湯衍化而來。白虎湯證爲正實邪盛,本證則爲熱勢已衰,餘熱未清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潤的知母,加人蔘、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方中半夏雖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於輸轉津液,使參、麥補而不滯。如此,有石膏、竹葉之清熱除煩;有人蔘、麥冬之兩補氣陰;又有半夏、甘草、粳米之和中降逆,固護胃氣,合而用之,清熱兼和胃,補虛不戀邪,實爲一首清補兩顧之劑。
4.7 運用
竹葉石膏湯是臨牀上治療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的代表方劑。凡溫熱病後期,表現爲發熱(一般爲低燒)有汗、噁心欲嘔、煩渴喜飲、少氣神倦、舌紅少苔、脈虛數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加減法:若兼胃陰不足,胃火上逆而見口舌糜爛、舌紅而幹者,加石斛、天花粉、生地等以清熱養陰;胃火熾盛而見消谷善飢者,加知母、天花粉、生地、黃連等以加強清熱生津之功。
使用注意:本方爲清補並行之劑,若陽明氣分熱盛,氣津未傷者不宜使用本方。
竹葉石膏湯治陽明暑瘧:已亥夏,予舅母患瘧,服柴胡藥2-3帖後,汗出昏厥,妄語遺溺,或謂其體質素虛,慮有脫變,勸服獨蔘湯,幸表弟壽者,不敢遽進,乃邀孟英商焉,切其脈洪大滑數,曰陽明暑瘧也,與傷寒三陽合病同符,處竹葉石膏湯,清熱兼益氣,兩劑而瘳。
竹葉石膏湯治消渴:一女性患者,56歲,農民。患糖尿病多年,近來自覺神疲乏力,口渴引飲,溲多,診得脈細數,舌紅少津,身形消瘦。憑症參脈,系胃熱內盛,氣津俱損,宜清胃熱,益氣陰,方用竹葉石膏湯加味,竹葉12g,生石膏30g、麥冬12g、法半夏6g、甘草3g、北沙蔘12g、天花粉12g、淮山藥18g、粳米一撮。三劑後,口渴顯著減輕,續服原方三劑,後未再複診。
竹葉石膏湯治餘熱未淨,氣陰兩傷:王某,女,6歲,1978年12月初診。患兒三天前發燒38.5℃,伴有咳嗽,少痰、頭痛、納差、X線胸透未見異常。先用四環素、甘草片、克感敏等藥物治療,因無效而改用靜脈點滴紅黴素兩天,體溫仍在38℃以上,故邀中醫診治,乏力懶動,舌尖紅苔薄黃、中心略厚,脈弦細。辨證爲餘熱未淨、氣陰兩傷,用本方治療,黨蔘3g、半夏9g、粳米12g、麥冬24g、竹葉9g、生石膏48g、甘草6g,水煎,分三次服。服上藥二劑後,熱退症消,體溫降至36℃。停藥觀察三日,再未見發熱,飲食漸增,開始下地玩耍。
竹葉石膏湯治流行性出血熱: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流行性出血熱32例,男28例,女4例,年齡20~40歲,病程1~2天者25例,3天以上者7例。根據病程分爲發熱期、低血壓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等,以本方適當加減,療程7~18天,全部治癒,其中18例隨訪3一12個月,未見覆發。
4.8 現代適應證
竹葉石膏湯適用於中暑、夏季熱、流腦後期等發熱氣津已傷者。糖尿病的乾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
4.8.1 中暑
中暑常發生在高溫、溼度較高的環境中,是以體溫調節中樞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及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爲特徵的疾病。常見原因是環境溫度過高,人體可獲取熱量;產熱增加,如重體力勞動、發熱、甲亢等;散熱障礙,如溼度大、過度肥胖、衣服透氣不良;汗腺功能障礙。當夏季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時產熱過多並從外界獲取熱量,這些熱量不能通過輻射、蒸發、對流、傳導向外散發則體溫就會升高。當體溫大於42℃時對人體細胞產生廣泛損傷及引起器官功能障礙,此時首先是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腦和脊髓細胞變性和壞死,激發腦水腫、腦出血、顱內壓增高以致昏迷。其次高熱可引起心肌缺血、壞死,促發心律失常及心功能能障礙,皮膚血流量減少影響散熱;肺血管內皮損傷可發生ARDS;由於脫水、心功能障礙而可繼發急性腎功能衰竭;大量出汗,在失水的同時也導致鈉的丟失,同時併發缺氧和酸中毒;胃腸道血液灌注不足可發生應激性潰瘍、肝壞死和膽汁淤積;肌肉嚴重損傷、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等。中暑臨牀主要有4種類型:一是由於嚴重體鈉缺失而發生肌肉痙攣;二是體液鈉丟失,明顯脫水則出現乏力、噁心、頭痛、低血壓、直立性昏厥等熱衰竭徵象;三是心率增快達180次/分,脈壓增大,橫紋肌溶解;四是急性腎、肝功能衰竭及DIC或行爲異常,癲癇發作,繼而出現昏迷、心衰、肺水腫、腦水腫等表現。
4.8.2 夏季熱
夏季熱病因機理基本同中暑,只是發熱還不到中暑的嚴重程度而已。
4.8.3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未經治療到後期一般由於腦膜及腦實質滲出、水腫、壞死而出現顱內高壓、昏迷症狀,由於高熱、水液丟失、進食減少便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特別易出現高滲症狀;暴發型流腦進入DIC、多器官衰竭期,不僅出現水、電解質紊亂,更主要的是出現微循環功能障礙和嚴重的血液流變學功能異常。
4.8.4 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瞭,目前公認糖尿病不是單一病因所致的疾病,而是復合病因引起的綜合徵。發病與遺傳、自身免疫及環境因素有關。從胰島β細胞合成和分泌胰島素,經血循環到達體內各組織器官的靶細胞,與特異性受體結合,引發細胞內物質代謝效應,在整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異常均可導致糖尿病。糖尿病的代謝紊亂主要是由於胰島素生物活性或其效應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的,臨牀主要表現爲易飢、多食、口渴、多飲、多尿及體重減輕。
4.9 藥理作用
從本方劑主治“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或虛煩不寐,脈虛數”,一是說明體液不足;二是說明體液高滲;三是心臟功能不佳,再就是發熱和多汗。現就其治療機理分析如下。
4.9.1 對葡萄糖代謝的影響
臣藥人蔘有十分明顯的降血糖作用,人蔘通過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活力激活葡萄激酶,使葡萄糖利用正常化而產生降糖作用;人蔘皁苷降糖作用呈明顯的量效關係;人蔘多糖是人蔘降糖的第2個有效成分,其中人參多糖A通過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激活肝磷酸化酶、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及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從而加速糖的利用而減少糖原的合成,降低血糖;同時人蔘對糖元合成有雙相調節作用而人蔘糖B則是通過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和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而發揮降血糖作用;第3種降血糖成分爲人蔘糖肽,首先是與β受體結合,通過cAMP將信息傳至肝細胞,使糖的氧化利用加快,導致血糖降低。另有報道人蔘水提取物1mg/ml可增強葡萄糖灌流大鼠胰腺引起的胰島素釋放,可見人蔘對血糖代謝在多個環節上發揮影響。甘草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麥冬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麥冬降血糖主要是促使胰島β細胞恢復,增加糖元合成,拮抗腎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阻止葡萄糖在腸道吸收。石膏在降血糖過程中起着一種特殊的調和效應,與人蔘配伍降糖作用明顯。血糖降低恢復正常,則血漿滲透壓隨之下降,口渴自然好轉,這可能是本方劑治療糖尿病胃熱陰傷者的機理之一。
4.9.2 對水鹽代謝的影響
君藥石膏上清液對高滲鹽水造成的“口渴”狀態可明顯使之好轉,說明石膏所以能改善顯著異常口渴狀態與其能有效地調節鹽的代謝有關,具體機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臣藥竹葉有輕微的利尿作用,但能明顯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出,從而使Na+排出,這可能爲其止渴的主要機理。人蔘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有雙相調節作用,這種調節作用依機體機能狀態而定,其主要成分是人蔘皁苷及人蔘根皁苷,他們通過促進垂體釋放ACTH而調節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麥冬能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作用,提高適應性。半夏煎劑對腎上腺皮質功能也有輕度刺激作用。使藥粳米有明顯止渴作用,其止渴作用不清。使藥甘草所含甘草次酸及其鹽類有明顯的抗利尿作用,甘草通過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而產生皮質激素樣作用,其中甘草酸有促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酸、甘草粉均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從而提高了機體的內分泌調節能力,起到扶正固本的治療作用。皮質激素有兩種,一是糖皮質激素;二是鹽皮質激素,其中鹽皮質激素有促進Na+、水重吸收作用,實際上臨牀大多數疾病的高滲狀態都是失水同時又失鹽,高滲是相對的,一旦水分補足則會顯現出Na+的相對不足,因而鹽皮質激素的瀦鈉、瀦水作用有利於平衡水鹽代謝紊亂,防止水分繼續丟失,抑制脫水,何況糖皮質激素也有部分鹽皮質激素樣作用,又有一種允許作用,給其他激素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石膏對高滲狀態有調節作用,因而該方劑有利於體液及電解質的平衡,能使口渴喜飲好轉,同時高滲狀態的解除也有利於心煩等不良情緒的改善。
4.9.3 解熱、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藥石膏對人工發熱動物及內毒素所致發熱均有解熱作用,且其退熱作用與血鈣升高密切相關,降溫機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是否由於鈣作用於體溫調定點而發揮降熱作用尚有待研究。竹葉也有退熱作用。麥冬、人蔘、半夏、甘草均能刺激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糖皮質激素抑制體溫中樞的致熱原反應,穩定溶酶體膜,減少內源性致熱原的釋放等而發揮迅速和良好的退熱作用;糖皮質激素對物理的、化學的、免疫的、感染性的各種炎症,以及炎症的滲出、水腫、肉芽組織增生等炎症的各個不同階段均有強大的抗炎作用。另一方面,君藥石膏能明顯抑制炎症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消除炎症水腫;臣藥竹葉所含黃酮能較強地清除超氧陰離子及羥自由基,竹葉提取物能較強地提高SOD及GSH-Px的活力,十分明顯的降低LPO含量。人蔘皁苷R0對急、慢性炎症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抑制炎性水腫,降低炎症組織中羥脯氨酸的濃度;人蔘能提高SOD、CAT、GSH-Px活力,能清除羥自由基及超氧陰離子,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麥冬可提高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有明顯的抵禦超氧陰離子損傷的能力。使藥甘草有保泰松及氫化可的松樣抗炎作用,對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對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而且可清除超氧陰離子及羥自由基,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故而本方劑一可退熱;二可解除中暑、夏季熱、糖尿病等造成的多器官、多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
4.9.4 對心、腦循環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君藥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鈣,並含有少量鐵、鎂,臣藥竹葉含有鈣、鎂、鋅等18種微量元素,這些元素經煎煮後必然遊離出大量的Ca2+等離子。Ca是心肌細胞的激動因子,並且參與無數酶的合成和激活,可影響心肌,增加心肌收縮力。Mg2+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故石膏、竹葉對心臟、循環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臣藥人蔘能促進腦內蛋白質、RNA及DNA的合成,促進腦內Ach等神經遞質的合成與釋放,提高腦內DA及NA含量,促進腦神經細胞發育,增加腦重及大腦皮質厚度,提高海馬區神經元功能,保護神經細胞,降低其死亡率,能促進學習、提高記憶;人蔘可依機體機能狀態對中樞神經抑制和興奮而具有雙相調節作用,使緊張紊亂的神經活動恢復正常,提高腦力活動的靈活性,提高腦力工作效率。人蔘皁苷能顯著增加腦供血及血流量,促進缺血再灌注腦血流量增加,減少鈣積累,減輕腦水腫,增加缺血時大腦對葡萄糖的攝取,使大腦合理利用葡萄代謝氧化產能,同時減少乳酸、丙酮酸及乳酸/丙酮酸比值,有效地保護大腦功能,調節其神經活動。對於心血管系統,人蔘能抑制Na+-K+-ATP酶活性,抑制細胞內Na+增加,促進Na+-Ca2+交換,使心肌細胞內Ca2+增加,因而明顯增加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增加冠脈血流量;同時人蔘對垂體後葉素所致心肌缺血有顯著對抗作用,縮小心肌梗死範圍,促進缺血性心肌損傷的恢復;對血壓具有雙相調節作用,使低血壓病人及休克患者血壓上升,使高血壓病人血壓降低到正常水平,並有明顯抗休克作用;人蔘還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的作用;人蔘可提高人體抗應激、耐高溫的能力,這對中暑十分有利。麥冬煎劑、麥冬注射液及麥冬所含麥冬皁苷能明顯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冠脈血流,抗心律失常,提高心泵功能,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使心肌梗死後心肌營養性血流增加,使缺血心肌損傷得到較快的修復,減輕心肌亞微結構病理變化,具有顯著抗心肌缺血作用。佐藥半夏有明顯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的多種提取物均具有顯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並能降血脂,防止動脈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同時甘草次酸能明顯減少心肌梗死範圍,並有血管緊張素ⅡAT1受體的激活劑樣作用;甘草酸靜脈滴注能提高完全性缺血再灌注大腦線粒體ATP酶、腦組織乳酸脫氫酶的活性,減輕腦水腫。
這些作用對於中暑及夏季熱對大腦、心血管系統的損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治療作用。
4.9.5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君藥石膏能促進吞噬細胞的成熟並能增強其吞噬功能。臣藥麥冬能增加脾臟重量,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刺激血清中溶酶體的產生,升高外周白細胞,提高免疫功能。甘草有干擾素誘導作用,能增強NK細胞的活性,不僅有抗過敏作用,而且能增強胸腺和脾臟的重量;甘草多糖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活性;甘草次酸能激活淋巴細胞增殖,提高淋巴細胞比率;甘草甜素能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能力,抑制淋巴細胞釋放組胺;甘草酸二胺能提高血清中INF-α水平;β-甘草次酸是人體補體經典途徑的抑制劑,使抗體產生顯著增加;甘草Lx能降低抗原量,使抗體產生減少,抗青黴素過敏性休克,其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對免疫功能起到抑制作用。人蔘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均有提高作用,其有效成分是人蔘皁苷和人蔘多糖,其中人參皁苷能促進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促進血清補體生成,促進NK細胞活性,並在ConA存在情況下誘生INF-γ和IL-2。人蔘能增加血清特異性抗體的濃度,提高血清IgG、IgA、IgM的水平,提高血清溶菌素濃度,促進T、B淋巴細胞致分裂原刺激的淋轉反應;人蔘根和莖葉多糖有抗補體活性;人蔘皁苷對脾臟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人蔘三醇則促進IL-1的生成。而且人蔘可依據人體的狀態對免疫功能具有雙相調節作用,使人體免疫狀態達到平衡。
4.10 歌訣
竹葉石膏湯人蔘,麥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津自生。
4.11 各家論述
1.《註解傷寒論》:辛甘發散而除熱,竹葉、石膏、甘草之甘辛以發散餘熱;甘緩脾而益氣,麥門冬、人蔘,梗米之甘以補不足;辛者,散也,氣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氣。
2.《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竹葉、石膏之辛寒,以散餘熱;人蔘、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也。
3.《傷寒溯源集》: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蔘補病後之虛,同麥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4.《古方選注》:竹葉石膏湯分走手足二經,而不悖於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於各髒,補胃瀉肺,有補母瀉子之義也。竹葉、石膏、麥冬瀉肺之熱,人蔘、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復以粳米緩於中,使諸藥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麥冬三湯變方也。
5.《醫宗金鑑》: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蔘、麥冬、半夏、竹葉也。以大寒之劑,易爲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用人蔘、粳米,補形氣也;佐竹葉、石膏、清胃熱也;加麥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飲,甘草補中,且以調和諸藥也。
6.《血證論》:方取竹葉、石膏、麥冬以清熱,人蔘、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熱氣隨之而伏;妙在生薑之升散,俾津液隨之而布,此二藥在口渴者,本屬忌藥,而在此方中,則能止渴,非二藥之功,乃善用二藥之功也。
7.《成方便讀》:方中以竹葉、石膏清肺胃之熱,然熱則生痰,恐留戀於中,痰不去熱終不除,故以半夏辛溫體滑之品,化痰逐溼,而通陰陽,且其性善散逆氣,故又爲止嘔之聖藥,況生薑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戀。人蔘、甘草、粳米以養胃,麥冬以保肺,此方雖雲清熱,而卻不用苦寒,雖養陰又仍能益氣,不傷中和之意耳。
4.12 附註
人蔘竹葉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石膏竹葉湯(《易簡》)。本方方名,《張文仲方》引作“竹葉湯”(見《外臺祕要》)。《活人書)有生薑,《醫學入門》有生薑汁。本方加生薑,名“竹葉加生薑湯”(見《聖濟總錄》)。
4.13 出處
5 《症因脈治》卷一方之竹葉石膏湯
5.1 組成
5.2 功能主治
《症因脈治》卷一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中熱症,陽明燥熱,發熱昏沉,悶亂口噤,煩躁大渴,神識不清,遺尿便赤,外無表症;麻疹沒後煩渴。、
5.3 附註
5.4 出處
《症因脈治》卷一方
6 《症因脈治》卷二方之竹葉石膏湯
6.1 組成
6.2 功效主治
《症因脈治》卷二方之竹葉石膏湯具有清熱潤燥,降火化痰的功效。主治外感燥痰之症,發熱脣焦,煩渴引飲,喘咳短息,時作時止,吐咯難出。
6.3 出處
《症因脈治》卷二
7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五方之竹葉石膏湯
7.1 組成
7.2 功能主治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五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陽明瘧。陽明症,頭痛鼻幹,渴欲引飲,不得眠,先寒灑析,寒甚久乃熱,甚則煩躁,畏日月火,先熱去汗出。
7.3 運用
宜大劑竹葉石膏湯加減,無汗或汗少不嘔者,加葛根;虛而作勞,加人蔘;汗多,加白朮;痰多,加橘紅、貝母,得汗即解;寒熱俱盛,渴甚汗多,寒時指甲紫黯者,加桂枝。
7.4 出處
9 《幼科直言》卷四方之竹葉石膏湯
9.1 組成
9.2 功能主治
《幼科直言》卷四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胃熱嘔吐,或三焦受熱,或傷熱物,或受熱藥,夏月受暑氣,嘔吐黃痰,或乾噦,或煩躁,脣紅面赤作渴,大便不利。
9.3 用法用量
9.4 出處
《幼科直言》卷四
10 方賢着《奇效良方》之竹葉石膏湯
10.1 處方
石膏(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 人蔘(去蘆.二錢) 炙甘草(半錢) 半夏(湯洗七次.一錢半)
10.2 功能主治
方賢着《奇效良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10.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10.4 出處
11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竹葉石膏湯
11.1 處方
人蔘(去蘆頭)、甘草(炙),各二兩。石膏一斤,半夏(湯洗七次)二兩,半麥門冬(去心)五兩半。
11.2 炮製
上藥爲粗末,入半夏令勻。
11.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傷寒時氣,表裏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
11.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兩盞,入青竹葉、生薑各五、六片,煎至一盞半,濾去滓,入粳米百餘粒再煎,米熟去米,溫服,不計時候。
11.5 出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5 《麻症集成》卷三方之竹葉石膏湯
15.1 組成
15.2 功效主治
《麻症集成》卷三方之竹葉石膏湯具有瀉心清肺的功效。主治麻發於心肺,肺虛胃熱,口乾咳嗽,心煩。
15.3 用法用量
加米,水煎服。
15.4 出處
《麻症集成》卷三
16 《痘科辨要》卷九方之竹葉石膏湯
16.1 組成
石膏自1-5兩,知母自1-2錢,竹葉30片或100片,粳米、麥門冬自2-5錢,玄蔘2錢,薄荷2錢,西河柳1兩許(1方加當歸5錢)。
16.2 功能主治
《痘科辨要》卷九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麻疹火鬱毒深,邪熱壅於胃,乘於肺。疹視色紫赤而如煙火,肌膚乾枯暗晦,喘滿氣急者。
16.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6.4 出處
《痘科辨要》卷九
17 《治痘全書》卷十三方之竹葉石膏湯
17.1 組成
17.2 功能主治
《治痘全書》卷十三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痘家煩躁咳逆者;熱瀉,小便赤澀,口燥咽乾,壯熱不惡寒。
17.3 用法用量
17.4 運用
痘後虛煩不眠,瘡出狂叫,喘呼者,乃腸腑熱甚而少津液也,無陰氣以斂之,致陽獨盛,去木通,加甘草。
17.5 各家論述
痘家煩躁咳逆者,此方主之。蓋煩者肺也,燥者腎也,子母相生,其胃必熱。故以石膏爲君,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麥冬之苦甘以瀉肺之實,竹葉苦寒可以除煩蠲噦,木通甘淡可以導熱利竅,此白虎湯之變通也。
17.6 出處
《治痘全書》卷十三
17.7 附註
18 《辨證錄》卷九方之竹葉石膏湯
18.1 組成
石膏1兩,知母3錢,麥冬1兩,甘草1錢,茯苓2錢,人蔘5錢,竹葉100片,粘米1撮。
18.2 功能主治
《辨證錄》卷九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胃火沸騰,大便閉結,煩躁不寧,口渴舌裂,兩目赤突,汗出不止。
18.3 用法用量
18.4 出處
《辨證錄》卷九
19 《正體類要》卷下方之竹葉石膏湯
19.1 別名
六味竹葉石膏湯
19.2 組成
淡竹葉1錢,石膏1錢(煅),桔梗1錢,木通1錢,薄荷1錢,甘草1錢。
19.3 功能主治
《正體類要》卷下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實火盛,口渴脣乾,口舌生瘡,小便赤;一切痛疽兼煩渴。
19.4 用法用量
19.5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李士才曰,陽明外實則用柴葛以解肌,陽明內實則用承氣以攻下,此雲胃實,非有停滯,但陽焰勝耳。火旺則金困,故以竹葉瀉火,以桔梗救金,薄荷升火於上,木通泄火於下,甘草、石膏直入戊土而清其中。三焦火平則炎蒸退,而津液生矣。
19.6 附註
19.7 出處
《正體類要》卷下
20 《丹臺玉案》卷二方之竹葉石膏湯
20.1 組成
石膏5分,人蔘2錢,甘草7分,麥門冬1錢半,淡竹葉14片,糯米1撮。
20.2 功能主治
《丹臺玉案》卷二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溫病表症已解,邪毒未除,熱結在內,心胸頓滿,渴甚飲水無度。
20.3 用法用量
20.4 出處
《丹臺玉案》卷二
22 方出《廣筆記》卷三,名見《古方選注》卷下方之竹葉石膏湯
22.1 組成
蟬蛻1錢,鼠粘子(炒,研)1錢5分,荊芥穗1錢,玄蔘2錢,甘草1錢,麥門冬(去心)3錢,幹葛1錢5分,薄荷葉1錢,知母(蜜炙)1錢,西河柳5錢,竹葉30片(甚者,加石膏5錢,冬米1撮)。
22.2 功效主治
《古方選注》卷下方之竹葉石膏湯具有透疹解毒,清泄肺胃的功效。主治痧疹發不出,喘嗽,煩悶,躁亂。
22.3 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痧疹熱邪壅於肺,逆傳於心胞絡,喘咳煩悶,躁亂狂越者,非西河柳不能解。仲淳另出心裁,立一湯方,表裏施治,蓋以客邪犯心肺二經,營衛並傷,非獨主於裏也。大凡灼熱固表無汗,而見諸證者,則有竹葉、石膏之辛涼,解肌發汗;熱毒蘊裏而見諸證者,則有西河柳之鹹溫潤燥,開結和營,以解天行時熱。至於十味佐使之藥,不外乎潤肺解肌,清營透毒,毋容議也。
22.4 附註
本方方名,《中醫方劑學講義》引作“竹葉柳蒡湯”。《古方選注》本方用法:水一鍾五分,煎八分,不拘時候服。
22.5 出處
方出《廣筆記》卷三,名見《古方選注》卷下
23 《痧疹輯要》卷二方之竹葉石膏湯
23.1 組成
竹葉3片,紅花3分,生地2錢,煅石膏3錢,花粉8分,陳皮5分,甘草5分,黃連5分(微炒),殭蠶5條,連翹6分,玄蔘1錢,牛蒡子6分,桑皮1錢。
23.2 功能主治
《痧疹輯要》卷二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痧疹見形2-3日,肉色紅,出不透快。
23.3 運用
如大便不解,加生大黃2錢;再不通,即加玄明粉2錢,惟熱毒重盛者方可。如瀉紅水,或作煩渴,亦加大黃。
23.4 出處
《痧疹輯要》卷二
24 《傷暑全書》卷下方之竹葉石膏湯
24.1 組成
石膏(研)1兩6錢,法半夏2錢5分,人蔘2錢,甘草(炙)2錢,麥門冬(去心)5錢5分,淡豆豉2錢,糯米1合。
24.2 功能主治
《傷暑全書》卷下方之竹葉石膏湯主治伏暑,內外發熱,煩躁大渴。
24.3 用法用量
24.4 出處
《傷暑全書》卷下
28 《醫略六書》卷十八方之竹葉石膏湯
28.1 組成
竹葉1錢半,石膏3錢,人蔘6分,麥冬3錢(去心),半夏1錢半(制),甘草3分。
28.2 功效主治
《醫略六書》卷十八方之竹葉石膏湯具有清熱扶元化溼的功效。主治中暍,暑傷三焦,熱熾陽明,大熱煩渴,脈洪虛數者。
28.3 用法用量
28.4 各家論述
竹葉療膈上炎威,石膏湯清陽明暑熱,人蔘扶元氣以通脈,甘草和中州以瀉熱,半夏化溼除痰,麥冬清心潤燥,俾暑熱解而大煩可解,大渴可除,何中暍之足慮哉。此清熱扶元化溼之劑,爲中暍熱傷元氣之專方。
28.5 出處
《醫略六書》卷十八
30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1.
- ^ [3]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20.
- ^ [4]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17.
-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17-118.
- ^ [7]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