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大辭典》·竹葉
3.1 來源
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 var.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等的葉。
3.2 性味歸經
甘、淡,寒。入心、胃經。
3.3 功能主治
功在清熱除煩,涼心止驚。主治熱病煩渴,口舌生瘡,小兒驚癇,熱淋、莖中澀痛。
3.4 用法用量
煎服:6~9g。
3.5 運用
4 《*辭典》·竹葉
4.1 出處
《別錄》
4.2 拼音名
Zhú Yè
4.3 別名
淡竹葉(《別錄》)。
4.4 來源
爲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葉。隨時採鮮者入藥。
4.5 原形態
4.6 性狀
葉呈狹披針形,長7.5~16釐米,寬1~2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形,葉柄長約5毫米,邊緣之一側較平滑,另一側具小鋸齒而粗糙;平行脈,次脈6~8對,小橫脈甚顯着;葉面深綠色,無毛,背面色較淡,基部具微毛;質薄而較脆。氣弱,味淡。以色綠、完整、無枝梗者爲佳。
4.7 性味
甘淡,寒。
①《別錄》:"味辛平,大寒。"
②《藥性論》:"味甘,無毒。"
④《本草正》:"味甘淡,氣平微涼。"
4.8 歸經
入心、肺、膽、胃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④《藥品化義》:"入心、肺、肌三經。"
4.9 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生津利尿。治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瘡。
④《日華子本草》:"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頭痛頭風,並懷妊人頭旋倒地,止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
⑦《本草正》:"退虛熱煩躁不眠,止煩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並小兒風熱驚癇。"
⑧《重慶堂隨筆》:"內息肝膽之風,外清溫署之熱,故有安神止痙之功。"
4.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
4.11 附方
①療熱渴:淡竹葉五升,茯苓、石膏(碎)各三兩,小麥三升,栝樓二兩。上五味,以水二斗煮竹葉,取八升,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溫服。(《外臺祕要方》竹葉湯)
②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人蔘二兩,麥冬(去心)一升,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升。(《傷寒論》竹葉石膏湯)
③治霍亂利後,煩熱躁渴,臥不安:濃煮竹葉汁,飲五、六合。(《聖濟總錄》竹葉湯)
④治小兒心臟風熱,精神恍惚:淡竹葉一握,粳米一合,茵陳半兩。上以水二大盞,煮二味取汁一盞,去滓,投米作粥食之。(《聖惠方》淡竹葉粥)
⑤治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一兩,桔梗、甘草各一兩,桂枝一兩,人蔘一兩,附子(炮)一枚,大棗十五枚,生薑五兩。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金匱要略》竹葉湯)
⑥治諸淋:淡竹葉、車前子、大棗、烏豆(炒,去殼)、燈心、甘草各一錢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奇效良方》淡竹葉湯)
⑦治心移熱於小腸,口糜淋痛:淡竹葉二錢,木通一錢,生甘草八分,車前子(炒)三錢,生地黃六錢,水煎服。(《醫力簡義》導赤散)
⑧治產後血氣暴虛,汗出:淡竹葉,煎湯三合,微溫服之,須臾再服。(《經效產寶》)
⑨治頭瘡乍發乍差,赤焮疼痛:竹葉一斤燒灰,搗羅爲末,以雞子白和勻,日三、四上塗之。(《聖惠方》)
4.12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