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清熱化痰 除煩止嘔 中藥材 中藥學 化痰止咳平喘藥 化痰藥 莖木類 眼科常用中藥 化痰藥(眼科)

1 拼音

zhú rú

2 英文參考

bambusae caulis im taenia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amboo shaving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竹茹原植物及藥材

竹茹

竹茹中藥[1][2]。灸用材料之一。出自《本草經集註》。爲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 F. Li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3]

千金翼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壯。”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bamboo shavings(《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竹皮竹二青、淡竹茹

7 來源

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或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8 植物形態

單叢生。稈高6~8m,直徑3~4.5cm。節間壁厚,長30~36cm,幼時被白粉。節稍隆起。分枝常於稈基部第一節開始分出,數枝簇生節上。稈籜早落。籜鞘背面無毛,干時肋紋稍綞起,先端呈不對稱的拱形,外側一邊稍下斜至籜鞘全長的1/10~1/8。籜耳稍不等大,靠外側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邊緣被波曲狀剛毛,小的1枚橢圓形。籜舌高2.5~3.5mm,邊緣被短流蘇毛,片直,呈不對稱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基部兩側與耳相連,連接部分寬約0.5mm。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cm,寬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9 生境

生於山坡、路旁或栽培。

10 採製

全年均可採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紮成束,陰乾

11 性狀

本品爲不規則的絲條,捲曲成團或長條形薄片。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12 性味歸經

甘,涼。入肺、胃、膽經

13 功能主治

竹茹功在清熱,化痰,除煩,止嘔。主治胃熱嘔吐呃逆虛煩不寐妊娠惡阻肺熱咳嗽咯痰黃稠,小兒熱癇;亦治吐血衄血崩漏

竹茹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竹茹眼科常用化痰藥,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功效。用於胞生痰核和痰火升擾所致青風內障綠風內障,伴噁心嘔吐者尤宜。常配伍半夏黃連等,如黃連溫膽湯

14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15 化學成分

竹茹含2,5-二甲氧基對苯醌丁香醛、對苯二甲酸-β-羥乙基甲基酯等。

木質素纖維素

16 藥理作用

本品可抗菌抑制酶活性

17 竹茹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竹茹

Zhuru

BAMBUSAE CAULIS IN TAENIAS

17.2 來源

本品爲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I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全年均可採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束,陰於。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17.3 性狀

本品爲捲曲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黃綠色或黃白色。纖維性,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17.4 檢查

水分不得過7.0%(附錄ⅨH第一法)。

17.5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4.0%。

17.6 竹茹飲

17.6.1 炮製

17.6.1.1 竹茹

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17.6.1.1.1 性狀檢查、浸出物

藥材

17.6.1.2 竹茹

取淨竹茹,照薑汁炙法(附錄ⅡD)炒至黃色。

本品形如竹茹,表面黃色。微有姜香氣。

17.6.1.2.1 檢查、浸出物

藥材

17.6.2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肺、胃,心、膽經

17.6.3 功能與主治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17.6.4 用法與用量

5~10g。

17.6.5 貯藏

乾燥處,防黴,防蛀。

17.7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9.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7.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