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hōngwǎn CV12[中國鍼灸學詞典]
zhōngwǎ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V1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N1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中脘 | ||
---|---|---|---|
漢語拼音 | Zhongwan | ||
羅馬拼音 | Chungwan | ||
美國英譯名 | Middle Epigastrium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CV12 | |
日本 | 1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C12 | |
富耶氏 | VC12 | ||
德國 | KG12 | ||
英國 | Cv12 | ||
美國 | Co12 |
中脘爲經穴名(Zhōngwǎn CV12,RN12)[1][2]。出《脈經》。《脈經》名中管[3]。別名上紀(《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胃脘(《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太倉(《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大倉(《西方子明堂灸經》)、胃管(《脈經》)、胃腕(《經穴匯解》)、中管(《備急千金要方》[4]《脈經》[5])、胃募(《千金翼方》)。屬任脈。中脘是胃的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會穴[6]。中即中間,脘即胃脘,此穴當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脘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脹,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胃下垂,消化性潰瘍,急性腸梗阻,消化不良,腸鳴,泄瀉,痢疾,便祕,失眠,精神病,高血壓,黃疸,疳積,虛勞吐血,胃痛,嘔吐,吞酸,呃逆,癲狂,納呆,反胃,食不化,霍亂,吐血,便血,腸癰,髒躁,驚悸,怔忡,癲癇,產後血暈,陰挺,哮喘,痰多,中風,屍厥,急驚風,真心痛,鼓脹,虛勞,痿證,蕁麻疹,奔豚,頭痛,中暑,疳疾,水腫,脅下堅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潰瘍,子宮脫垂,食物中毒等。
4 中脘穴的別名
5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6 穴名解
中,有方位之義。脘,指胃府。《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胃者,太倉也。”《難經·第四十五難》:“府會太倉。”注:“太倉即中脘穴。”《黃庭內景經》:“脾長一尺掩太倉。”注:“太倉,胃也。”《黃庭外景經》:“時念太倉不飢渴。”注:“胃也。”又注曰:“太倉肚府。”又曰:“太倉,胃管神名。”《老子·中經》:“胃爲太倉,三皇五帝之廚府也。”又泛指脾胃爲太倉。《中黃經》:“太倉,脾府也。”《黃庭內景經》:“是爲太倉兩明堂。”注:“太倉,脾府。”又官名。《漢書·百官表》大司農屬官有太倉令丞。故太倉者,亦即脾胃爲倉廩之官之意。中脘,指穴當胃體的中部,相對於上脘及下脘而言,又是直接指胃而言,故又名太倉。[7]
8 所屬部位
上腹[8]
11 中脘穴穴位解剖
中脘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中脘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脘穴治療疾病廣泛。由於胃與多條經脈關係密切,如手太陽經“抵胃,屬小腸”;手太陰經“還循胃口”;足太陰經“屬脾,絡胃……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其絡脈“入絡腸胃”;足陽明經“下膈,屬胃,絡脾”;足厥陰經“挾胃,屬肝,絡膽”。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取本穴可治與胃有關的經脈病,也就是說,多條經脈異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療。又因中脘穴爲胃的募穴,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爲五臟六腑之海,飲食入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臟腑經脈失養,可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因此治胃是治療很多疾病之本。綜上所述,本穴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均可取中脘爲主進行治療,同時,本穴也是治療多種疾病的常用穴。
13 中脘穴主治病證
中脘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脹,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胃下垂,消化性潰瘍,急性腸梗阻,消化不良,腸鳴,泄瀉,痢疾,便祕,失眠,精神病,高血壓,黃疸,疳積,虛勞吐血,胃痛,嘔吐,吞酸,呃逆,癲狂,納呆,反胃,食不化,霍亂,吐血,便血,腸癰,髒躁,驚悸,怔忡,癲癇,產後血暈,陰挺,哮喘,痰多,中風,屍厥,急驚風,真心痛,鼓脹,虛勞,痿證,蕁麻疹,奔豚,頭痛,中暑,疳疾,水腫,脅下堅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潰瘍,子宮脫垂,食物中毒等。
中脘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脹、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胃下垂、消化性潰瘍、急性腸梗阻、消化不良、腸鳴、泄瀉、痢疾、便祕,以及失眠、精神病、高血壓、黃疸、疳積、虛勞吐血等。
中脘穴主治 胃脘痛,嘔吐,呃逆,納呆,疳積,反胃,食不化,霍亂,吐血,腸鳴,腹脹,泄瀉,便祕,便血,腸癰;失眠,髒躁,驚悸,怔忡,癲癇;產後血暈,陰挺;哮喘,痰多;中風,屍厥,急驚風,真心痛;黃疸,鼓脹,虛勞,痿證,蕁麻疹,奔豚,頭痛,中暑。
中脘穴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疳疾,黃疸,水腫。
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祕,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髒躁,癲癇,屍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婦慎用。如有肝脾腫大者不宜向左右側及上方透刺。
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沉重,胃部有收縮感。
直刺1~1.5寸。
注意:孕婦慎用。
中脘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動脈,直刺不宜過深,瘦弱患者尤宜謹慎。
如有肝脾腫大者不宜向左右側及上方透刺。
14.2 灸法
可灸。
1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心痛身寒,難以俯仰,心疝氣衝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傷憂悁思氣積,中脘主之。腹脹不通,寒中傷食,飲食不化,中脘主之。小腸有熱,溺赤黃,中脘主之。溢飲脅下堅痛,中脘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霍亂吐瀉不自知,心痛,溫瘧,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因讀書得奔豚氣上攻,伏梁,心下狀如覆杯,寒癖結氣。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
《鍼灸大成》: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反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萎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飲食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
《鍼灸聚英》:素注,針一寸二分,灸七壯……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導引之。
《類經圖翼》:孕婦不可灸。
《循經考穴編》: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18 中脘穴研究進展
18.1 對胃腸功能的調整作用
針刺中脘對胃腸功能有調整作用,這種作用與原來的功能狀態和針刺手法有關。如原來處於軟弱或中等度蠕動狀態時,可使蠕動增強,如原來處於較強狀態時,則這種作用不明顯。當用弱刺激時,可促進胃蠕動;強刺激時,則抑制胃蠕動。對胃酸分泌也有一定促進作用。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注入中脘,觀察脊神經節內標記細胞的節段性分佈,發現中脘傳入神經元在脊神經節的節段爲第7胸椎至第2腰椎。由於該節段與胃腸的神經傳人節段在形態學上有所重疊交匯,因此本穴針刺能調整胃腸功能。
針刺中脘,可使胃蠕動增強,幽門開放,腸鳴音增加,空腸蠕動增強。
現代研究表明,針刺中脘穴對胃腸功能有調整作用,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動增強,表現爲幽門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據報道,針刺中脘後,空腸黏膜皺襞增深、增密,空腸動力增強,上段尤爲明顯。瀉法針刺胃癌患者中脘、足三裏穴,可增加胃酸分泌。電針動物中脘等穴,弱刺激促進胃運動,強刺激則抑制胃運動。前者使胃電加強,後者使胃電抑制。
18.2 對肺功能的影響
18.3 對血液的影響
針刺中脘可使白細胞明顯上升,中性粒細胞比例也相應上升。對脾功能亢進而白細胞減少者也有同樣效果。
18.4 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艾灸小鼠的“中脘”,隔日1次,共3次,分別測定肝、脾、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結果發現,艾灸組和對照組的吞噬細胞活性均有一定增強,而以肝、腹腔巨噬細胞活性最爲顯著(P<0.05)。另有人以接種S180肉瘤的小鼠爲模型,小艾炷灸“中脘”,觀察艾灸對腫瘤的抑制作用時發現,艾灸能抑制癌鼠瘤體的增大,提高癌鼠血漿cAMP/cGMP值,增強其脾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毒活性、脾淋巴細胞的PHA誘導轉化功能和脾淋巴細胞對綿羊紅細胞(SR- BC)誘導的空斑形成細胞(PFC)反應能力。
18.5 對膀胱張力的作用
18.6 治療膽絞痛
用解痙止痛膏貼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細末,韭菜、蔥白各20個和苦楝子50g搗爛如泥,用白醋50ml將上藥調成糊狀,貼於中脘穴,24小時換貼1次,連貼2~4次。
18.7 解除幽門痙攣
據報道指壓中脘後,在X線下發現胃蠕動增強,110例患者中有94例波頻增加,波速增快,幽門痙攣解除。
18.8 對小腸的蠕動的影響
18.9 治療糖尿病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4.
- ^ [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
- ^ [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7-379.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6.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7-379.
- ^ [10]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