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hōngdū LR6[中國鍼灸學詞典]
zhōngdū[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穴名·中都
穴位 | 中都 | ||
---|---|---|---|
漢語拼音 | Zhongdu | ||
羅馬拼音 | Chungtu | ||
美國英譯名 | Middle Capital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R6 | |
日本 | 6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F6 | |
富耶氏 | |||
德國 | LE6 | ||
英國 | liv6 | ||
美國 | Li6 |
中都爲經穴名(Zhōngdū LR6)[1]。出《鍼灸甲乙經》。別名中郄、太陰[2]。屬足厥陰肝經。中都是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即中間,都即聚會,此穴在小腿內側中間,爲足厥陰經氣深聚之處,故名中都。中都穴主治肝腎、少腹等疾患:如疝氣,遺精,崩漏,產後惡露不盡,少腹滿痛,腸澼,手足拘急,腳脛枯瘦,溼痹,脛內廉紅腫,腹痛,泄瀉,惡露不盡,脅痛,下肢痿痹,現代又用中都穴治療急性肝炎,下肢神經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月經不調,帶下,少腹痛,瀉痢,盆腔炎陰暴痛,腹脹腹痛,痢疾泄瀉,腸炎,急性肝炎,膝關節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軟無力,喉炎等。
4.1 中都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中即中間,都即聚會,此穴在小腿內側中間,爲足厥陰經氣深聚之處,故名中都。
中,指方位言,四方之中央爲中,左右之間亦爲中,並有內義。都,聚也,豐也;又澤中有丘日都;指流水之處;又爲統率之意。中都意爲穴當小腿之中,以穴位之所在與經氣之所聚而比譬命名。本穴直上有足太陰之陰陵泉,下有本經之蠡溝,後有漏谷,前有足陽明之條口、巨虛。四周諸穴,具有凹下如澤之意。本穴居其當中,猶澤中之丘也,頗合“都”字之義。更以本穴位於膝踝折中處,爲足厥陰肝經之郄穴,爲肝之氣血似水之流聚,爲肝經脈氣之都會與統率,故名之以中,而曰中都。[3]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4.6 中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中都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5]。
中都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
4.7 中都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先在內踝尖上7寸的脛骨內側面作一水平線,當脛骨內側面的上中1/3交點處取穴。
中都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
正坐或仰臥位,於髕尖與內踝尖連線中點下0.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內踝尖與陰陵泉(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向上推,抵膝關節下,脛骨向內上彎曲凹陷處即是陰陵泉穴)連線之中點上半橫指處即是中都穴[7]。
4.8 中都穴穴位解剖
中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皮膚由隱神經分佈。隱神經是股神經中最長的皮神經,由股部穿股膕管,在膝關節的內側,縫匠肌與股薄肌之間,穿小腿深筋膜,伴大隱靜脈下至小腿內側,沿脛骨內側緣下降,至小腿下三分之一處分爲二支佈於小腿內側和足背內側的皮膚。
4.8.1 層次解剖
4.8.2 穴區神經、血管
4.9 中都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都穴有疏肝理氣、固衝止崩之功,主治腹痛,脅痛,泄瀉,疝氣,崩漏,惡露不絕。
4.10 中都穴主治病證
中都穴主治肝腎、少腹等疾患:如疝氣,遺精,崩漏,產後惡露不盡,少腹滿痛,腸澼,手足拘急,腳脛枯瘦,溼痹,脛內廉紅腫,腹痛,泄瀉,惡露不盡,脅痛,下肢痿痹,現代又用中都穴治療急性肝炎,下肢神經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月經不調,帶下,少腹痛,瀉痢,盆腔炎陰暴痛,腹脹腹痛,痢疾泄瀉,腸炎,急性肝炎,膝關節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軟無力,喉炎等。
中都穴主治肝腎、少腹等疾患:如疝氣、遺精、崩漏、產後惡露不盡、少腹滿痛、腸澼、手足拘急、腳脛枯瘦、溼痹、脛內廉紅腫等。
中都穴主治腹痛,泄瀉;崩漏,產後惡露不盡;脅痛,下肢痿痹;疝氣。
現代又多用中都穴治療急性肝炎、下肢神經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中都穴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少腹痛,遺精,瀉痢等。
其他疾病;急性肝炎,膝關節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軟無力,喉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放散至膝部。
4.11.2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壯,灸條灸5~10分鐘。
4.12 中都穴的配伍
4.13 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揉中都穴,可緩解急性肋骨痛、急性肝區痛、急性眼睛脹痛。
4.14 文獻摘要
5 經穴別名·中都
穴位 | 神門 | ||
---|---|---|---|
漢語拼音 | Shenmen | ||
羅馬拼音 | Shenmen | ||
美國英譯名 | God's Door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HT7 | |
日本 | 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C7 | |
富耶氏 | C7 | ||
德國 | H7 | ||
英國 | H7 | ||
美國 | He7 |
神門爲經穴名(Shénmén HT7)[9]。出《鍼灸甲乙經》。《難經·六十六難》名兌骨[10]。別名兌衝、中都、銳中、兌骨。屬手少陰心經。神門是手少陰心經的輸穴、原穴,五行屬土。神指心神,門即門戶,心藏神,此穴爲手少陰經的輸穴,爲心氣出入之門戶,故名神門。主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驚悸怔忡,癡呆,癲狂癇證,目黃脅痛,掌中熱,嘔血,吐血,頭痛,眩暈,失音,心絞痛,心臟肥大,心律不齊,高血壓,失眠,健忘,癲癇,癲狂,癇症,神經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黃,咽乾失喑,脅痛,手臂寒,腕關節痛,喉痹,心悸,驚悸,怔忡,癇證,胃痛,大便膿血,咽乾,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內膜炎,產後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5.1 神門穴的別名
兌骨(《難經·六十六難》),兌衝、中都(《鍼灸甲乙經》),銳中(《古今醫統大全》)。
5.2 出處
5.3 特異性
5.4 穴名解
神指心神,門即門戶,心藏神,此穴爲手少陰經的輸穴,爲心氣出入之門戶,故名神門。神門穴有鎮靜、安神、寧心、通絡作用,治恐、悸、呆、癡、健忘、狂癇等。神識不清諸症,取本穴以開心氣之鬱結,故稱“神門”。
5.5 所屬部位
腕[11]
5.6 神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神門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12]。
神門穴的位置
5.7 中都穴的取法
仰掌,於豌豆骨上緣橈側凹陷中,在腕掌側遠端橫紋上取穴[13]。
5.8 中都穴穴位解剖
神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皮膚的皺紋緻密,形成腕遠側橫紋,該部皮膚由前臂內側皮神經和尺神經的掌皮支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組織,於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穿前臂深筋膜,經尺神經、尺動靜脈的內側達尺骨小頭的前面骨膜。尺側腕屈肌(腱)由尺神經支配。
5.8.1 層次解剖
5.8.2 穴區神經、血管
5.9 神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神門穴是心經的原穴,《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日“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脈、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
手少陰之脈挾咽,抵掌後,到小指,故神門穴可治療咽乾、腕痛、指麻。
神門穴有鎮靜、安神、寧心、通絡作用,治恐、悸、呆、癡、健忘、狂癇等。神識不清諸症,取本穴以開心氣之鬱結。
5.10 中都穴主治病證
神門穴主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驚悸怔忡,癡呆,癲狂癇證,目黃脅痛,掌中熱,嘔血,吐血,頭痛,眩暈,失音,心絞痛,心臟肥大,心律不齊,高血壓,失眠,健忘,癲癇,癲狂,癇症,神經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黃,咽乾失喑,脅痛,手臂寒,腕關節痛,喉痹,心悸,驚悸,怔忡,癇證,胃痛,大便膿血,咽乾,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內膜炎,產後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神門穴主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驚悸怔忡、癡呆、癲狂癇證、目黃脅痛、掌中熱、嘔血、吐血、頭痛、眩暈、失音。
神門主要用於心神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煩、心絞痛、心律不齊、高血壓、驚悸怔忡、失眠、健忘、癡呆、癲癇、神經衰弱、癔病、精神病、頭痛、眩暈、目黃、咽乾失喑、脅痛、手臂寒、腕關節痛等。
神門主治心痛心煩,驚悸怔忡,健忘失眠,癲狂,癇症,目黃,失音,喉痹,脅痛,腕關節痛等。
神門穴主治心痛,心悸,驚悸,怔忡,健忘,失眠,癡呆,癲狂,癇證;胃痛,嘔血,吐血,大便膿血;咽乾,腕痛,指麻;頭痛,眩暈,目黃。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2~0.5寸。
一般直刺0.3~0.5寸;向上平刺1~1.5寸,透靈道穴,局部酸脹,並可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
5.11.2 灸法
可灸。
艾條灸5~10分鐘。
5.12 中都穴的配伍
神門配支正爲原絡配穴法,有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症。
神門配大椎、豐隆,有醒腦安神,豁痰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
神門配內關、大陵、三陰交、足三裏、風池、百會,治失眠、心煩、健忘。
5.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哭,嘔血,上氣,遺溺,大小人五癇。
《玉龍歌》:癡呆之症不堪親,不識尊卑枉罵人,神門獨治癡呆病,轉手骨開得穴真。
5.14 研究進展
5.14.1 治療失眠
5.14.2 治療驚悸
5.14.3 治療嗜眠症
據報道神門穴治療嗜眠症效佳。
5.14.4 治療高血壓
5.14.5 對心功能的影響
心絞痛:針刺神門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對冠心病心絞痛有顯著的治療作用,針刺後,心率顯著減慢,左心室射血前時間縮短,左心室射血時間延長,等容收縮時間縮短,均有統計學意義;在心電圖上觀察,P波、R波、PR間期和QT間期的持續時間延長。
有實驗表明,針刺神門可使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患者心衝擊圖複合波幅增大。
心律失常:針刺內關、神門,對糾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別是屬於激動起源失常者,效果顯著。給健康家兔靜脈滴注垂體後葉素,建立心肌缺血實驗性病理模型,電針雙側“內關”、雙側“神門”、雙側“足三裏”,設對照組,實驗證明電針能減緩心率增快。
通過針刺家兔神門、陰郄穴實驗,發現該穴有減慢心率的效應,其傳入神經爲尺神經,中樞神經爲迷走背核,傳出神經爲胸迷走神經。
神經垂體性高血壓:針刺“神門”對神經垂體性高血壓動物有降壓作用。
心衰:針刺神門,可縮短循環時間,使靜脈壓下降,從而改善心衰症狀。
應用辣根過氧化酶法(HRP),觀察神門體表穴區傳入及傳出神經元的節段分佈,結果提示神門區與心臟傳入神經元的節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匯及重疊。另有注射或包埋HRP於神門穴,則被穴區感覺纖維所攝取,並由軸漿運輸逆行傳遞到胞體-脊神經節細胞內。
5.14.6 對血脂的影響
據臨牀觀察針刺神門穴對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響時發現,針刺治療後血清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載體、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載體、血糖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有統計學意義,而且明顯優於西藥組。
5.14.7 對大腦皮質功能的影響
研究發現重刺激神門,多引起運動從屬時值增大,即大腦皮質運動區內發展抑制過程,但對健康人影響較小。給予患者輕刺激,半數大腦皮質引起興奮過程,半數引起抑制過程,健康人只有少數引起抑制過程。針刺神門對腦電圖起調整作用,凡原來α節律波幅較低者,呈現α節律及波幅增強;反之,則使α節律減弱,在部分癲癇患者身上,可使腦電圖趨向規則化。
針刺神門對大腦皮質功能有一定影響,根據功能狀態,針刺強度的不同,引起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效應也有差異,重刺激多引起抑制過程,但對健康人影響較小;輕刺激半數引起興奮過程,但健康人多數引起興奮過程。
針刺神門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腦電圖趨向規則或使病理性腦電波電位降低。
5.14.8 增強肺功能
針刺神門穴可增強肺功能,但需連續針刺1周,可使肺通氣功能增強。對心源性喘息,針刺神門穴如能引出心經感傳,抵達胸部後能立刻降低呼吸頻率,效果顯著。
6 經外奇穴名·中都
中都爲經外奇穴名,八邪之一。出《奇效良方》:“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岐骨間,又名液門也。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
6.1 中都穴的定位
中都位於手背部,將手握起,第三、四掌骨小頭高點之間,左右計2穴。
6.2 中都穴主治病證
中都主治手臂紅腫。
6.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6.4 關於八邪
八邪爲經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14]。出《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醫經小學》列作奇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別名八關(《景嶽全書》),從橈側向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6.4.1 拼音
bāxié
6.4.2 代號
EX-UE9
6.4.3 八邪的別名
第1、2指間者又稱爲“大都”,其他依次分別稱爲“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15]。
6.4.4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
6.4.5 八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八邪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16]。
八邪穴位於手背第1~5指間的縫紋端取穴,每手4穴,兩手共8穴。
八邪穴位於手背各指縫上,當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17]。《奇效良方》:從橈側向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6.4.6 八邪取穴方法
6.4.7 八邪穴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骨間肌。分佈有橈神經淺支和尺神經指背支。
6.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拇收肌(八邪1)和骨間肌(八邪2、3、4)。
6.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橈神經淺支的手背支、尺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網分佈,深層有尺神經肌支和掌背動脈分佈。
6.4.8 八邪穴的功效與作用
6.4.9 八邪穴主治病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背腫痛。
八邪穴主治手指關節麻木疼痛、手背腫痛、頭項強痛、咽痛、齒痛、目痛,瘧疾、煩熱、毒蛇咬傷等。
八邪穴主治煩熱、目痛、頭痛、項強、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傷、手臂紅腫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咽痛,齒痛,目痛;煩熱,瘧疾,毒蛇咬傷[18]。
6.4.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配曲池、內關、陽池、合谷、外勞宮、足三裏、中脘、懸鐘、陷谷,治多發性神經炎。
6.4.11 刺灸法
6.4.11.1 刺法
斜刺0.5~1寸。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
針刺八關(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爲八關大刺[19]。《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
6.4.11.2 灸法
可灸。
6.4.12 文獻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間,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握拳取之,可灸七壯,針入一分,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節歧骨間,握拳取之,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環指本節歧骨間,又名液門也,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環指小指本節歧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背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兩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7.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2-343.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0.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47.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6.
-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8.
-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7.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09-210.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
- ^ [1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
- ^ [1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
- ^ [1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401.
- ^ [1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