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hisou powd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止嗽散同名方劑約有四首,其中《醫學心悟》卷三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桔梗10g、荊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甘草4g、陳皮5g,具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主治風邪犯肺之咳嗽。本方爲治療風邪犯肺之咳嗽的常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屬風邪犯肺之咳嗽者。
4 《醫學心悟》卷三方之止嗽散
止嗽散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是一種對症治療方劑,該方劑具有比較強大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氧化作用以及止咳化痰平喘作用,同時能改善心功能和血液流變學。該方劑的重點是止咳、化痰。方劑運用中說明陰虛勞嗽或肺熱咳嗽不宜使用,而適用於外感咳嗽表邪未盡的病症,從現代醫學角度尚無合適解釋。[1]
4.1 組成
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陳皮(去白)一斤,甘草(炒)十二兩[2]。
桔梗10g、荊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甘草4g、陳皮5g[3]
桔梗9g、荊芥9g、紫菀9g、百部9g、甘草(炒)3g、陳皮(去白)6g、白前9g[4]
桔梗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白前一錢五分,橘紅一錢,百部一錢五分,紫菀一錢五分[5]。
4.2 製備方法
上藥爲末。
4.3 功效主治
《醫學心悟》卷三方之止嗽散具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風邪犯肺之咳嗽。症見咳嗽咽癢,咳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醫學心悟》卷三方之止嗽散功能止咳化痰,疏表宣肺。治感受風寒,咳嗽,咯痰不爽,或微惡風寒,頭痛。近代常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證屬風痰犯肺者。
4.4 用法用量
上爲末。每服9g,食後,臨臥開水調下;或水煎服。
共研爲末,每服9g,開水調下,食後臨臥服,初感風寒,生薑湯調下。
水煎服
4.5 方解
止嗽散治療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後而咳仍不止者。風邪犯肺,肺失清肅,雖經發散,因解表不徹而其邪未盡,故仍咽癢咳嗽,此時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惡風發熱。治法理當化痰宣肺止咳,並佐以疏散之品,以祛邪外出。方中紫菀、百部爲君,兩藥味苦,都入肺經,其性溫而不熱,潤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對於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白前味辛平,亦入肺經。桔梗味苦辛,善於開宣肺氣,白前味辛甘,長於降氣化痰,兩者協同,一宣一降,以復肺氣之宣降,增強君藥止咳化痰之力,爲臣藥。荊芥辛而微溫,疏風解表利咽,以除在表之餘邪。陳皮理氣化痰,均爲佐藥。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合桔梗、荊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爲佐使之用。綜觀全方,藥雖7味,量極輕微,具有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的特點。故對於新久咳嗽,咳痰不爽者,加減運用得宜,都可獲效。[6]
方中紫菀、百部潤肺化痰止咳,白前祛痰降氣止咳;陳皮理氣化痰止咳;荊芥、桔梗疏風透表,宣利肺氣;甘草調和諸藥,祛痰止咳,與桔梗相配又可清利咽喉。全方共奏疏風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4.6 運用
1.止嗽散爲治療風邪犯肺之咳嗽的常用方劑。凡臨牀上出現以咳嗽咽癢、咳痰不爽、微惡風發熱,苔薄白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若風寒初起,頭痛鼻塞、發熱惡寒等表證較重者,加荊芥、防風、蘇葉、生薑以散邪;若暑氣傷肺,口渴煩心溺赤者,加黃連、黃芩、花粉以清熱;若溼氣生痰,痰涎稠黏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祛其痰;若乾咳無痰者,加瓜蔞、貝母、知母以潤燥。
3.使用注意:陰虛勞嗽或肺熱咳嗽等無表邪者,忌用。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4.7 現代適應證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咽癢咳嗽、咳痰不爽者[7]。
4.7.1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感冒)是指喉結以上,包括咽、喉、扁桃體、鼻腔、中耳等皮膚黏膜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後發生的局部炎症。70%~80%由病毒引起,以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柯病毒、腺病毒爲多。細菌感染可直接或繼發於病毒感染,依次以溶血性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爲多。發病時,鼻腔、咽、扁桃體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壞死、脫落。臨牀表現發熱、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
4.7.2 急慢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大多由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滲出,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臨牀出現發熱、咳嗽、呼吸音粗糙及少許乾溼噦音。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即可併發肺炎。併發肺炎時,肺充血、水腫,肺泡內含有纖維蛋白和滲出液。臨牀上除上述症狀外,兩肺出現較多的幹囉音。
4.7.3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侵入易感者呼吸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百日咳桿菌在支氣管黏膜上皮細胞纖毛叢中生長繁殖並釋放毒素,導致柱狀纖毛上皮細胞變性,上皮細胞纖毛麻痹,上皮細胞的蛋白合成下降,亞細胞器破壞,使呼吸道炎症所產生的黏稠分泌物排出障礙,滯留的分泌物不斷刺激呼吸道末梢神經,通過咳嗽中樞引起痙攣性咳嗽,直至分泌物排出爲止。長期咳嗽還可在中樞形成持久的興奮竈,其他刺激亦可反射性引起痙攣性咳嗽發作;分泌物排出不淨時還可導致不同程度的呼吸道阻塞,以致肺不張、肺氣腫、支氣管肺炎或支氣管擴張,嚴重咳嗽缺氧時還可誘導百日咳腦病。
4.8 藥理作用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止嗽散中的君藥紫菀體外實驗對大腸桿菌、宋內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霍亂弧菌及常見的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熱水提取物能抗華支睾吸蟲。百部含多種生物鹼,其水煎及醇浸劑對蟯蟲、蛔蟲、絛蟲以及部分昆蟲如臭蟲、陰蝨等均有殺滅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炭疽桿菌、肺炎桿菌、痢疾桿菌、鼠疫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許蘭黃癬菌、堇色毛癬菌、羊毛樣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以及亞洲甲型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佐藥荊芥煎劑除對上述病原微生物有明顯抑制作用外,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而陳皮不僅能抑制葡萄球菌,而且還對多種黴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使藥甘草中的甘草酸及次酸同樣具有上述部分抗菌作用,同時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制作用,甘草多糖對水皰口炎病毒、Ⅰ型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對HIV、肝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及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對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力較強;甘草熱水提取物有抑殺華支睾吸蟲作用,對阿米巴原蟲及滴蟲等均有抑制作用。
4.8.2 止咳、化痰、平喘作用
止咳、化痰、平喘是止嗽散的主要作用;其君藥紫菀煎劑及其粗提取物紫菀酮、皁苷和醇能使氣管分泌物增加,具有顯著的鎮咳祛痰作用。紫菀煎劑對組胺引起的支氣管收縮有抑制作用。百部中所含各種生物鹼具有中樞性鎮咳作用,對組胺所致的豚鼠支氣管平滑肌有鬆弛作用。而臣藥桔梗含多種皁苷,能反射性增加支氣管分泌,稀釋痰液,具有較強的鎮咳化痰作用。白前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均有十分顯著的鎮咳、祛痰作用;對乙酰膽鹼和組胺誘發的哮喘有明顯的預防作用。佐藥陳皮所含陳皮素有擴張支氣管的作用,其所含揮發油中的檸檬烯有明顯的祛痰作用;陳皮醇提取物可完全拮抗組胺所致氣管的收縮,其所含高縷酮對哮喘有保護作用,直接鬆弛支氣管,並抗氧甲酞膽鹼,抑制肺組織SRS-A(慢反應物質)的釋放,抑制支氣管Schultz-Dale反應。甘草具有鎮咳、祛痰、解痙、平喘作用。總之,該方劑的絕大多數單藥均能鎮咳、祛痰、平喘,而且作用部位不盡相同,作用力較強。
4.8.3 抗炎、抗氧化損傷作用
本方君藥紫菀所含槲皮素、山柰酚等可抑制脂質過氧化,抑制自由基產生,具有抗氧化作用。臣藥桔梗中的桔梗粗皁苷有抗炎作用,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水腫及棉球肉芽腫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荊芥水煎劑提取物苯並呋喃丙烯酸通過抑制3α-類固醇脫氫酶,促使生成更多的氫化可的松,從而發揮強大的抗炎作用,其提取物橙皮苷、木樨草素7-β-O-吡喃糖苷糖醛酸和香葉酸等對脂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從而使花生四烯酸轉化爲白三烯類減少而起到消炎作用,荊芥抗炎強度與氨基比林相當。白前水提取物對急性炎症的滲出、水腫有非常顯著的抗炎作用。陳皮中的類黃酮類化合物都有很強的抑制人體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組胺和中性粒細胞釋放β-尿苷酸化物酶的活性,從而發揮抗炎、抗過敏作用,其所含橙皮苷和甲基橙皮苷均有維生素P樣作用,能對抗血管通透性增強,從而減少滲出;陳皮提取物可清除氧自由基及羥自由基,抑制氧自由基發生系統誘導的心肌過氧化反應而具有抗氧化作用。甘草本身具有保泰松或氫化可的松樣抗炎作用,其通過抑制PGE2的作用及減少PGE2的產生而發揮抗炎作用,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水腫、肉芽組織增生等均有抑制作用,對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抑制作用,同時對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
4.8.4 解熱、鎮痛作用
本方劑中的君藥百部有鎮靜、催眠及鎮痛作用。臣藥白前醇提取物也具有顯著的鎮痛作用。甘草有保泰松或氫化可的松樣作用。荊芥水提取物則能促進更多的氫化可的松的生成,因而具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必然會產生抗炎、解熱、鎮痛的作用。而桔梗皁苷亦有解熱、鎮痛作用。荊芥煎劑解熱、鎮痛作用與氨基比林相當。
4.8.5 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
臣藥桔梗皁苷能顯著擴張冠狀動脈,減少冠脈阻力,增加冠脈血流量,同時降低血壓;但劑量過大則使心房收縮力減弱,心率減慢,同時還有利尿和抗水腫作用,以減輕心臟前負荷。白前則有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佐藥陳皮水提物可顯著增加動物心輸出量和收縮幅度,增加脈壓差和每搏心排出量,提高心臟指數及左室作功指數,並可短暫增加心肌耗氧量;其所含陳皮素類靜脈注射具有升壓作用,而其所含甲基橙皮苷靜脈滴注則具有降壓作用。荊芥所含荊芥油可減慢心率並使心收縮力代償性增加,但濃度過高則抑制心臟收縮。使藥甘草對多種原因所致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同時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作用,其所含異甘草素及黃酮組分對血小板聚集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強1.77倍。
4.9 各家論述
1.《血證論》:普明子制此方,並論注其妙,而未明指藥之治法,餘因即其注而增損之曰: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遇熱則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熱;金性剛燥,惡冷者也,遇寒則咳,用白前、陳皮以治寒;且肺爲嬌髒,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流連而不解,故用荊芥以散表;肺有二竅,一在鼻,一在喉,鼻竅貴開而不貴閉,喉竅貴閉不貴開,今鼻竅不通,則喉竅啓而爲咳,故用桔梗以開鼻竅。此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肺氣安寧。
2.《方劑學》: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新久,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紅宣降肺氣,止咳消痰;荊芥祛風解表,甘草調和諸藥,二者與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諸藥合用,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啓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
4.10 歌訣
止嗽散枯草白前,紫菀荊陳百部研;止咳化痰兼解表,薑湯調服不必煎。
4.11 摘錄
《醫學心悟》
5 《醫學心悟》卷二方之止嗽散
5.1 組成
桔梗1錢5分,甘草(炙)5分,白前1錢5分,橘紅1錢,百部1錢5分,紫菀1錢5分。
5.2 主治
5.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5.4 加減
5.5 摘錄
《醫學心悟》卷二
8 參考資料
- ^ [1]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7.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0.
- ^ [3]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5.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5-16.
- ^ [7]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