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herba houttuyniae[朗道漢英字典]
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outtuynia cordat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outtuyniae,herb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rba Houttuyniae (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拉丁名
Herba Houttuyniae (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中醫藥學名詞(2004)》)
8 產地
魚腥草主產浙江、江蘇、湖北。
9 原植物形態
蕺菜爲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氣。莖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葉互生,心形或闊卵形,長3~8cm,寬4~6cm,先端漸尖,全緣,有細腺點,脈上稍被柔毛,下面紫紅色;葉柄長3~5cm;托葉條形,下半部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生於莖頂,與葉對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狀苞片4枚;花小,無花被,有1線狀小苞;雄蕊3,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圓形,頂端開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於山地、溝邊、塘邊、田梗或林下溼地。主產於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
12 魚腥草的功效與主治
魚腥草具有清熱解毒,清癰排膿,利尿通淋的功效,用於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魚腥草治肺癰吐膿,痰熱喘咳,喉蛾,熱痢,熱淋:煎服,15~25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或搗汁服。
魚腥草爲眼科常用清熱解毒藥,具有清熱解毒,排膿,利尿的功效。用於天行赤眼、黑睛生翳、暴風客熱等疾病引起的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爲醛酮化合物、魚腥草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配製成滴眼液,用於治療急性結膜炎、化膿性角膜炎等。
13 魚腥草的化學成分
魚腥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爲甲基壬酮(methylnonylketone)、魚腥草素(decanoylacetal behyde)、桂葉烯、辛酸、癸酸;另含槲皮甙、異槲皮甙、金絲桃甙、芸香甙。
魚腥草含揮發油,其中含癸酰乙醛、月桂烯等。尚含蕺菜鹼(Cordarine)、槲皮苷、異槲皮苷、金絲桃苷、芝麻素、催吐蘿芙木醇、3-癸酰基-6-壬基吡啶、頭花千金藤二酮B、馬兜鈴內酰胺AⅡ等、氯化鉀等。
15 魚腥草的食用價值
魚腥草全株具魚腥氣,可炒食、涼拌或作湯。
15.1 魚腥草的營養價值
魚腥草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因其所含的魚腥草素、月桂醛等揮發油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作用較強。
實驗表明,魚腥草鮮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顯著抑制作用,加熱後作用會有所減低。
同時魚腥草素和魚腥草煎劑均能明顯促進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進機體免疫功能。
另外魚腥草所含槲甙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能有效擴張腎血管,所含大量鉀鹽有增強利尿的作用。
最後魚腥草還能改善毛細血管脆性,促進組織再生,有鎮痛、止血、止咳的功效,但無祛痰平喘的作用。
15.2 魚腥草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1. 適宜流行性感冒患者、經常便祕、脾胃溼熱、脘腹脹滿、噁心嘔吐、不思飲食者;
2. 但是虛寒性體質及疔瘡腫瘍屬陰寒,無紅腫熱痛者,不宜服食。
15.3 魚腥草的食療功效
16 魚腥草中毒
魚腥草主要含有揮發油,其主要成分是葵酰乙醛、蕺菜鹼、丁香烯、月桂醛等。藥理作用有抗炎,抗腫瘤,抗細菌,抗真菌,免疫調節,止血,利尿,平喘,鎮咳,鎮痛,促進組織再生。
16.1 不良反應機制
16.2 臨牀表現
頭暈,咽乾,胃部有燒灼感,極大劑量致肺出血,可發生過敏反應如過敏性紫癜等,還可出現急性肺水腫。[4]
16.3 治療
17 魚腥草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Yuxingcao
HOUTTUYNIAE HERBA
17.2 來源
本品爲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鮮全草或乾燥地上部分。鮮品全年均可採割;幹品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
17.3 性狀
鮮魚腥草莖呈圓柱形,長20~45cm,直徑0.25~0.45cm;上部綠色或紫紅色,下部白色,節明顯,下部節上生有鬚根,無毛或被疏毛。葉互生,葉片心形,長3~10cm,寬3~ll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綠色,密生腺點,下衰面常紫紅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具魚腥氣,味澀。
17.3.1 幹魚腥草
莖呈扁圓柱形,扭曲,表面黃棕色,具縱棱數條;質脆,易折斷。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後呈心形,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麪灰綠色或灰棕色。穗狀花序黃棕色。
17.4 鑑別
(1)取幹魚腥草粉末適量,置小試管中,用玻棒壓緊,滴加品紅亞硫酸試液少量至上層粉末溼潤,放置片刻,自側壁觀察,溼粉末顯粉紅色或紅紫色。
(2)取於魚腥草25g(鮮魚腥草125g)剪碎,照揮發油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D)加乙酸乙酯1ml,緩緩加熱至沸,並保持微沸4小時,放置半小時,取乙酸乙酯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甲基正壬酮對照品,加乙酸乙酯翩成每1ml含10ul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一乙酸乙酯(9: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17.5 檢查
17.5.1 水分
(幹魚腥草)不得過1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第一法)。
17.5.2 酸不溶性灰分(幹魚腥草)
不得過2.5%(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7.6 浸出物
幹魚腥草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時錄X A)項下的冷浸法測定,不得少於10.0%。
17.7 魚腥草飲片
17.7.1 炮製
17.7.1.1 鮮魚腥草
除去雜質。
17.7.1.2 幹魚腥草
本品爲不規則的段。莖呈扁圓柱形,表面淡紅棕色至黃棕色,有縱棱。葉片多破碎,黃棕色至暗棕色。穗狀花序黃棕色。搓碎具魚腥氣,味澀。
17.7.1.2.1 鑑別、檢查、浸出物
17.7.2 性味與歸經
辛,微寒。歸肺經。
17.7.3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用於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17.7.4 用法與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薰洗患處。
17.7.5 貯藏
17.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