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menstrual disorder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menoxen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irregularity of menstruation[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emmeniopathy[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irregular menstruation[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3 概述
月經不調(menstrual disorders[1])爲病名[2][3]。是指月經週期、經期、經量、經質的異常,即月經過多、過少、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先期、後期、先後無定期等的統稱(月經週期、血量、血色和經質等發生異常的病症)。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四。亦名月水不調、月使不調、月經不勻、月候不調、失信、經水無常、經水不定、經水不調、經不調、經氣不調、經血不定、經脈不調、經候不勻、經候不調等。
常見的類型有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及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等。
《婦科玉尺》:“經貴乎如期,若來時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數月一至,皆爲不調。”
4 月經不調的病因病機
外感寒熱、溼邪,內傷憂思惱怒、飲食勞倦,或生育房事不節,久病失調等,均可影響衝脈,引起本病症。
月經多與腎、肝、脾密切相關,腎氣旺盛,肝脾調和,衝任脈盛,則經血按時而下。
素體陽盛,過食辛辣,熱伏衝任;或肝鬱化火,熱擾血海;或久病陰虧,陰虛內熱,熱擾衝任;或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思慮傷脾,因而統攝無權,衝任不固,而致月經先期。
外感寒邪,血爲寒凝;或久病傷陽,影響血運;或久病體虛,陰血虧損;或飲食勞倦,思慮傷脾,化源不足,而致月經後期。
情志抑鬱,疏泄失常;或肝氣不疏,血爲氣滯;或腎氣虧虛,失其封藏,衝任失調,以致血海溢蓄失常,使月經先後無定期。
現代醫學認爲,月經受垂體前葉和卵巢內分泌激素調節,而呈有規律的週期性子宮腔流血。如丘腦下部——垂體——卵巢三者之間動態關係失去平衡,則致功能異常而產生月經不調。
5 月經不調的辨證分型
5.1 月經先期
月經先期又稱“經早”,多爲血熱所致,月經來潮提前或一月行兩次,經色鮮紅或紫,多伴煩熱,口乾等熱象。
月經週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10餘日一行。
氣虛:月經量多、色淡、質稀,神疲肢倦,心悸氣短,納少便溏,舌淡,脈細弱;
虛熱:月經量少或量多、色紅、質稠,兩顴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
實熱:月經量多,色深紅或紫,質粘稠,伴面紅口乾,心胸煩熱,小便短黃,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數。
5.2 月經後期
月經後期又稱“經遲”,屬虛寒者居多,月經推遲來潮,經色淡晦,經量偏少,多畏寒喜暖。
月經推遲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
寒實:量少色黯,有血塊,小腹冷痛,得熱則減,畏寒肢冷,苔薄白,脈沉緊;
虛寒:經期延後,月經色淡紅而質稀,量少,小腹隱隱作痛,喜熱喜按,舌淡苔白,脈沉遲。
5.3 月經先後無定期
月經先後無定期又稱“經亂”,多由肝鬱、腎虛造成,月經週期無規律,經量或多或少,經色或紫或淡,多伴肝鬱、腎虛之症。
氣滯:月經或提前或錯後,經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塊,經行不暢,胸脅乳房作脹,少腹脹痛,常嘆息,噯氣不舒,苔薄白,脈弦;
腎虛:經來先後不定,量少色淡,腰骶痠痛,頭暈耳鳴,舌淡苔白,脈沉弱。
5.4 月經過少
月經過少多由血虛、血寒所致,月經量少甚至點滴,或經行時間過短,甚至出現閉經。
5.5 月經過多
6 月經不調的治療
6.1 鍼灸治療
鍼灸治療月經不調有一定效果,多在經前5~7日開始針治,連續5~7次,至下次月經來潮前再針。注意經期衛生,忌食生冷,避免精神刺激。
6.1.1 體針
取氣海、三陰交等穴爲主,於經前3~5天開始治療較適宜。經早者加太沖、血海、太溪;經遲者加血海、足三裏、歸來;經亂者加腎俞、脾俞、足三裏、太沖;實熱加行間、曲池;虛熱加陰郄、太溪;實寒加歸來、天樞;虛寒加灸命門、神闕;氣血虛加血海、脾俞、足三裏;腎虛加命門、腎俞、太溪;肝鬱氣滯加太沖、期門;血瘀加衝門、地機。
6.1.1.1.1 月經先期
方義 本方重在清熱活血、通調衝任。關元爲任脈經穴,足三陰經之交會,故爲調理衝任要穴;血海調理血分。兩穴相配,衝任調和,經血按時而行。
隨證配穴 實熱—太沖,虛熱—三陰交、太溪,氣虛—足三裏、脾俞、氣海,心煩—神門,月經過多—隱白。
操作 毫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氣虛者針後加灸或用溫鍼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6.1.1.1.2 月經後期
方義 氣海爲任脈經穴,可調一身之氣;三陰交爲足太陰脾經經穴,且與肝經、腎經交會,氣爲血帥,脾司統血,兩穴相配有和血調經之功。
隨證配穴 小腹冷痛—灸關元、歸來;少腹脹痛、經血有塊—血海,氣鬱—太沖。
操作 毫針刺,寒證、虛證用針加灸,氣滯者針刺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計30min,10次爲一療程。
6.1.1.1.3 月經先後無定期
治則 調補肝腎
方義 關元補腎培元,通調衝任;三陰交爲足太陰脾經穴,又是三陰經之交會穴,能補脾胃、肝腎、調氣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氣之功,三穴共用調理經血。
隨證配穴 胸脅脹痛—支溝、陽陵泉,腰骶疼痛—次髎,肝鬱氣滯—太沖。
操作 毫針刺,虛證用補法,氣鬱用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l療程。
6.1.2 耳針法
耳針:酌選屏間、卵巢、子宮、腎、脾、肝等穴,中強刺激,可用埋針法。
方法 毫針刺,每次取2~4穴,捻轉法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針15~20min。也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6.1.3 皮膚針法
選穴 取脊柱兩側 下腹部 帶脈區 小腿內側 關元及陽性物反應處
方法 中等刺激強度叩擊,每日1次,7日爲一療程,每1個療程間隔3~5日,經期暫停。
6.1.4 穴位注射法
方法 用5%當歸液或10%丹蔘液,每穴0.5ml,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