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EMEN COIC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薏苡仁爲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1]。爲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 Stapf 的乾燥成熟種仁[2]。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淡黃色,略有焦斑和突起[3]。麩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黃色,略有香氣。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透溼,健脾止瀉,除痹,排濃,解毒散結的功能。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溼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薏苡仁生品偏寒涼,長於利水滲溼,清熱排膿,除痹止痛。可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肺癰,腸癰,風溼痹痛,筋脈攣急及溼溫病在氣分。炒薏苡仁和麩炒薏苡仁寒涼之性偏於平和,長於健脾止瀉,可用於脾虛泄瀉,納少腹脹。
4 拉丁名
Semen Coic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oix seed(《中醫藥學名詞(2004)》)
8 來源
薏苡仁爲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 Stapf 的乾燥成熟種仁。
薏苡仁爲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 Stapf的種仁。
9 原植物形態
薏苡爲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稈直立,高1~1.5m,叢生,分枝多,基部節上生根。葉互生;葉片長10~40cm,寬1.5~3cm,先端尖,基部闊心形,中脈粗厚明顯,邊緣粗糙;葉舌短;葉鞘抱莖。總狀花序自上部葉鞘內側抽出,1至數個成束;花單性,雌雄同株,雄小穗復瓦狀排列於穗軸上,雌小穗位於雄小穗下方,包被於卵形硬質總苞中,成熟後漸變珠狀。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薏苡生於河邊、溪漳邊或陰溼山谷中
12 生藥性狀
薏苡仁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3 薏苡仁的炮製
南北朝劉宋時有“夫用一兩,以糯米二兩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若更以鹽湯煮過,別是一般修制亦得”(《雷公炮炙論》)。
宋代有微炒黃(《太平聖惠方》)。
明代有鹽炒(《醫學入門》)。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薑汁拌炒(《本經逢原》)、拌水蒸透(《本草綱目拾遺》)。
13.1 薏苡仁的炮製方法
13.1.1 薏苡仁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13.1.2 炒薏苡仁
取淨薏苡仁,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黃色,略鼓起,表面有突起,取出。
13.1.3 麩炒薏苡仁
先將鍋燒熱,撒入麥麩即刻煙起,再投入薏苡仁迅速拌炒至黃色,微鼓起,取出,篩去麥麩即得。
13.2 成品性狀
薏苡仁呈寬卵形或橢圓形,一端鈍圓,另一端較寬而微凹,背面圓凸,腹面有一條明顯的縱溝。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淡棕色種皮。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味微甜。
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淡黃色,略有焦斑和突起。
麩炒薏苡仁微鼓起,表面黃色,略有香氣。
13.3 炮製作用
薏苡仁生品偏寒涼,長於利水滲溼,清熱排膿,除痹止痛。可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肺癰,腸癰,風溼痹痛,筋脈攣急及溼溫病在氣分。如治腳氣水腫的薏苡杜仲湯(《中藥臨牀應用》);治肺癰咳吐膿痰的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治腸癰初起的薏苡湯(《證治準繩》);治風溼痹痛的薏苡仁散(《普濟本事方》);治療溼溫病在氣分,溼邪偏盛的三仁湯(《溫病條辨》)。
薏苡仁炒或麩炒後寒涼之性偏於平和,長於健脾止瀉,可用於脾虛泄瀉,納少腹脹。如參苓白朮散(《中國藥典》)。
13.4 貯存方法
15 薏苡仁的功能主治
薏苡仁具有利水滲透溼,健脾止瀉,除痹,排濃,解毒散結的功能。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溼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溼,清熱,排膿的功效,治泄瀉,溼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痛經,白帶。
薏苡仁生品偏寒涼,長於利水滲溼,清熱排膿,除痹止痛。可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肺癰,腸癰,風溼痹痛,筋脈攣急及溼溫病在氣分。如治腳氣水腫的薏苡杜仲湯(《中藥臨牀應用》);治肺癰咳吐膿痰的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治腸癰初起的薏苡湯(《證治準繩》);治風溼痹痛的薏苡仁散(《普濟本事方》);治療溼溫病在氣分,溼邪偏盛的三仁湯(《溫病條辨》)。
炒薏苡仁和麩炒薏苡仁寒涼之性偏於平和,長於健脾止瀉,可用於脾虛泄瀉,納少腹脹。如參苓白朮散(《中國藥典》)。
薏苡仁爲眼科常用利水滲溼藥,具有利水滲溼,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的功效。用於溼熱所致目瘍、黑睛生翳、瞳神緊小或幹缺、前房積膿、雲霧移睛、視瞻生翳、視瞻異色等。用於清利溼熱常與白豆蔻、竹葉等配伍,如三仁湯;用於清熱排膿,常與葦莖、冬瓜仁等合用,如《備急千金藥方》葦莖湯。
16 薏苡仁的用法用量
煎服,9~30g。
17 薏苡仁的化學成分
薏苡仁含薏苡仁酯(coixenolide);並含脂肪油,油中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蕓薹甾醇(campesterol)、棕櫚酸、8-十八烯酸、豆甾醇等,尚含氨基酸、蛋白質、糖類。
19 薏苡仁藥典標準
19.1 品名
Yiyiren
COICIS SEMEN
19.2 來源
本品爲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乾燥成熟種仁。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再曬乾,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和雜質,收集種仁。
19.3 性狀
薏苡仁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
19.4 鑑別
(1)本品粉末淡類白色。主爲澱粉粒,單粒類圓形或多面形,直徑2~20μm,臍點星狀;復粒少見,一般由2~3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石油醚(60~90℃)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薏苡仁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u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醋酸(10:3:0.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3)取薏苡仁油對照提取物、甘油三亞油酸酯對照品,加(含量測定)項下的流動相分別製成每1ml含1mg、0.14mg的溶液,作爲對照提取物、對照品溶液。照(含量測定)項下的色譜條件試驗,分別吸取(含量測定)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對照品溶液和上述對照提取物、對照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譜儀。供試品色譜圖中,應呈現與對照品色譜峯保留時間一致的色譜峯,並呈現與對照提取物色譜峯保留時間一致的7個主要色譜峯。
19.5 檢查
19.5.1 雜質
不得過2%(附錄IX A)。
19.5.2 水分
不得過15.0%(附錄IX H第一法)。
19.5.3 總灰分
不得過3.0%(附錄IX K)。
19.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無水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5.5%。
19.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D)測定。
19.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二氯甲烷(65:35)爲流動相;蒸發光散射檢測器檢測。理論板數按甘油三油酸酯峯計算應不低於5000。
19.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甘油三油酸酯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流動相製成每1ml含0.14mg的溶液,即得。
19.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6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動相50ml,稱定重量,浸泡2小時,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5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流動相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9.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5ul、10ul,供試品溶液5~10u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用外標兩點法對數方程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甘油三油酸酯(C57H104O6)不得少於0.50%。
19.8 薏苡仁飲片
19.8.1 炮製
19.8.1.1 薏苡仁
除去雜質。
本品呈寬卵菜或長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
總灰分 不得過2.0%(附錄IX K)。
同藥材。
19.8.1.2 麩炒薏苡仁
本品形如薏苡仁,微鼓起,表面微黃色。
19.8.1.2.1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甘油三油酸酯(C57H104O6)不得少於0.40%。
19.8.1.2.2 鑑別、浸出物
同藥材。
19.8.2 性味與歸經
甘、淡,涼。歸脾、胃、肺經。
19.8.3 功能與主治
利水滲透溼,健脾止瀉,除痹,排濃,解毒散結。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溼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19.8.4 用法與用量
9~30g。
19.8.5 注意
孕婦慎用。
19.8.6 貯藏
19.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