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uterine prolap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4 強中·陰挺
陰挺爲病證名[1]。即強中。指陽興不痿,不能洩精或精液自出者[2]。
4.1 病因病機
4.2 症狀
《諸病源候論·消渴病諸候》:“強中病者,莖長興盛不痿,精液自出。”
4.3 辨證論治
5 陰縱·陰挺
陰挺爲病證名。即陰縱。指陰莖挺長不收,或腫脹而痿之證。見《醫學綱目·肝膽部》。《雜病源流犀燭·前陰後陰病源流》:“陰縱,亦名陰挺。”陰縱又稱莖縱。
5.1 病因病機
多由肝經溼熱所致。《雜病源流犀燭·前陰後陰病源流》:“陰縱,亦名陰挺。由前陰受熱,則玉莖挺長不收,或腫脹而痿,或與股相磨難行,甚至兩脅氣逆上,手足倦弱。”
5.2 治療
治宜清肝化溼。用柴胡勝溼湯、小柴胡湯加黃連或黃柏、龍膽瀉肝湯等方。甚者用三一承氣湯。外用朴硝、荊芥煎湯浸洗,或用絲瓜汁調五倍子粉外敷。若腫挺減輕而堅塊不消者,可用青皮配以散風藥。
6 子宮脫垂·陰挺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陰挺(uterine prolapse[4])是指以子宮脫垂爲主要表現的疾病。
《中醫藥學名詞》(2010):陰挺(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5])是指以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移,甚至完全脫出於陰道口外,或陰道前後壁膨出爲主要表現的疾病。
6.1 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陰挺出下脫候:胞絡傷損,子髒虛冷、氣下衝則令陰挺出,謂之下脫。亦有因產而用力偃氣,而陰下脫者。”
陰挺多由素體虛弱、產後勞力過早或多產傷氣,或久咳久立,房勞傷腎等,致氣虛下陷,衝任不固,胞宮失攝而成。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子宮脫垂及陰道壁脫垂。
臨牀多見因素體虛弱,中氣不足,因產用力,或勞力過度、擡高負重等致氣虛下陷,系胞無力而陰挺下脫,或因產育過多,房事所傷等,致腎氣虧虛,帶脈失約,衝任不固而系胞無力;亦有因脾虛聚溼,日久化熱,溼熱下注或脫垂又感染溼熱毒邪所致。
6.2 症狀
《景嶽全書》:“婦人陰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數寸,謂之陰挺。”
臨牀上,輕者僅覺腰痠,下腹重墜;重者則有鵝卵樣物脫出於陰道口外,常伴見氣短乏力,面色咣白、白帶量多及腰痠畏寒、尿頻等氣虛、腎虛症候。如脫出物摩擦損傷感染者,則局部腫痛,黃水淋漓,小便赤澀。
6.3 辨證分型
6.3.1 陰挺·脾虛氣陷證
陰挺·脾虛氣陷證(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qi collapse)是指脾氣素弱,或勞產損傷,中氣下陷,以子宮脫垂,或陰道前後壁膨出,勞則加劇,臥則消失,小腹墜脹,面白少華,四肢乏力,少氣懶言,帶下色白,量多質稀,舌淡,苔薄,脈細弱爲常見症的陰挺證候。
6.3.2 陰挺·腎氣不固證
陰挺·腎氣不固證(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 with syndrome of unconsolidated kidney qi)是指腎氣虧虛,固攝失職,以子宮脫垂,或陰道前後壁膨出,少腹下墜,腰脊酸楚,頭暈目眩,耳鳴,神疲乏力,小便頻數,舌淡,苔薄,脈沉細爲常見症的陰挺證候。
6.3.3 陰挺·溼熱下注證
陰挺·溼熱下注證(uterine or vaginal prolapse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是指肝經溼熱,下注胞宮,以子宮脫出日久,或陰道前後壁膨出,表面潰爛,黃水淋漓或小便灼熱,或口乾口苦,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爲常見症的陰挺證候。
6.4 鍼灸治療
鍼灸治療陰挺有一定效果,治療期間不宜參加重體力勞動。體質虛弱或有繼發感染者可配合藥物治療。
6.4.1 刺灸法
取百會(灸)、氣海(灸)、維道、子宮、三陰交、足三裏、太沖等穴爲主。氣虛明顯者加關元(灸);腎虛明顯者加照海;脫出物感染者加大都、陰陵泉,局部用艾條薰灸。
方義 百會位於巔頂,爲督脈經穴,乃諸陽之會,具振奮陽氣,昇陽舉陷之功;氣海爲任脈經穴,能益氣、固胞、調任;維道爲足少陽與帶脈之會,可維繫帶脈,固攝胞宮;子宮乃經外奇穴,是治療陰挺之有效穴。
操作 毫針刺,補法,並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6.4.2 耳針法
方法 毫針刺,間歇性強刺激,每次選2~3穴,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6.4.3 頭針
6.4.4 電針法
方法 子宮穴向胞宮方向斜刺,以患者感到子宮上提,腰部和陰部酸脹爲度。足三裏用補法,兩穴得氣後接通電針儀,用斷續波或疏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爲度。每次通電15~20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