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陰蹻脈(Yin Heel Channel[1]、Yin Heel Vessel)爲奇經八脈之一[2][3]。出《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以其足所行系循行陰經,爲足少陰腎經之別脈也。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與本脈脈氣相通。陰蹻脈主要病候爲多眠、癃閉[4]。
3 陰蹻脈循行路徑
陰蹻脈循行路徑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陰蹺脈起於內踝下照海穴,經過內踝後,沿下肢內側上行,經陰部,沿腹、胸進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
《中醫大辭典》:其循行路線,據《難經·二十八難》載:“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又《黃帝內經靈樞·脈度》:“(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本脈自然骨(舟骨粗隆)後方的照海穴起始,經過內踝,沿下肢內側向上,進入陰部,向上沿着胸腔裏面,入於缺盆(鎖骨上窩),再上行,從結喉旁人迎穴的前邊出來,經顴部內側,到目內眥,與太陽、陽蹻脈相會。
《中國鍼灸學詞典》:本脈的循行路線,據《難經》記載:起於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經內踝後和腿股內側向上循行,進入陰部,再上行經胸到缺盆,沿喉嚨走在人迎(頸動脈搏動處)的前面,經顴部到達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陽蹻脈相併上行到腦。
陰蹺脈起於跟中,內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間之然谷穴,循內踝上行腹股、陰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並至睛明穴,亦會於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部分:陰蹺脈起於足少陰腎經之然谷穴,即在內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間。從然谷穴循內踝下一寸照海穴,再由照海穴直上三寸至交信穴,從此循陰股鼠蹊處,入生殖器後而上行入腹胸裏。
(2)足陽明胃經部分:陰蹺脈入腹胸處上行後,轉循足陽明胃經,上行至鎖骨上緣中點,下對乳頭中線之缺盆穴,經結喉旁,頸動脈後之人迎穴之前,再上行入頄鼻旁。
(3)足太陽膀胱經、陽蹺部分:陰蹺脈上行至頄鼻旁,屬目內眥後,再往外出曲宛而出,再入睛明穴。在此與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之上行氣一起還回,此功能即作爲濡潤眼睛之用。故知陰蹺脈氣,若不能與陽蹺脈氣,並榮於眼睛,則造成眼睛不能合閉。
《黃帝內經靈樞·脈度》:“(陰)蹻脈者,上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服;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該脈主要分佈在腹部和頸部,其功能爲交通一身陰陽之氣,關係到人的活動與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