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照海的別名·陰蹻
穴位 | 照海 | ||
---|---|---|---|
漢語拼音 | Zhaohai | ||
羅馬拼音 | Chaohai | ||
美國英譯名 | Shine to Sea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KI6 | |
日本 | 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3 | |
富耶氏 | R6 | ||
德國 | N3 | ||
英國 | K3 | ||
美國 | Ki6 |
照海爲經穴名(Zhàohǎi KI6)[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別名陰蹻。屬足少陰腎經。照海爲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蹻脈[3]。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屬腎經,氣感如海,居於然骨彎,故得到燃燒之光照,意爲腎中真陽,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腎、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腫,目赤腫痛,視物模糊,咽喉腫痛,嗌幹喉閉,心痛氣喘,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婦人血暈,胎衣不下,惡露不止,難產,腸鳴泄瀉,蠱脹,疝氣,淋病,遺精白濁,癃閉,遺尿,癇病夜發,臥驚,善悲不樂,瘈瘲,腳氣紅腫,四肢懈惰,病證,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頻數,咽乾咽痛,嗜睡,癇證,咽喉幹痛,帶下,陰挺,陰癢,小便不利或頻數,便祕,踝關節腫痛,尿頻尿閉,癲癇,現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療咽喉炎,扁桃體炎,腎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經衰弱,足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急性扁桃體炎,慢性咽喉炎,子宮脫垂等。
2.1 照海的別名
2.2 出處
2.3 穴名解
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屬腎經,氣感如海,居於然骨彎,故得到燃燒之光照,意爲腎中真陽,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
照,明也,指光明照射。海,意爲廣大之四海,此指全身,海又是深窪之處。照者光明所及,海爲百川之會。言腎之真陽深藏腎水之中,雖淵深如海,能光照周身也。水泉雖迂,終歸於海。穴在內踝下方之凹陷中,亦可比擬爲海。腎爲水髒,中寓真陽,水中有火,即所謂雷龍之火。照海者,深水之中,雷龍之火,明照四海,及於周身,不遺微小也,故名照海。
2.4 特異性
張潔古曰:“癇症夜發灸陰蹺。”本穴即陰蹺之起也。
2.5 所屬部位
足部[5]
2.6 陰蹻穴的定位
照海穴位於踝區,內踝尖下1寸,內踝下緣邊際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2.7 陰蹻穴的取法
照海穴位於踝區,內踝尖下1寸,內踝下緣邊際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
正坐位,兩足跖心對合,當之凹陷處取穴,上與踝尖相直;或正坐或仰臥位,內踝尖垂線與內踝下緣平線之交點略向下方之凹陷處取穴[6]。
2.8 陰蹻穴穴位解剖
照海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佈。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內踝的周圍,由內踝前後動脈、跗內側動脈、跟內側支和足底內側動脈的分支組成內踝網,營養內踝周圍的結構。後下方爲脛後動、靜脈。分佈着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爲脛神經本幹。
2.8.1 層次解剖
2.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隱神經分支和大隱靜脈屬支分佈;深層有足底內側神經肌支和脛後動脈的跟內側支分支分佈[7]。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爲脛神經本幹;後下方有脛後動、靜脈通過。
2.9 陰蹻穴的功效與作用
照海穴爲足少陰腎經腧穴,八脈交會穴之一,爲陰蹺脈所發之處,根據“癲癇夜發者,灸陰蹺脈”,取本穴可治療癲癇病[8]。
足少陰腎經脈絡於心,足少陰腎經上貫肝膈,心主神明,肝主疏泄,兩髒均與神志關係密切,故取照海穴可治療神志病。
腎經經脈聯絡心臟,交於手厥陰心包經,又爲八脈交會穴,通於陰蹺脈,是治療癲癇夜發的重要腧穴之一。
照海穴系陰蹺脈之氣生,八脈交會穴之一。有滋陰補腎、清熱利溼之功,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小便頻數,癃閉,便祕,癇證,不寐,咽喉幹痛,氣喘。
玩此前後穴名,陰陽交錯,相與爲功。涌泉爲水之初出,得然谷之熱以化之,太溪虛象,有待容受;大鐘盈象,有待發揚;水泉幽也,陰也,得照海之陽以灼之,而能化氣飛昇。陰陽錯綜,消長互變。以見人身氣化,本乎自然也。故本穴治症極爲複雜,猶海江之大包含細流也。本穴爲陰經之陽穴。治大風、肢懈、經逆不調、久瘧、偏腹痛、嗌腫、咽乾、卒疝。尤長於目疾,即銀海朗照之意也。
2.10 陰蹻穴主治病證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腎、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腫,目赤腫痛,視物模糊,咽喉腫痛,嗌幹喉閉,心痛氣喘,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婦人血暈,胎衣不下,惡露不止,難產,腸鳴泄瀉,蠱脹,疝氣,淋病,遺精白濁,癃閉,遺尿,癇病夜發,臥驚,善悲不樂,瘈瘲,腳氣紅腫,四肢懈惰,病證,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頻數,咽乾咽痛,嗜睡,癇證,咽喉幹痛,帶下,陰挺,陰癢,小便不利或頻數,便祕,踝關節腫痛,尿頻尿閉,癲癇,現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療咽喉炎,扁桃體炎,腎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經衰弱,足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急性扁桃體炎,慢性咽喉炎,子宮脫垂等。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腎、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腫、目赤腫痛、視物模糊、咽喉腫痛、嗌幹喉閉、心痛氣喘、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婦人血暈、胎衣不下、惡露不止、難產、腸鳴泄瀉、蠱脹、疝氣、淋病、遺精白濁、癃閉、遺尿、癇病夜發、臥驚、善悲不樂、瘈瘲、腳氣紅腫、四肢懈惰等。
照海穴主治病證、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頻數、咽乾咽痛、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
照海穴主治失眠,嗜睡,癇證;咽喉幹痛,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陰挺,陰癢;小便不利或頻數,便祕,踝關節腫痛。
照海穴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尿頻尿閉,咽喉幹痛,腳氣紅腫,失眠,癲癇等。
現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療咽喉炎、扁桃體炎、腎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經衰弱、足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
4. 其它:便祕。
2.11 刺灸法
2.11.1 刺法
直刺0.3~0.5寸。
直刺0.5~1寸。
2.11.2 灸法
可灸。
2.12 陰蹻穴的配伍
配中極、三陰交,有調經活血止帶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
2.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疝,四肢淫濼,心悶,照海主之。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飢不欲食,照海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溺黃,少腹熱,咽乾,照海主之。女子不下月水,照海主之。婦人陰挺出,四肢淫濼,心悶,照海主之。
2.14 研究進展
2.14.1 對腎功能的影響
如給健康人飲水1500 mL後,針刺照海可促進腎臟的泌尿功能,空腹飲水後3h內,平均排尿量,對照組1480 mL,而針刺組爲1780 mL,較對照組增加19%。針刺腎炎患者的照海、列缺、太溪,可使腎泌尿功能明顯增強,酚紅排出量也較針前增多,尿蛋白減少,血壓也下降。
針刺照海、太溪,可使動脈壓降低,尿量的減少,酚紅排出量增加。
針剌“照海”有明顯的促腎臟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
對腎炎病人,針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壓降低,尿蛋白減少,以及酚紅排出量增加。
2.14.2 對腎泌尿功能的調節
據報道觀察健康人,空腹飲水後3小時內,針刺組與對照組平均排尿量、針刺組較對照組增加19%。
2.14.3 增加輸尿管蠕動
2.14.4 對運動性疲勞的影響
2.14.5 治療咽喉腫痛
患者220例,取一側照海,實證用瀉法,留針40 min;虛證用補法,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鍼一次,每日1次,2次爲一療程,間隔1d。每次照海進針後,行鍼至咽部有蟻行感或疼痛減輕時停針。結果:痊癒195例,佔53.8%,顯效3例。
2.14.6 治療梅核氣
患者65例,用1.5寸毫針直刺照海,當有沉脹感時,右手拇指向後、示指向前捻轉,同時將針緩緩向上提,使針感傳導過膝,極少數患者可傳至咽喉。結果:治癒54例,明顯好轉5例,好轉4例,無效2例。
2.14.7 治療梅尼埃病
患者230例,照海向內踝下直刺0.5~1寸,至內踝出現放射樣疼痛或痠麻脹重感爲止,取單側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兩側交替治療。結果:近期治癒207例,佔90%,好轉19例,佔8.3%,無效4例,佔1.7%,總有效率爲98.3%。
2.14.8 治療不孕症
針刺照海治療子宮位置異常的不孕症12例,主穴取照海。肝鬱氣滯者加太沖;經行有血塊、色黑者加三陰交。照海針刺0.5寸,留針30 min,每日1次,7次爲一療程,共治3個療程。結果:受孕5例,6個療程後受孕4例,9個療程後受孕1例,無效2例。
2.14.9 治療失眠
2.14.10 治療肋間神經痛
針照海1~1.5寸,用瀉法,有較好效果。
2.14.11 治療癃閉
照海配曲骨,先針照海,後針曲骨,以患者有尿意爲佳,虛寒者配腎俞、膀胱俞,出針後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腎俞、三陰交,中極透關元治療尿閉。
2.14.12 治療足內翻
照海配交信、公孫、蠡溝、陽陵泉,治療中風偏癱足內翻30例,有較好療效。
2.14.13 治療咽喉腫痛
3 交信的別名·陰蹻
穴位 | 交信 | ||
---|---|---|---|
漢語拼音 | Jiaoxin | ||
羅馬拼音 | Chiaohsin | ||
美國英譯名 | Delivering Messag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KI8 | |
日本 | 8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7 | |
富耶氏 | |||
德國 | N8 | ||
英國 | K8 | ||
美國 | Ki8 |
交信爲經穴名(Jiāoxìn KI8)[10]。代號KI8。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陰蹻。屬足少陰腎經。交信是陰蹻脈的郄穴。交即交會,信即信用,爲五常之一,屬脾。本經脈由此交會脾經,故名交信。交信穴主治肝腎、少腹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崩漏,痛經,閉經,陰挺,陰中痛,疝氣,淋病,赤白下痢,小腹疼痛,大小便難,膝,股,脛內側痛,帶下,泄瀉,便祕,痢疾,睾丸腫痛,大便難,五淋,陰癢,瀉痢赤白和膝,膕內廉痛,現代又多用交信穴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腹膜炎,睾丸炎,脊髓炎,子宮收縮不全,尿瀦留,腸炎,下肢內側痛等。
3.1 交信穴的別名
3.2 出處
3.3 穴名解
交,有會合之義。信,《說文》:“誠也。”通伸。《易·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伸又與申通。足少陰與太陽爲表裏,此穴既可與申脈穴交通,也與足之屈伸有關,且當三陰交之緊下方,更可音信交通,三陰同氣矣。本穴與復溜相併,俱承照海而來,經脈由此伸延而交會於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穴,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德中主信,本穴得與肝脾二經合協,行其藏血、統血之用,海有潮汐,潮汐有信,因名交信。
3.4 特異性
3.5 所屬部位
3.6 交信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交信穴在小腿內側,當太溪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
交信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脛骨內側緣後際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
交信穴位於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直上2寸,再向前0.5寸處,當脛骨內側緣的後方。本穴與復溜同高。《醫學入門》等定本穴於復溜之前,《鍼灸聚英》等定本穴於交信之後,說法不一,今從前說[11]。
3.7 交信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在太溪上2寸,當復溜與脛骨內側面後緣之間處取穴。
交信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脛骨內側緣後際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
正坐或仰臥位,當太溪直上2寸,向前0.5寸處;或復溜與脛骨內側面後緣之間的中點處取穴[12]。
3.8 交信穴穴位解剖
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脛肌後肌、趾長屈肌、(踇)長屈肌。深層爲脛後動、靜脈。分佈着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爲脛神經本幹。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佈,血管爲大隱靜脈的屬支。深層有脛神經的脛後動、靜脈。
3.8.1 層次解剖
3.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屬支分佈;深層有脛神經肌支和脛後動脈分支分佈。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爲脛神經束幹;深層爲脛後動、靜脈通過。
3.9 交信穴的功效與作用
交信系陰蹺脈之郄穴,有調補肝腎之功。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陰挺,泄瀉,便祕,睾丸腫痛;或痛有定期,及季節有關之症,均可取此。
3.10 交信穴主治病證
交信穴主治肝腎、少腹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崩漏,痛經,閉經,陰挺,陰中痛,疝氣,淋病,赤白下痢,小腹疼痛,大小便難,膝,股,脛內側痛,帶下,泄瀉,便祕,痢疾,睾丸腫痛,大便難,五淋,陰癢,瀉痢赤白和膝,膕內廉痛,現代又多用交信穴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腹膜炎,睾丸炎,脊髓炎,子宮收縮不全,尿瀦留,腸炎,下肢內側痛等。
交信穴主治肝腎、少腹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崩漏、痛經、閉經、陰挺、陰中痛、疝氣、淋病、赤白下痢、小腹疼痛、大小便難,以及膝、股、脛內側痛等。
交信穴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閉經,泄瀉,便祕,痢疾,疝氣,睾丸腫痛等。
交信穴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泄瀉、大便難、睾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和膝、股、膕內廉痛。
現代又多用交信穴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腹膜炎、睾丸炎、脊髓炎等。
1.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收縮不全;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0.6~1.2寸。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足底放散。
3.11.2 灸法
可灸。
3.12 交信穴的配伍
交信穴配百會、關元,有昇陽益氣固脫的作用,主治子宮脫垂,崩漏。
交信穴配水道、地機,有健脾胃,理胞宮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3.13 文獻摘要
3.14 交信穴研究進展
3.14.1 對心功能的影響
如給狗注射毒毛花苷G、毒毛花苷K造成房室傳導阻滯和嚴重心律不齊,然後分別針刺內關、交信和非腧穴點,發現針刺內關可使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律不齊完全消失,而針刺交信效果差,針刺非腧穴點幾乎沒作用,說明腧穴有一定特異性。單獨針刺交信,對正常心律影響不大,但對因針刺內關而引起對心律的作用,可被針刺交信削弱,心律恢復正常的時間也被推遲。[14]
3.14.2 治療遺尿
患者32例,取交信、跗陽(均單側)、攢竹,用2寸毫針針刺,得氣後瀉交信,補跗陽,攢竹用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每日下午針1次,7次爲一療程。結果:全部治癒。
3.14.3 治療嗜睡症
針刺治療發作性睡病15例,取交信、跗陽、心俞。交信針用瀉法,跗陽針用補法,心俞針用刮柄法。使針感傳至胸前,留針15~30 min,每日或隔日1次,6次爲一療程。結果:治癒10例,好轉3例,無效2例。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3.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8.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8-269.
-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2.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8-269.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9.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7.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
-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0-271.
-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3.
-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