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黃疸病兩大類型之一·陰黃
陰黃(yin jaundice[1][2])爲病證名[3]。爲黃疸病兩大類型之一。是指溼濁留滯,正氣不足,以病程長,皮膚鞏膜黃色晦暗如煙燻爲主要表現的黃疸病。
4.1 陰黃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陰黃是指以病程長,皮膚鞏膜黃色晦暗如煙燻爲主要表現的黃疸病。
《中醫藥學名詞》(2010):陰黃是指溼濁留滯,正氣不足,以病程長,皮膚鞏膜黃色晦暗如煙燻爲主要表現的黃疸病。
4.2 陰黃的病因病機
陰黃因陽黃日久轉化,或因脾陽不振、寒溼內蘊、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所致。
陰盛寒重,溼從寒化,或素有脾陽不足,或陽黃日久,膽液爲溼所遏,滲溢肌膚而成陰黃。
4.3 陰黃的症狀
《景嶽全書·黃疸》:“凡病黃疸而絕無陽證陽脈者,便是陰黃。”症見身目黃色晦暗,胃呆腹脹,神疲乏力,脅肋隱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實,舌淡苔膩,脈沉細遲等。
陰黃由溼從寒化或陽黃失治而來[4]。患者黃色晦暗、常伴身重倦怠、納少畏寒等症,病程多長,多屬內傷所致。
陰黃患者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燻,納少脘悶,或見腹脹,大便不實,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質淡苔膩,脈濡緩或沉遲[5]。
4.4 證候分析
由於寒溼阻滯脾胃,陽氣不宣,膽汁外泄,因寒溼爲陰邪,故黃色晦暗,或如煙燻。納少、脘悶、腹脹、大便不實、口淡不渴等症,都是溼困中土,脾陽不振,運化功能失常的表現。畏寒神疲,是陽氣已虛,氣血不足。舌質淡苔膩,脈濡緩或沉遲,系陽虛溼濁不化,寒溼留於陰分之象。
4.5 陰黃的治療
4.5.1 寒溼阻遏/寒溼證
陰黃·寒溼證(yin jaundice with cold-damp syndrome)是指寒溼內困,脾陽受損,以身目俱黃,黃色晦暗不澤,或如煙燻,痞滿食少,神疲畏寒,腹脹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等爲常見症的陰黃證候。
4.5.1.1 症狀
病程較長,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燻,納少脘悶或腹脹便溏,納差,大便不實,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體胖大,舌淡苔膩,脈濡緩或沉遲[6][7]。
4.5.1.2 證候分析
中陽不振,寒溼滯留,肝膽失於疏泄: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溼留滯於中焦,肝膽氣機不暢,膽汁外溢,故身目色黃而晦黯。脾失運化,寒溼凝滯於中焦,則腹脹滿悶、食少納呆、便溏。陽氣衰弱,則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脈亦爲寒凝陽衰之象。
4.5.1.3 治法
4.5.1.4 鍼灸治療
取穴: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中脘、章門、脾俞、三陰交、腕骨、足三裏穴。
方義:章門和脾俞爲俞募相配,健脾化溼。中脘、足三裏溫運脾胃而化寒溼。三陰交通利三陰經,導溼下行。腕骨爲退黃效穴。
4.5.1.5 寒溼阻遏型黃疸的飲食療法
4.5.1.5.1 推薦食材
4.5.1.5.2 推薦食療方
1.鯉魚湯(《飲膳正要》):將鯉魚一條去鱗、鰓,剖腹去內臟,洗淨,切塊,與蓽茇5g、川椒15g同入鍋內,加蔥、姜、調料及水適量,煮沸後轉文火燉40分鐘,將魚肉煮熟即可。佐餐服食。
2.澤薑湯:澤瀉15g,乾薑10g,橘皮10g,茯苓20g。上四味,以水1000mL煎煮,煮取400mL.飲湯,每日2次。
4.5.2 氣滯血瘀/血瘀肝鬱證
陰黃·血瘀肝鬱證(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and liver depression)是指血瘀肝鬱氣滯,以身目發黃而晦暗,面色黧黑,脅下或有痞塊,或疼痛如刺,或隱痛不休,皮膚可見紅絲赤縷,或見手掌赤痕,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脈弦澀等爲常見症的陰黃證候。
4.5.2.1 症狀
身目發黃而晦暗,面色黧黑,脅下或有痞塊,或疼痛如刺,或隱痛不休,皮膚可見紅絲赤縷,或見手掌赤痕,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脈弦澀。
4.5.2.2 證候分析
4.5.2.3 治法
4.5.2.4 氣滯血瘀型黃疸的飲食療法
4.5.2.4.1 推薦食材
枳殼、砂仁、三七、香櫞、香附、玫瑰花、當歸、赤芍、丹蔘、桃仁等。
4.5.2.4.2 推薦食療方
1.玫瑰花茶:玫瑰花9g(鮮品加倍),紅茶3g。上兩味制粗末,用沸水沖泡10分鐘,每日l劑,不拘時溫飲。
2.砂仁豬肚湯:砂仁10g.田七9g,香櫞9g,豬肚100g。將豬肚用沸水洗淨,颳去內膜,去除氣味,與砂仁、田七、香櫞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同煮,燒沸後文火煮約2小時。調味後飲湯食肉。
3.玫瑰露酒(《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鮮玫瑰花175g,冰糖100g,50%~60%的優質白酒750mL。玫瑰花花蕾將開未開時採摘,將花與冰糖同浸入盛有白酒的陶瓷或玻璃器皿中,封閉,冷浸法浸泡14天。每次飲服15mL,每日2次。
4.5.3 溼熱留戀/溼熱蘊結證
陰黃·溼熱蘊結證(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是指正虛溼熱留戀,以脘痞腹脹,脅肋隱痛,飲食減少,口中幹苦,小便黃赤,苔膩,脈濡數等爲常見症的陰黃證候。
4.5.3.1 症狀
脘痞腹脹,脅肋隱痛,飲食減少,口中幹苦,小便黃赤,舌苔膩,脈濡數。
4.5.3.2 證候分析
溼熱留戀,餘邪未清。
4.5.3.3 治法
利溼清熱,以除餘邪。
4.5.3.4 溼熱留戀型黃疸的飲食療法
4.5.3.4.1 推薦食材
4.5.3.4.2 推薦食療方
1.玉米鬚蚌肉湯(《中國藥膳學》):玉米鬚50g,蚌肉120g。先將蚌肉放入陶鍋文火煮熟,再放玉米鬚一起煮爛。每次食蚌肉30g,喝湯約150mL,每日2次。
2.雞骨草棗湯(《嶺南草藥志》):雞骨草30g,大棗10枚。雞骨草與大棗一同放入陶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即可。食棗飲湯,每日2次。
3.赤小豆鯉魚湯(《外臺祕要》):鯉魚1條(250g左右),赤小豆100g,生薑1片,鹽、
味精、料酒、食用油各適量。將赤小豆洗淨,加水浸泡半小時;生薑洗淨;鯉魚留鱗去內臟,洗淨。起油鍋,煎鯉魚,入清水適量,放入赤小豆、生薑、料酒各少許。先武火煮沸,改文火燜至赤小豆熟,調入鹽、味精即可。隨量食用或佐餐。每週可服食3次。
4.5.4 肝脾不調證
陰黃·肝脾不調證(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liver and spleen)是指肝鬱脾虛,以脘腹痞悶,肢倦乏力,脅肋隱痛不適,納食不香,大便不調,苔薄白,脈細弦等爲常見症的陰黃證候。
4.5.4.1 症狀
脘腹痞悶,肢倦乏力,脅肋隱痛,納食不香,大便不調,舌苔薄白,脈細弦。
4.5.4.2 證候分析
肝脾不調,疏運失職。
4.5.4.3 治法
4.5.4.4 肝脾不調型黃疸的飲食療法
4.5.4.4.1 推薦食材
當歸、白芍、香櫞、香附、黨蔘、白朮、橘皮、佛手、茉莉花、玫瑰花等。
4.5.4.4.2 推薦食療方
1.茉莉玫瑰粥(《中醫經典食療大全》):茉莉花10g,玫瑰花5朵,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粳米放入盛有適量水的鍋內,煮沸後加入茉莉花、玫瑰花、冰糖,改爲文火煮成粥,每日2次。
2.柚皮醪糟(《重慶草藥》):柚子皮(去白)、青木香、川芎、紅糖各10g,醪糟(酒釀)100g。將柚子皮、青木香、川芎製成細末備用,水煮紅糖、醪糟200mL,兌入藥末3~6g,趁熱食用,每日2次。
3.佛手柑粥(《宦遊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佛手柑洗淨加水500mL,煎煮2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爲1個療程。
4.5.5 寒凝陽衰/陽虛寒凝證
陰黃·陽虛寒凝證(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and cold congelation)是指病程較長,陽氣虛衰,寒邪凝結,以身目俱黃,黃色晦暗,納少脘悶,或腹脹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滑或沉遲等爲常見症的陰黃證候。
4.5.5.1 症狀
病程較長,身目俱黃,黃色晦黯,納少脘悶或腹脹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4.5.5.2 證候分析
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溼留滯於中焦,肝膽氣機不暢,膽汁外溢,故身目色黃而晦黯。脾失運化,寒溼凝滯於中焦,則腹脹滿悶、食少納呆、便溏。陽氣衰弱,則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脈亦爲寒凝陽衰之象。
4.5.5.3 治法
4.5.5.4 寒凝陽衰型黃疸的鍼灸治療
取穴: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中脘、章門、脾俞、三陰交、腕骨、足三裏穴。
方義:章門和脾俞爲俞募相配,健脾化溼。中脘、足三裏溫運脾胃而化寒溼。三陰交通利三陰經,導溼下行。腕骨爲退黃效穴。
4.5.6 脾虛溼滯/脾虛溼困證
陰黃·脾虛溼困證(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是指脾虛溼滯,以面目及肌膚淡黃,甚則晦暗不澤,肢軟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濡細等爲常見症的陰黃證候。
4.5.6.1 症狀
面目及肌膚淡黃,甚則晦暗不澤,肢軟乏力,心悸氣短,便溏,舌質淡苔薄,脈濡細。
4.5.6.2 證候分析
4.5.6.3 治法
4.5.6.4 脾虛溼滯型黃疸的飲食療法
4.5.6.4.1 推薦食材
4.5.6.4.2 推薦食療方
1.黃苠猴頭湯(《保健藥膳》):猴頭菌150g,黃芪30g,嫩雞肉250g,油菜心100g,清湯750g,精鹽5g,料酒15g,蔥20g,生薑15g,味精、胡椒面各少許。將猴頭菌沖洗後,放入盆內用溫水發脹,約30分鐘,撈出削去底部的木質部分,洗淨切成0.2cm厚的大片,將發猴頭菌的水用紗布過濾待用;黃芪洗淨,切斜片;雞肉剁成約3cm長、1.5cm寬的長方塊;蔥切段,姜切片;油菜心用清水洗淨待用。鍋燒熱下入豬油,投入姜、蔥、雞塊煸炒後,放入精鹽、料酒、發猴頭菌的水、黃芪和少量的清湯,用武火燒沸後再用小火燒約1小時,然後下人猴頭菌片再煮10分鐘。先撈出雞塊放在碗內,再撈出猴頭菌片蓋在上面。湯中下入油菜心、味精、胡椒面,略煮片刻即成。
2.豬蹄黃芪通草湯:豬蹄1只,黃芪30g,通草10g。把豬蹄用慢火煮6小時,晾涼,然後把上面的油去掉,加入黃芪、通草再煮半小時,撈出黃芪、通草,喫肉喝湯。
4.6 陰黃的方藥治療
可以茵陳術附湯[備註]茵陳術附湯(《醫學心悟》):茵陳蒿、白朮、附子、乾薑、炙甘草、肉桂加味。方中茵陳、附子並用,以溫化寒溼退黃。白朮、乾薑、甘草健脾溫中。並可加鬱金、川樸、茯苓、澤瀉等行氣利溼之品。
陽黃失治,遷延日久,或過用苦寒藥物,以致脾胃陽氣受傷,也可轉變爲陰黃,其證候、病機、治法與上述相同。如見脘腹作脹,脅肋隱痛,不思飲食,肢體睏倦,大便時祕時溏,脈見弦細等症,系木鬱脾虛,肝脾兩病,治宜疏肝扶脾法,可用逍遙散[備註]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柴胡、白朮、白芍藥、當歸、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
如脅下有癥積脹痛,固定不移,膚色暗黃,舌暗紅,脈弦細,乃屬氣血兩虛,濁邪瘀阻脈絡,可用硝石礬石散[備註]硝石礬石散(《金匱要略方論》):硝石、礬石以化濁祛瘀軟堅。
如見脅下癥塊,多因黃疸日久,氣滯血瘀,溼濁殘留,結於脅下,並見胸脅刺痛拒按,宜服鱉甲煎丸[備註]鱉甲煎丸(《金匱要略方論》):鱉甲、烏扇、黃芩、柴胡、鼠婦、乾薑、大黃、芍藥、桂枝、葶藶子、石葦、厚朴、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蔘、鷹蟲、阿膠、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活血化瘀,並可配服逍遙散[備註]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柴胡、白朮、白芍藥、當歸、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以疏肝扶脾。如脾虛胃弱明顯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湯[備註]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木香、砂仁、陳皮、半夏、黨蔘、白朮、茯苓、甘草以健脾和胃。至於黃疸日久,肝脾腫大,溼濁蘊聚,致成積聚或鼓脹者,可參考有關各條。
4.7 陰黃的鍼灸治療
4.7.1 方一
方義:膽俞通利膽腑,脾俞溫運脾胃,以利寒溼;陰陵泉、三陰交,健脾利溼,以促運化,導溼下行,共奏健脾利溼,疏膽退黃之功。
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或加溫鍼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4.7.2 方二
取陰陵泉、肝俞、膽俞、至陽、足三裏、中封等穴爲主。陰黃加灸脾俞、腎俞、氣海、中脘;神疲畏寒加灸命門、大椎;便溏加天樞、神闕。
4.7.3 方三
選穴: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中脘、章門、脾俞、三陰交、腕骨、足三裏穴。
方義:章門和脾俞爲俞募相配,健脾化溼。中脘、足三裏溫運脾胃而化寒溼。三陰交通利三陰經,導溼下行。腕骨爲退黃效穴。
4.8 關於黃疸
黃疸(jaundice)爲病名[8]。是指以面目發黃、身黃、小便黃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古代亦稱黃癉。目睛黃染尤爲黃疸的主要特徵。主要由脾溼胃熱、燻蒸肝膽、膽液不循常道而溢於肌膚所致。黃疸有屬陰屬陽,在髒在腑之分。《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溼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髒。陽黃之作,溼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燻蒸遏鬱,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爲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溼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爲溼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薰黃,陰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爲陽黃和陰黃。陰黃是指溼濁留滯,正氣不足,以病程長,皮膚鞏膜黃色晦暗如煙燻爲主要表現的黃疸病。由脾胃虛寒、寒溼內阻,或肝鬱血瘀所致,病程長,病勢緩。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黃疸病應早發現,早治療。《金匱要略·黃疸病》提出:“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爲難治。”這說明黃疸病經過妥善治療,一般在短期內,黃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勝邪,病情反而加劇者,則較爲難治。
黃疸可見於西醫的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鬱滯及溶血性黃疸等。膽源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等均屬“黃疸”範疇。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黃疸證候者,可參照治療。
現常將黃疸分爲陽黃(包括熱重於溼證、溼重於熱證、溼困脾胃證、溼熱兼表證、肝膽溼熱證、膽腑鬱熱證等證)、陰黃(包括寒溼證、血瘀肝鬱證、溼熱蘊結證、肝脾不調證、陽虛寒凝證、脾虛溼困證等證)進行辨治,詳見黃疸條。
5 黃疸二十八候之一·陰黃
陰黃爲黃疸二十八候之一。《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爲陰黃。”
黃疸二十八候爲古代對黃病的一種分類法[9]。見《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即黃病候、急黃候、黃汗候、犯黃候、勞黃候、腦黃候、陰黃候、內黃候、行黃候、癖黃候、噤黃候、五色黃候、風黃候、因黃髮血候、因黃髮痢候、因黃髮痔候、因黃髮癖候、因黃髮病後小便澀兼石淋候、因黃髮吐候、黃疸候、酒疸候、谷疸候、女勞疸候、黑疸候、九疸候、胞疸候、風黃疸候、溼疸候等28種黃病證候。其中因黃髮血候、因黃髮痢候、因黃髮痔候、因黃髮癖候、因黃髮病後小便澀兼石淋候、因黃髮吐候系黃疸併發症。
6 三十六黃之一·陰黃
陰黃爲三十六黃之一。《聖濟總錄》卷六十一:“病人寒熱,並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陰黃。”治療宜“先烙上脘穴,更灸二十壯,次烙氣海、下廉、內乳等穴。不差,灸氣海、天窗、百壯。更宜服麻黃梔子湯”。若見人中反者,病情較爲嚴重。
7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2.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
- ^ [7]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5-79.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