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Yèmén TE2[中國鍼灸學詞典]
Dàjù ST27[中國鍼灸學詞典]
Yuānyè GB22[中國鍼灸學詞典]
yèmé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E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J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穴名·液門
穴位 | 液門 | ||
---|---|---|---|
漢語拼音 | Yemen | ||
羅馬拼音 | Yehmen | ||
美國英譯名 | SecretionDoor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TE2 | |
日本 | 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TR2 | |
富耶氏 | |||
德國 | 3E2 | ||
英國 | T2 | ||
美國 | TB2 |
液門爲經穴名(Yèmén TE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鍼灸甲乙經》作腋門,《備急千金要方》作掖門[2]。屬手少陽三焦經。液門是手少陽三焦經的滎穴,五行屬水[3]。液即水液,門即門戶,此穴爲本經滎穴,屬水,有通調水道之功,猶如水氣出入之門戶,故名液門。液門穴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頭痛,熱病汗不出,瘧疾,耳鳴,耳聾,耳痛,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齒齦痛及手背紅腫疼痛,目赤,喉痹,手臂痛,呼吸氣短,善驚妄言,眩暈,面赤,淚出,目赤腫痛而澀,牙痛,咽腫,手背紅腫,五指拘攣,寒熱,發熱,咽喉腫痛,指臂攣痛,咽喉炎,耳疾,齒銀炎,角膜白斑,前臂肌痙攣或疼痛,手背痛,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精神疾患等。
4.1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爲滎。
4.2 穴名解
液即水液,門即門戶,此穴爲本經滎穴,屬水,有通調水道之功,猶如水氣出入之門戶,故名液門。
液,指水液,水之精。《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載:“水谷入於胃……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爲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爲液。”意指津之濁而不流者;通掖,《說文》:“掖,臂下也。”《淮南子·謬稱》:“王子閭張掖而受刃。”《史記·商君傳》:“幹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漢書·高後紀》:“入未央宮掖門。”顏注:“掖門,非正門,而在兩旁,若人之臂掖也。”《天文志》:“左右掖門,掖門內六星。”門,爲出入之處。液門,在《鍼灸甲乙經》及《千金翼方》中稱“腋門”,在《備急千金要方》中稱“掖門”。《要方·卷八·諸風門》謂:“掖門在掖下攢毛中一寸,名太陰陽,一名掖間,灸五十壯,主風。”是又另一“掖門”。掖同腋。《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腋下三寸。”本穴爲手少陽三焦經之滎穴,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脈屬三焦,穴爲水性,滎者小水,脈氣由此始發,轉入於海,因名液門。穴能主液所生病與腋部諸病也。[4]
4.3 特異性
4.4 所屬部位
指間[5]
4.5 液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液門穴在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液門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指間,指蹼緣上方赤白肉際凹陷中。微握拳取穴。
液門穴在指間的位置
液門穴在指間的位置
4.6 液門穴的取法
液門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指間,指蹼緣上方赤白肉際凹陷中。微握拳取穴。
微握拳,拳心向下,於第4、5指間縫紋端,當赤白肉際處取穴[6]。
快速取穴:擡臂俯掌,手背部第4、第5指指縫間掌指關節前可觸及一凹陷處即是液門穴[7]。
4.7 液門穴穴位解剖
液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筋膜、手背深膜、骨間背側肌。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分佈着尺神經手背支。手背皮薄,有毛及皮脂腺,富有彈性。該穴皮膚由尺神經的指背神經分佈。在皮下筋膜內,手背淺靜脈非常豐富,互相吻合成網狀。手的血液迴流是以手背靜脈爲主。手背的淺淋巴管與淺靜脈伴行,手掌遠側的淺淋巴管網,經指蹼處也匯入手背的淺淋巴管。在手背,伸指肌腱之間有腱束相連,稱腱聯合。伸指時,使其動作協同而相互牽拉,尤以中、環、小指的腱聯合更爲明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手背深筋,經伸肌腱第三與四根腱之間的腱聯合,達深層尺神經支配的骨間肌。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四與第五指近節指骨基底部之間→第四骨間背側肌和第四蚓狀肌。
4.7.2 穴區神經、血管
4.8 液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液門穴爲手少陽三焦經之滎穴,“滎主身熱”,“滎輸治外經”,故本穴多用於三焦熱盛等頭面五官病及相關的實熱性疾病[9]。
液門穴有清熱瀉火、安神定志之功,治咽痛、目清、耳聾、齒痛、寒熱、狂疾,及傷津而致乾燥之症,均可取之。
有醫者治一戰汗未出者,其人抖擻呻吟,家人驚懼,夤夜扣門,延請求治。醫一針甫下合谷,汗立出而戰立止。由此觀之,液門生津則可,若謂其針下生津,或即利合谷而得汗之類也,適逢其欲汗未汗之會耳。三焦爲決瀆之官,液門穴爲手少陽經之滎穴,功能除煩熱,存津液,通調水道,故爲治療液所生病之門戶。
4.9 液門穴主治病證
液門穴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頭痛,熱病汗不出,瘧疾,耳鳴,耳聾,耳痛,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齒齦痛及手背紅腫疼痛,目赤,喉痹,手臂痛,呼吸氣短,善驚妄言,眩暈,面赤,淚出,目赤腫痛而澀,牙痛,咽腫,手背紅腫,五指拘攣,寒熱,發熱,咽喉腫痛,指臂攣痛,咽喉炎,耳疾,齒銀炎,角膜白斑,前臂肌痙攣或疼痛,手背痛,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精神疾患等。
液門穴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頭痛、熱病汗不出、瘧疾、耳鳴、耳聾、耳痛、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齒齦痛及手背紅腫疼痛等。
液門穴主治呼吸氣短,善驚妄言;頭痛,眩暈,面赤,淚出,目赤腫痛而澀,耳聾,耳鳴,耳痛,牙痛,咽腫,喉痹;手臂痛,手背紅腫,五指拘攣;瘧疾,寒熱,熱病汗不出。
液門穴主治頭痛,發熱,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指臂攣痛等。
2、其他病症:瘧疾、前臂肌痙攣或疼痛,手背痛,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精神疾患等。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有脹痛感,可擴散至手背;針尖略向上(手腕部),不斷運針,針感可沿着三焦經脈循行向上到肘部。
4.10.2 灸法
可灸。
4.11 液門穴的配伍
4.12 特效按摩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按揉液門穴200次左右,可緩解頭痛、目眩、咽喉腫痛、眼睛赤澀、齲齒等病症。
4.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瘧,項痛,因忽暴逆,液門主之。風寒熱,液門主之。膽眩寒厥,手臂痛,善驚,妄言,面赤,泣出,液門主之。下齒齲,則上齒痛,液門主之。狂疾,液門主之。
5 經穴別名·液門
5.1 大巨·液門
穴位 | 大巨 | ||
---|---|---|---|
漢語拼音 | Daju | ||
羅馬拼音 | Tachu | ||
美國英譯名 | Super Great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T27 | |
日本 | 2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E27 | |
富耶氏 | E27 | ||
德國 | M27 | ||
英國 | S27 | ||
美國 | St27 |
大巨爲經穴名(Dàjù ST27)[10]。出《鍼灸甲乙經》。別名腋門、液門、掖門。屬足陽明胃經。大爲小之對,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處,故名大巨。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遺精,早泄,睾丸炎,陽萎,驚悸不眠,疝氣,腎氣衝心,陽痿,便祕,偏枯,四肢不用,驚悸不寐,腹直肌痙攣,腸梗阻,膀胱炎,尿瀦留,腹痛,腹瀉,闌尾炎,腸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
5.1.1 別名
液門(《醫心方》),掖門(《外臺祕要》),腋門(《鍼灸甲乙經》)。
5.1.2 出處
《鍼灸甲乙經》:大巨,一名腋門,在長溪下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
5.1.3 穴名解
大,飽滿充實之意。巨,同鉅,富也。大巨者,像腹壁之豐滿光澤,而內容又復鉅富也。本穴適當腹部隆起最高大處,內應小腸及膀胱部位,其所包裹者至爲豐富珍貴,有如巨大之倉庫,小腸屬手太陽經,膀胱屬足太陽經,二經俱稱巨陽。古太與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以其功用在兩太陽經也。其主治爲小腹脹滿及小便不利,故名爲“大巨”。
5.1.4 所屬部位
下腹[11]
5.1.5 大巨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巨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12]。
大巨位於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仰臥取穴。
大巨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處[13]。一說“去腹中行當各三寸”(《鍼灸資生經》)。
大巨穴的位置
5.1.6 取法
大巨位於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仰臥取穴。
仰臥位,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連線的上2/5與下3/5交點,中線旁開2寸處取穴[14]。
5.1.7 穴位解剖
大巨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層)。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爲腹壁下動、靜脈。分佈着第十一肋間神經。皮膚由第10、11、12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分佈。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可分爲前層和後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前葉形成,後層由腹內斜肌後葉和腹橫肌腱組成。在臍下4.5釐米處,後層的鞘轉移至前層,以加強鞘的前壁,而該處以下的腹直肌鞘後層缺少,由於腱膜的中斷,下緣形成一弓狀遊離緣,稱半環線。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後面,僅爲增厚的腹橫筋膜(腹內筋膜的一部分)。穴位下相對應的器官是大網膜、小腸。
5.1.7.1 層次解剖
5.1.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分佈;深層有肋間神經、動脈和腹壁下動脈分佈。
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並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通過,外側爲腹壁下動、靜脈。
5.1.8 大巨穴的功效與作用
5.1.9 主治病症
大巨穴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遺精,早泄,睾丸炎,陽萎,驚悸不眠,疝氣,腎氣衝心,陽痿,便祕,偏枯,四肢不用,驚悸不寐,腹直肌痙攣,腸梗阻,膀胱炎,尿瀦留,腹痛,腹瀉,闌尾炎,腸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
大巨主治少腹、前陰等疾患:如小腹脹滿、腎氣衝心、小便不利、遺精、陽痿、早泄、疝氣、便祕、偏枯、四肢不用、驚悸不寐等。
大巨主治腹痛,腹瀉,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陽痿,早泄等。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瀦留,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遺精,陽萎,疝氣;
其它:失眠。
5.1.10 配伍
5.1.11 刺灸法
5.1.11.1 刺法
直刺0.8~1.2寸。
一般直刺0.5~1.O寸。
5.1.11.2 灸法
5.1.12 文獻摘要
《鍼灸大成》: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㿉疝,偏枯,四肢不收,驚悸不眠臥。
5.1.13 研究進展
大巨穴向下透刺加626電針麻儀,對1549例腹式輸卵管結紮術的鎮痛優良率爲98.4%。優點是手術時具有剖腹層次清楚,牽拉反應輕,術中嘔吐少,術後恢復快。
5.2 淵腋·液門
淵腋爲經穴名(Yuānyè GB22)。屬足少陽膽經。位於胸外側區,第四肋間隙中,在腋中線上。舉臂取穴。有寬胸、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滿、腋腫、脅痛、瘰癧、臂痛不舉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肋間神經痛、胸膜炎、頸或淋巴結結核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15]。詳見淵腋條。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8.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6.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6.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6.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2.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6.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
-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3-54.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3.
-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78.
-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