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
3 西醫·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是指腰椎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由此壓迫、刺激坐骨神經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1]。
多發於壯年體力勞動者,男多於女,20-50歲佔90%以上。約70%的病人有腰部受傷史。
3.1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因
多因強力舉重及扭閃所致[2]。正常椎間盤彈性很大,可承受巨大的壓力而不致破裂,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經常受到擠壓、扭轉等應力作用和輕微損傷的積累,在30歲以後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使纖維環破裂,引起椎間盤病變。多位於腰4、腰5和腰5、骶1兩間隙。
3.2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牀表現
1.腰痛伴坐骨神經痛,疼痛劇烈,沿坐骨神經走行的方向放射,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後部和小腿外側,甚至足跟和足背外側,隨咳嗽、打噴嚏、用力大便或彎腰而加劇,休息時好轉,整個患病過程有明顯間歇性。
2.局部壓痛,在腰4.5或腰5骶1的棘突間中線旁或中線有深部壓痛,並常沿坐骨神經支配區放射。
3.腰部僵直,生理前凸平直,可出現脊柱側凸,骶棘肌痙攣,腰椎活動受限。
4.直腿擡高試驗和加壓試驗均陽性。
3.3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
1.多有急、慢性腰部損傷史。
2.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麻木;咳嗽、打噴嚏、彎腰時症狀加重,臥牀休息可減輕。腰痛伴坐骨神經痛。局部壓痛,並向下肢放射。
3.腰部活動受限,可伴側彎。棘突旁壓痛,向下肢放射,受累神經根支配區域有感覺、肌力、腱反射改變。馬尾神經受壓時,出現括約肌功能障礙及鞍區感覺減退。腰部生理曲度平直,脊柱側凸,腰椎活動受限。
5.X線檢查可見腰椎側彎,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X線檢查顯示椎間隙變窄。
6.椎管造影顯示脊髓有壓迫。
7.CT及MRI可輔助確診和定位。CT掃描顯示椎間盤突出。核磁共振影像(MRI)顯示椎間盤突出。
3.4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
3.4.1 休息
完全臥牀休息。
3.4.2 物理治療
可以行按摩、牽引治療。
3.4.3 藥物治療
對症止痛可用雙氯芬酸鈉(25mg,一日3次)、對乙酰氨基酚(0.3~0.6g,一日3次)、布洛芬(0.2g,一日3次)、吲哚美辛(50mg,一日1次,直腸給藥)等。
維生素B1(10mg,一日3次)、維生索B12(500μg,肌內注射,一日1次)[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62.。
3.4.4 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
3.5 用藥原則
1.早期症狀輕病例,以保守療法爲主。
2.有明顯神經根受壓症狀或症狀嚴重,反覆發作經非手術療法無效或中央型突出有馬尾神經受壓,大小便功能障礙者,應行手術治療。
4 中醫·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3])爲病名。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4]。是指纖維環破裂後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以腰腿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屬閃腰岔氣和閃挫腰痛範疇。
4.1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因
多因強力舉重及扭閃所致。
現代醫學認爲,病因是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腰外傷、積累性勞損,使纖維環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向椎管內突出,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和脊髓而引起腰腿疼痛綜合徵。
4.2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
腰椎間盤破裂,髓核突出,擠壓椎間神經根引起的腰腿疼痛。輕者腰痛,經休息後可緩解,再遇輕度外傷仍可復發或加重。重者腰痛,並向大腿後側及小腿後外側及腳外側放射,轉動、咳嗽、噴嚏時加劇,腰肌痙攣,出現側彎。直腿擡高試驗小於70度,患側小腿外側或足背有麻木感,𧿹趾背屈肌力減弱。
4.3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中醫治療
治宜採用腰部推拿復位手法,並配合熱敷、理療、鍼灸;用藥可服用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之劑;恢復期可服補腎壯筋藥。
4.3.1 推拿療法
4.3.1.1 症狀
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轉側不利,靜臥痛勢不減,或伴有下肢肢體麻木重着疼痛,體倦乏力,或肢末欠溫,食少腹脹,舌淡紅,苔白,脈沉遲或滑。
4.3.1.2 選穴
4.3.1.3 操作方法
(1)循經按揉法:患者仰臥位,醫者用左右結構:㨰、按揉手法在患者脊柱兩旁膀胱經及臀部和下肢後外側施術3~5分鐘,以腰部爲重點。然後醫者用雙手掌重疊用力,沿脊柱由上而下按壓腰骶部,反覆2~3遍,此法作用在於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腰背肌肉痙攣,促進炎症的吸收。
(2)拔伸推壓法:患者仰臥位,醫者先用拇指或肘尖點壓腰陽關、腎俞、居髎、環跳、承山、委中及阿是穴,以解痙止痛。然後在助手配合拔伸牽引的情況下,用拇指頂推或肘尖按壓患處(與突出物方向相反)。此法作用在於增加盤外壓,降低盤內壓,促使突處的髓核回納。
(3)理筋整復法:患者仰臥位,醫者用腰部斜扳法,左右各1次,可調整後關節紊亂,鬆解粘連,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然後再仰臥位,用強制直腿擡高以牽拉坐骨神經和膕神經,對粘連有一定鬆解作用,並可使脊椎後部位和後縱韌帶牽拉,增加了椎間盤外周的壓力,相對降低了盤內的壓力,從而使髓覈覆位。
(4)踩蹺、背晃法:其機理同拔伸推壓法,只不過力度較前稍重,可選擇性使用。
(5)整理手法:患者俯臥位,醫者用左右結構:㨰、拿、揉、彈撥手法沿腰部及患側坐骨神經分佈區施術3~5分鐘,然後擦熱患處。此法作用在於改善血供,加速炎症吸收,進而使萎縮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經逐漸恢復其功能。
4.3.1.4 注意事項
(3)推拿治療後可能出現疼痛加重現象,應平臥硬板牀休息1~2周,並用皮腰圍保護腰部,儘量避免彎腰動作。
4.3.1.5 醫案
張某某,男,38歲,司機。主訴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1年。患者於1年前不慎扭傷腰部,當即腰痛、活動受限,休息後有所好轉,活動後加重,兩個月後疼痛向左下肢放射,不能彎腰咳嗽,大便時加重。經鍼灸、封閉、理療、按摩等治療後效果不明顯,症狀日漸加重,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遂來就診。檢查:腰部側彎畸形,不能平臥,直腿擡高試驗30°,腰椎4~5旁放射性壓痛(+),腰4棘突偏左,患處韌帶增厚。X線檢查:生理前凹變直,腰椎4~5間隙後寬前窄。診斷:腰椎4~5椎間突出症。治療:用過伸張復位後,疼痛減輕,腰椎側變消失,用腰圍固定,囑臥牀休息2周。經4個療程治療後腰痛已明顯減輕,彎腰活動良好,回家後自行進行功能鍛鍊,1個月後基本恢復正常。經隨訪能進行一切功能活動,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