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腫痛

中醫學 鍼灸學 問診 問頭身 中醫症狀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喉科 常見病推拿療法 常見病方藥治療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常見病 常見病鍼灸治療 中醫耳鼻喉科學

1 拼音

yān hóu zhǒng tòng

2 英文參考

swelling and pain in throa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flamed and sore throa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咽喉腫痛(inflamed and sore throat)爲症狀[1]。是指咽喉腫脹疼痛的表現[2]。即咽喉紅腫疼痛[3]。多屬“喉痹“及”乳蛾”範疇[4]。爲多種喉部疾患的主症。

咽喉腫痛可見於西醫的急性扁桃腺炎、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周圍膿腫等疾患中。

4 咽喉腫痛病因病機

咽喉腫痛多由風熱襲肺、胃火上蒸及腎虛水虧、虛火上炎所致。

火有虛實

虛火者,其人素體陰虧,或傷房勞陰虛於下,水不制火,虛火上炎所致。患者咽喉腫痛較輕,或只在吞嚥時覺痛,病程較長,兼口乾舌燥、手足心熱等症。

實火者,肺經蘊熱,或過食膏粱厚味,煎炒炙煿等物,致脾胃積熱,薰灼肺系。症見喉關或內或外,發病急、咽部紅腫痛甚,或飲食吞嚥障礙。兼寒熱咳嗽咽乾口渴便祕等症。

5 咽喉腫痛辨證分型

實熱證咽喉紅腫疼痛吞嚥困難惡寒聲嘶,痰多粘稠,頭痛口乾渴,便祕,溲黃,舌紅苔黃厚,脈浮數或洪大。

陰虛證:咽部稍腫,色暗紅,疼痛較輕,或吞嚥時覺疼痛,入夜症狀加重,兼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質紅,脈細數。

6 咽喉腫痛的治療

6.1 虛火

6.1.1 方藥治療

治宜滋陰降火

可用知柏地黃湯左歸飲等加減治療。

6.1.2 鍼灸治療

6.1.2.1 治則

滋陰降火養陰清熱

6.1.2.2 處方

太溪魚際照海廉泉等穴爲主:太溪足少陰原穴照海足少陰經和陰蹻脈交會穴,兩脈均循行於喉嚨,取兩穴以調理兩經經氣魚際手太陰滎穴,可利咽清肺之虛熱。三穴同用,可使虛火得清,不致灼傷陰液,適用於陰虛咽喉腫痛

6.1.2.3 隨證配穴

肝腎陰虛三陰交

咽乾痛加液門手足心熱少府

6.1.2.4 操作

毫針刺,平補平瀉,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

6.2 實火

6.2.1 方藥治療

治宜瀉火解毒

可用普濟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加減治療。

6.2.2 鍼灸治療

6.2.2.1 方一

少商合谷曲池內庭等穴爲主。

發熱大椎外關

咽腫痛甚加廉泉天容

咳嗽太淵肺俞

聲嘶列缺扶突

便祕支溝天樞

6.2.2.2 方二
6.2.2.2.1 治則

清熱利咽,消腫止痛

6.2.2.2.2 處方

少商合谷尺澤關衝少商手太陰井穴點刺出血,清瀉肺熱,爲治咽喉病症之主穴合谷疏瀉陽明之鬱熱;尺澤穴爲手太陰合穴瀉肺實熱,取實則瀉其子之意;更取三焦經井穴關衝點刺出血,加強清瀉肺胃之熱,以達消腫利咽作用

6.2.2.2.3 隨證配穴

外感風熱外關胃經熱盛—內庭

6.2.2.2.4 操作

毫針刺,瀉法,井穴點刺出血,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

6.3 鍼灸治療

6.3.1 體針

針刺治療咽喉腫痛效果良好,若扁桃體周圍膿腫可轉科治療。

6.3.2 耳針

咽喉扁桃體輪1輪6等穴,慢性者加下屏間。中強刺激留針1小時。注意,如屬扁桃體周圍膿腫已成膿者,須轉科處理。

選穴

咽喉 輪1 輪2 輪3 輪4 扁桃體 腎上腺

方法

實證毫針強刺激,囑患者吞嚥動作,每次留針60min,每日1次。

6.3.3 刺血

選穴

咽部的下1/2處

方法

患者張口,醫者左手持壓舌板舌體壓平,右手持較長毫針沿壓舌板向咽部下1/2處散刺約1分深,共3~5處,以出血爲度,刺後吹入牛黃吹咽散,禁食2h。未愈隔2~3日再行1次。

6.4 推拿療法

以下方法對赤腫疼痛吞嚥困難舌紅苔黃有效[5]

①用食指按壓天突3分鐘,力度以感到酸脹爲宜。

②用拇指和食指同時按壓兩側的人迎1~3分鐘。

③用拇指指端按壓魚際3分鐘,力度適中。

④用拇指指端點揉照海3分鐘,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爲宜。

7 咽喉腫痛患者飲食禁忌

咽喉腫痛患者應減少食用刺激物,有助於防止復發。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8.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4.
  5. ^ [5]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治療咽喉腫痛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