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血會爲八會穴之一[1][2]。指膈俞穴。出自《難經·四十五難》。《難經·四十五難》:“血會膈俞。”八會穴指髒、腑、氣、血、筋、脈、骨、髓之氣所聚會的八個特定穴[3]。膈俞穴位於居心俞和肝俞之間。心主血,肝藏血,本穴居中,血液聚會,故名。凡血病,皆可酌情取用。
穴位 | 膈俞 | ||
---|---|---|---|
漢語拼音 | Geshu | ||
羅馬拼音 | Keshu | ||
美國英譯名 | Diaphragm Locu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17 | |
日本 | 1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17 | |
富耶氏 | V17 | ||
德國 | B17 | ||
英國 | B17 | ||
美國 | BI17 |
膈俞爲經穴名[4](GéshùBL17)。代號BL17[5]。出《黃帝內經靈樞·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膈俞是八會穴之血會。膈指橫膈,俞即輸注,本穴是橫膈之氣轉輸的部位,故名膈俞。
4 標準定位
膈俞穴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八會穴之血會。
膈俞穴位於脊柱區,第七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位於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鍼灸資生經》)。
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6 穴位解剖
膈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佈着第七、八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膚由第六、七、八胸神經後支內側支重疊分佈。背闊肌由臂叢後束髮出的胸背神經支配,該神經沿肩胛下肌腋窩緣下降,與肩胛下動脈的延續部,胸背動脈伴行至該肌。
9 主治病症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證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悶、吐血、衄血、嘔血、便血、產後敗血衝心、嘔吐、呃逆、腹痛積聚、飲食不下、噎膈、黃疸、朝食暮吐、嗜臥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熱、咳逆氣喘、自汗盜汗,痰飲、喉痹、瘧疾、癲狂等。
現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療貧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狹窄、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心內外膜炎、胸膜炎、支氣管炎、蕁麻疹等。
膈俞穴主治嘔吐,呃逆,噎膈,胸滿,脅痛,胃痛,癲狂,咳血,吐血,貧血,脊背痛等。
1.消化系統疾病:神經性嘔吐,胃炎,胃潰瘍,肝炎,腸炎,腸出血;
11 配伍
膈俞配中脘、內關,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嘔吐,腸炎。
膈俞配肺俞、膻中,有調理肺氣,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