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Heart Shu[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Xinshu[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Xīnshū BL15[中國鍼灸學詞典]
xīns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1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1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心俞 | ||
---|---|---|---|
漢語拼音 | Xinshu | ||
羅馬拼音 | Hsinshu | ||
美國英譯名 | Heart Locu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15 | |
日本 | 1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15 | |
富耶氏 | V15 | ||
德國 | B15 | ||
英國 | B15 | ||
美國 | BI15 |
心俞爲經穴名[1](Xīnshù[2]BL15) 。出《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心俞是心的背俞穴。心即心臟,俞即輸注,本穴是心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心俞。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癲狂癇,盜汗,驚悸,健忘,癲癇,癲狂,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胸悶,臥不得安,失音不語,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癰疽發背,手足心熱,遺精,現又多用心俞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狹窄,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6 穴名解
心即心臟,俞即輸注,本穴是心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心俞。
心,是人體血液循環的肌性器官,爲人體五臟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載:“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脈。”又是“任”與“容”的意思。《廣雅·釋親》:“所以任物謂之心。”任,是容納負載之意,故心亦謂之“容”。《廣雅·釋詁》:“心,容也。” 心,神所出,《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氣之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氣之君也。”血之帥,《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心主血。”《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諸血皆屬於心。”形之主,《淮南子·精神》:“心者形之主。”智之舍,《管子·心術》:“心者,智之所舍也。”心不任物,則神不出,氣無君,血無帥,形無主,智無舍,而氣血失調,驚狂錯亂諸症作矣,責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繫心在背之俞穴,內應心臟,是心氣轉輸、輸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氣和血、化痰寧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臟疾患。[3]
8 所屬部位
背部[4]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
心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佈着第五、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膚由第四、五、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重疊分佈。該穴深部爲第五肋間隙。肋間隙內的血管和神經走行的規律爲:在肋間隙後部,即肋角內側,血管、神經位於每一肋間中間,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間動、靜脈和神經進入肋間內肌和最內肌之間,緊貼肋溝前行,爲肋骨下緣所保護,其排列順序自上而下是動脈、靜脈和神經。所以針經肋間結構時,應注意避開肋間血管和神經,但不能傷及其胸腔內相對應的胸膜腔、肺及肝。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5、第6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脈、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5和第6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佈[7]。
12 心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心俞穴繫心在背之俞穴,內應心臟,是心氣轉輸、輸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氣和血、化痰寧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臟疾患。
心俞穴與督脈之神道平。心藏神,爲心臟之俞,其治爲有關心臟近旁諸症,以及食道氣道諸病,如心悸、偏癱、狂癇、神亂、胸悶、目、健忘等。
心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第5胸椎旁,與心臟內外相應,是心氣輸注於背部的處所,再者根據“陰病取陽”之理,故取陽經的心俞能治療心臟病[8]。
13 心俞穴主治病證
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癲狂癇,盜汗,驚悸,健忘,癲癇,癲狂,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胸悶,臥不得安,失音不語,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癰疽發背,手足心熱,遺精,現又多用心俞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狹窄,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心俞穴主治癲狂、癇證、驚悸、失眠、健忘、心煩: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背痛[9]。
心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癲狂癇;咳嗽,吐血,盜汗[10]。
心俞穴主治驚悸,健忘,心煩,癲癇,癲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等。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悶、驚悸、癲狂癇、臥不得安、失音不語、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癰疽發背、手足心熱、遺精等。
現又多用心俞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房纖顫、心絞痛、冠心病、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癲癇、肋間神經痛等。
1. 循環系統疾病:冠心病,心絞痛,風溼性心臟病,心房纖顫,心動過速;
1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寒熱心痛,循循然與背相引而痛……淚出悲傷,心俞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吐逆,嘔不得食,灸心俞百壯。中風心急,灸心俞百壯,當權其緩急可也。
18 心俞穴研究進展
18.1 對心率的影響
具有雙向良性調整作用,針刺心俞可使心動過緩者心率增加,心動過速者心率減慢。能提高心臟的收縮功能,增強心排血量,從而有益於心臟和整體功能的恢復。電針動物的“心俞”和“內關”觀察,針後心電圖T波、ST段明顯改善,缺血性心電圖恢復時間短,從而證實了電針心俞和內關對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協同保護作用。
18.2 對胃腸的影響
18.3 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針後可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使支氣管哮喘發作停止或顯著減輕。
18.4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針刺心俞、肝俞具有明顯增強紅細胞受體攜帶或消除循環免疫複合物的作用,具有持續效應,可達24 h以上。
18.5 治療心絞痛
用電針心俞、內關、厥陰俞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0例,常規針刺,得氣後帶電留針20 min,每日1次,7次爲一療程。結果:症狀改善顯效10例,好轉18例,無效2例;心電圖改善顯效4例,好轉6例,無變化20例。
18.6 治療心律失常
以心俞、內關腧穴注射治療室性心律失常30例,每穴注入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每日1次,3次爲一療程,經1~3個療程治療。結果:顯效17例,好轉10例,無效3例。
18.7 治療癲癇
以心俞爲主埋線治療癲癇626例。經治療後1年未發作者爲痊癒,316例,佔50.48%;發作次數減少者222例,佔35.14%;無效88例,佔14.08%。總有效率爲85.62%。
18.8 治療冠心病
針刺心俞穴可調整冠心病人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狀態,緩解周圍血管緊張性,降低心排阻力,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搏量和冠狀動脈供血量,從而解除心絞痛等臨牀症狀。
溫灸心俞、厥陰俞等治療44例,對臨牀症狀、心電圖、血脂均有不同等治420例,有較好療效。對心電圖有一定改善。
18.9 改善心功能和腦循環
18.10 治療多寐症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4.
- ^ [6]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8.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2.
-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8.
-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