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與護理
後病情允許,患者耐受的情況下,早期下牀活動,配合加壓包紮,促進靜脈血迴流。對於無條件下地或手術後的患者,一般需要患肢制動一段時間,採取早期牀上股四頭肌、腓腸肌的等長收縮訓練,20~30次/組,2次/d,應逐漸增加活動量,活動要循序漸進。高危人員可日常穿彈力襪,通過加速下肢靜脈血流速度,促進瘀血排空
-
腔內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術後患者的健康教育
換體位若術後病人缺少活動,會使下肢血液處於相對滯緩狀態,下肢深靜脈血栓容易形成。教會患者通過主動和被動的收縮下肢肌肉,促進靜脈內的血液向心迴流,正確的活動方法包括用力伸足、屈跖,以收縮小腿肌肉,用力伸膝,以收縮股四頭肌,被動按摩小腿等[5]。2.1.3術後第二天即可下牀適度活動每12h下牀活動1次
-
彩色多普勒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價值
,如血流顯示清晰,色彩鮮亮,則說明無血栓形成,如擠壓後仍無彩色血流信號,則可證明有血栓的存在,但一定要明確血管位置後纔可判斷。另外,當血管的某段進入肌層後,亦顯示不清,操作者應熟悉深靜脈的分佈,走行方向,這樣會減少誤診。從目前情況看,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中,彩色超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
-
婦科腫瘤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3例臨牀分析
年1月—2009年12月間共發生婦科腫瘤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3例。發病年齡19~72歲(平均51.5歲)。良性腫瘤2例,均爲子宮肌瘤;惡性腫瘤10例,其中宮頸癌4例,卵巢癌5例,絨癌1例;盆腔包塊性質未定1例。5例於術前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其中1例因腫瘤廣泛轉移未行手術,1例因
-
靜脈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
【摘要】目的初步評價腔內激光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療效。方法全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28例,共38條下肢。按病因和病情的不同,採用3種手術治療:(1)臨牀表現明顯的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者4條下肢,作股淺靜脈瓣膜包窄+大隱靜脈高位結紮+EVLT+SEPS術;(2)輕度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者
-
下肢靜脈疾病的深靜脈造影研究
張。 1.2方法 1.2.1造影前準備選用76%複方泛影葡胺用生理鹽水稀釋成40%~50%的溶液,每次用量爲60~100ml,術前行碘過敏試驗,肌注地塞米松5mg。 1.2.2下肢深靜脈順行造影患者平臥於X線檢查牀上,穿刺足背靜脈,患者取30°頭高足低位,於踝部紮上止血帶阻斷淺靜脈,持續均勻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狀態,至今仍爲各國學者所公認。茲分述如下:(一)靜脈血流滯緩手術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靜脈流速減慢;手術中由於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內完全麻痹,失去收縮功能,術後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臥牀休息,下肢肌肉處於鬆弛狀態,致使血流滯緩,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據Borow報道手術持續
-
順行性三段式下肢靜脈造影術在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診斷中的運用
脈功能不全解剖基礎及病因探討下肢淺表靜脈系統有小隱靜脈和大隱靜脈組成,主要收集淺表迴流入心的血流,下肢深靜脈系統有脛前後靜脈匯合成膕靜脈,膕靜脈穿收肌腱裂孔移行爲股靜脈,深淺靜脈之間有交通靜脈相互溝通,交通靜脈及深靜脈內一種特殊結構叫靜脈瓣,靜脈瓣膜成對,半月形,遊離緣向心,其主要功能是保證血液向
-
疑似肺動脈栓塞患者聯合下肢深靜脈多層螺旋CT成像研究
均數及標準差。測量感興趣區範圍近似於被測靜脈直徑的一半。 1.4療效評定標準評價下肢靜脈顯影情況分爲四級[7]。很好:股總靜脈顯影的濃度,大於鄰近肌肉,與股動脈顯影相等。好:股總靜脈顯影的濃度,大於鄰近肌肉,而低於股動脈顯影。較好:股總靜脈顯影濃度,等於鄰近肌肉,與股動脈顯影相等。較差:股總靜脈
-
下肢靜脈血栓的MSCTV診斷
械性損傷(靜脈局部挫傷、撕裂傷、骨折碎片創傷)和感染性損傷(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高凝狀態等。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分爲三種類型:(1)始發於小腿肌肉靜脈叢者稱爲周圍型;(2)發生於髂股靜脈者稱爲中央型;(3)二者均可向近側或遠側擴展而成爲混合型。Park[2]認爲慢性DVT最易發生的部位依次爲
-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高齡患者下肢靜脈的應用價值
流充盈,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膕靜脈多采取側窩位檢查,少數不能側臥者,可將小腿稍擡高,探頭朝上檢查膕靜脈,可按壓大腿內側,阻斷股靜脈血液迴流,或擠壓小腿肌肉配合檢查。由於高齡患者由於活動不便,多數不能做深吸氣屏氣配合檢查,乏氏手法檢查靜脈瓣膜功能時,在檢測下肢靜脈多普勒頻譜的同時,用手按壓患者下腹部,
-
早期康復治療對老年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並全部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的首次發病的急性期患者;且均有一側肢體癱瘓,但無失語及嚴重智力障礙,不合並有影響功能恢復的神經或肌肉骨骼疾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在6~40分之間。隨機分爲2組。康復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齡60~80歲,平均68.7歲;左側癱瘓17例,
-
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治療進展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創傷及外科手術常見的併發症,約佔栓塞患者發病總量的50%以上,可進一步發展成致命的肺栓塞(PE)或遺留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而危及病人生命或影響生活質量,危害較大,目前已引起國內外學者廣泛重視。爲降低其死亡率,提高治療效果,及時明確的診斷和正確的治療至關重要。本文從DVT的診斷及
-
宮頸癌術後併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牀護理
,發現異常及時報告處理。 2.4靜脈穿刺的護理髮生下肢深靜脈栓的患者儘量選擇上肢靜脈穿刺,不宜採用下肢靜脈,因爲下肢靜脈血液迴流靠胸腔的負壓,小腿肌肉的收縮及靜脈瓣的防逆流作用[2],如果必須選擇下肢靜脈,須儘量縮短使用止血帶的時間。在穿刺時,避免在同一血管上反覆穿刺,要提高護士的穿刺水平,注意
-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下肢淺靜脈曲張153例臨牀觀察
【關鍵詞】淺靜脈曲張;靜脈腔內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淺靜脈曲張是外科常見病,是許多疾病所共有的一種臨牀表現,治療方法除對不同病因做相應手術外,還必須輔以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剝脫術以及曲張淺靜脈分支分段結紮或切除術。傳統手術創傷大、併發症多、複發率高。國內近年來開展微創手術治療,主要有靜脈腔內激光(
-
下肢靜脈曲張中醫辨證論治研究概況
病機有:①氣虛血瘀證:錢愛雲認爲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以致血瘀阻於脈道,脈絡滯塞不通,故彎曲成團。奚九一認爲下肢靜脈曲張與靜脈壁軟弱、靜脈瓣膜缺陷及肌肉泵功能減退有密切聯繫,與中醫“氣虛下陷的理論不謀而合。胡人匡認爲久立久行必傷及肝腎,腎氣虧虛,推動無力,則瘀血阻滯。蔡炳勤結合中醫體質
-
超聲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的臨牀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下肢靜脈血栓的診斷價值。方法應用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對42例急性下肢靜脈血栓,13例慢性下肢靜脈血栓患者進行檢查,觀察血管內徑、血栓範圍、血栓回聲特徵及血流情況。結果急性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後血管內徑明顯增寬,血栓表現爲均質低迴聲圖像,慢性血栓回聲較高,血栓部位
-
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術後的護理體會
較。濾器植入24h後,鼓勵患者牀上行患肢足趾足背及踝關節的主動活動,動脈導管拔除後,鼓勵患者儘早活動,恢復期患者逐漸增加活動量,增加行走距離和鍛鍊下肢肌力,以促進下肢深靜脈再通和側支循環的建立。3.3用藥護理3.3.1尿激酶0.9%氯化鈉溶液50ml+尿激酶50萬u,連續5~7天從右股靜脈留置的動
-
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的體會
數在1~30天,個別長達5年。發病前2周~1個月內四肢、顱腦外傷史5例,中風史3例,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慢支病史者7例,乳腺、膽囊、斜疝、子宮肌瘤等手術史14例,另11例無明顯誘因。臨牀表現爲患肢腫脹、疼痛、明顯增粗、水腫,皮膚髮亮,伴行走困難,部分患肢皮溫及體溫升高,下肢潰瘍。常規測量雙側
-
DSA下肢深靜脈順行造影的X線分析
素爲Virchow在1846~1856年提出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即血流淤滯、管壁損傷以及血液高凝狀態[2]。病理常見3種分類:(1)周圍型:小腿肌肉靜脈血栓形成;(2)中央型:髂股靜脈血栓形成;(3)混合型:全下肢深靜脈肌肉靜脈叢均有血栓形成。在靜脈血栓形成後,管腔狹窄或堵塞,血流受阻,並在遠
-
股淺靜脈戴戒術術中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應用體會
【摘要】目的研究術中彩色多普勒超聲指導股淺靜脈戴戒術治療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療效。方法對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63例69條肢體採用股淺靜脈戴戒術,術中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測量靜脈返流,瓣環擴大及判定瓣膜的功能,指導最佳環縮位置及程度,並於術中判斷瓣環及瓣膜修復情況。結果全組病例均於術中
-
偏癱
概述同一側上肢及下肢肌肉癱瘓稱爲偏癱。有時伴有同側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癱瘓。病因病理病機自大腦皮質運動區開始經內囊、腦幹至脊髓前角細胞之間的神經徑路的任何部位病變,均可產生偏癱,起病隱襲,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的偏癱,病因多爲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腦腫瘤、腦膿腫、顱內血腫、腦寄生蟲等,如表現爲脊髓特點的進行偏
-
激光腔內閉合術聯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
【摘要】目的探討激光腔內閉合術結合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治療的療效。方法280例患者,其中男134例,女146例,共310條肢體。按國際靜脈聯盟(CEAP)分級法[1],其中,C1:18條肢體(6.1%);C2:106條肢體(34.1%),C3:85條肢體(27.4%),C4:78條肢體(25.1%)
-
微波血管閉合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護理
平時應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加血管壁彈性。囑患者避免站立過久。站立時,要經常踮起腳來,讓腳後跟一起一落活動,或經常進行下蹲練習。上述動作都能引起小腿肌肉強烈收縮,減少靜脈血液積聚。臥牀休息時將患肢擡高略超過心臟水平,睡覺時經常將患肢擡高20°~30°,以促進血液迴流,減輕下肢靜脈內
-
骨科大手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牀旁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
8例病人術後有160例檢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爲29.7%,其中術後1周、2周、1個月發生率分別爲17.8%、11.2%、6.1%;脛後靜脈及肌內分支佔75.6%,其中健側肢體發生血栓者爲8.8%;60歲以上人羣發生率爲43.4%,40歲以下發生率爲10.1%,最小年齡爲21歲。結論骨科大手
-
下肢肌
下肢肌 一、髖肌 (一)前羣 1、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組成。腰大肌起於腰椎體側面和腰椎橫突,髂肌起自髂窩,兩肌止於股骨小轉子。 2、闊筋膜張肌:起自髂前上棘,止於脛骨外上髁。 (二)後羣 1、臀大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於臀肌粗隆。 2、臀中肌:位於臀大肌深面。 3、臀小
-
電凝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32例臨牀分析
電凝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32例臨牀分析(pdf)【摘要】目的探討下肢靜脈曲張的微創治療方法。方法回顧分析2004年2月~2006年4月間應用電凝術治療的32例下肢靜脈曲張的臨牀資料。結果切口一期癒合,無局部復發,無嚴重併發症。結論電凝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具有療效確切、創傷小、出血
-
第十三章 周圍血管疾病及周圍大血管損傷--第一節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
淺靜脈者。大多發生在大隱靜脈,少數合併小隱靜脈曲張或單獨發生在小隱靜脈。 一、下肢靜脈的解剖與生理特點 下肢靜脈分爲深靜脈與淺靜脈兩組。深靜脈在肌肉之間與同名動脈伴行。淺靜脈在筋膜淺面,分大隱靜脈與小隱靜脈。大隱靜脈起源於足背靜脈網內側,經內踝前方、下肢內側上行,穿過卵園窩,匯入股靜脈。在入股
-
順行靜脈造影在明確下肢交通支靜脈位置和功能中的作用
組佔27.4%,同國內文獻報道16.5%~37.3%相仿[5,6]。交通支靜脈與淺靜脈聯結有直接和間接交通支兩種,前者聯結於深淺靜脈之間,後者聯結於肌內靜脈竇與淺靜脈之間,從而間接與深靜脈聯結。主要表現造影早期自深靜脈主幹發出的較粗、較直、短的淺靜脈顯影,交通支靜脈明顯擴張、扭曲和瓣膜影消失,甚至
-
脛骨平臺骨折術中下肢力線的恢復與療效分析
體重力沿垂直重心線傳遞並經過膝關節內側,這一重力作用使股骨髁傾向脛骨內側髁,爲維持膝關節的力學平衡,需有一外側力存在,而此外側力即由闊筋膜張肌和臀大肌通過髂脛束來提供[1],此時兩者的合力恰通過膝關節中心,身體的負荷均勻地分佈在膝內外側關節面上。若合力偏離膝關節中心,將造成脛骨內外側髁的受力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