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小麥Wheat(學名Triticum aestivum) ,爲禾本科植物,是世界上分佈最廣泛的糧食作物,其播種面積爲各種糧食作物之冠,是重要的糧食之一。
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佔第二位的糧食(僅次於玉米)。一般以爲小麥起源於中東的新月沃土區。小麥可分爲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也可以用麪筋的含量來分爲硬小麥和軟小麥。
小麥在我國已有5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目前主要產於河南、山東、江蘇、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小麥播種季節不同分爲春小麥和冬小麥;按麥粒粒質可分爲硬小麥和軟小麥;按麥粒顏色可分爲白小麥、紅小麥和花小麥。
冬小麥秋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穫;春小麥春季播種,當年夏、秋收獲。我國小麥以冬小麥爲主。小麥在我國種植區域廣泛,全國從南到北、從平原到山區,幾乎所有農區無不栽培小麥。目前,我國小麥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水稻,居我國糧食作物第二位。小麥是我國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養人體的重要食物。《本草拾遺》中提到:“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小麥營養價值很高,所含的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人體健康很有益處。
小麥磨成麪粉爲人食物,或者可以直接喂家禽家畜。小麥也可以釀啤酒,但是沒有大麥用得多。另外還有不太結種子的小麥用來放飼牛羊。
4 小麥的別名
白麥
6 小麥的用途
1. 小麥在我國主要用來加工麪粉,製作各種麪食,如饅頭、麪包、餃子、麪條、烙餅、蛋糕及油炸食品等。根據製作不同的食品選擇相應品種的麪粉,如做饅頭、麪條、餃子等,要用中高筋力、有一定延展性、色澤好的麪粉;製作蛋糕、餅乾及燙麪製品選用筋力較低的麪粉。小麥的食用方法花色繁多,是其他任何糧種所不可比擬的。小麥粒或碎小麥可用來代替稻米做飯;熟小麥粒可發酵做成小麥豆豉;小麥谷朊粉可用來制谷胺酸鈉,使食品有一股肉的味道;小麥澱粉可用來做湯的稠劑等;
2. 小麥還可用於製造酒精、澱粉和糊精、葡萄酒、白酒、啤酒、醬油、醋的原料;麥粉經細菌發酵轉化爲麩酸鈉後,可提製味精;
3. 浮小麥是小麥乾燥輕浮癟瘦的果實,性味甘、涼,入心經,有益氣除熱,養心生津,止虛汗、盜汗,骨蒸虛熱的作用,可治療虛熱多汗、盜汗、口乾舌燥、心煩失眠;
9 小麥的食用建議
1. 小麥可煎湯,煮粥,或製成麪食常服;也可炮製研末外敷,治癰腫、外傷及燙傷;
2. 存放時間適當長些的麪粉比新磨的麪粉的品質好,民間有“麥喫陳,米喫新”的說法;麪粉與大米搭配着喫最好;
3. 對婦人髒燥者,小麥宜與大棗、甘草同食;對自汗盜汗者,小麥宜與大棗、黃芪同食。漂浮水面的乾癟小麥稱浮小麥,止汗力更好。
10 《中醫大辭典》·小麥
10.1 來源
禾本科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的種子。
10.2 性味歸經
甘,涼,入心、脾、腎經。
10.3 功能主治
10.4 用法用量
煎服:30~60g。
10.5 化學成分
種子含澱粉53%~70%,蛋白質11%,糖類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澱粉酶和微量維生素B等。
11 《*辭典》·小麥
11.1 出處
《本草經集註》
11.2 拼音名
Xiǎo Mài
11.3 來源
11.4 原形態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釐米。稈直立,通常具6~9節。葉鞘光滑,常較節間爲短;葉舌膜質,短小;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15~40釐米,寬8~1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方圓形。穗狀花序直立,長3~10釐米;小穗兩側扁平,長約12毫米,在穗軸上平行排列或近於平行,每小穗具3~9花,僅下部的花結實。小穗節間約1毫米;穎短,革質,第1穎較第2穎爲寬,兩者背面均具有銳利的脊,有時延伸成芒,具6~9縱脈,外稃膜質,微裂成3齒狀,中央的齒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脈,內稃與外稃等長或略短,脊上具鱗毛狀的窄翼,翼緣被細毛;雄蕊3枚,花葯長1.5~2毫米,丁字着生,花絲細長,子房卵形。穎果矩圓形或近卵形,長約6毫米,淺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本植物的莖葉(小麥苗)、乾癟輕浮的種子(浮小麥)、種皮(小麥麩)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11.5 生境分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11.6 性味
甘,涼。
①《別錄》:"甘,微寒,無毒。面溫。"
②孟詵:"平。"
③《本草拾遺》:"皮寒,肉熱。"
④《綱目》:"新麥性熱,陳麥平和,小麥面甘,溫。"
11.7 歸經
入心、脾、腎經。
11.8 功能主治
養心,益腎,除熱,止渴。治髒躁,煩熱,消揭,泄利,癰腫,外傷出血,燙傷。
①《別錄》:"除熱,止燥渴,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
②《本草拾遺》:"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③《綱目》:"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塗諸瘡,湯火灼傷。""小麥面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腸,水調服止鼻衄、吐血。"
11.9 用法用量
內服:小麥煎湯,1~2兩;或煮粥。小麥面冷水調服或炒黃溫水調服。外用:小麥炒黑研末調敷。小麥面幹撒或炒黃調敷。
11.10 注意
《綱目》:"小麥面畏漢椒、蘿菔。"
11.11 附方
①治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③治滑痢腸胃不固:白麪一斤,炒令焦黃,每日空心溫水調(服)一匙頭。(《飲膳正要》)
④治內損吐血:飛羅面不計多少,微炒過,濃磨細墨一茶腳,調下二錢。(《產乳備要》)
⑤治老人五淋,身熱腹滿: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飲之。(《養老奉親書》)
⑥治婦人乳癰不消:白麪半斤,炒令黃色,醋煮爲糊,塗於乳上。(《聖惠方》)
⑦治金瘡血出不止:生面幹敷。(《葡氏經驗方》)
⑧治火燎成瘡:炒麪,入梔子仁末,和油調(塗)之.(《千金方》)
⑨治湯火傷未成瘡者:小麥炒黑爲度,研爲末,膩粉減半,油調塗之。(《經驗方》)
11.12 臨牀應用
治療外科感染:取陳小麥2斤,加水3斤,浸泡3天后搗爛、過濾、去渣,濾液沉澱後取沉澱物曬乾,小火炒至焦黃研細。臨用時將藥粉加醋適量調成糊狀,外敷瘡癤、丹毒等患處,日2次,已潰者敷瘡口四周。據數千例觀察,有效率在90%以上。
11.13 摘錄
《*辭典》
12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