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消化道是指從食管到肛門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盲腸、結腸及直腸[1]。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臨牀表現爲嘔血、黑便、血便等,並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的急性周圍循環障礙,爲臨牀常見急症。另有一類消化道出血稱隱性消化道出血,臨牀上肉眼不能觀察到糞便異常,僅有糞便潛血試驗陽性結果及(或)存在缺鐵性貧血,容易被忽視,應予注意。
7 消化道出血的臨牀表現
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臨牀表現爲嘔血、黑便、血便等,並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的急性周圍循環障礙,爲臨牀常見急症。另有一類消化道出血稱隱性消化道出血,臨牀上肉眼不能觀察到糞便異常,僅有糞便潛血試驗陽性結果及(或)存在缺鐵性貧血,容易被忽視,應予注意。
8 消化道出血的診斷
8.1 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
根據嘔血、黑便和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的臨牀表現,嘔吐物或黑便隱血試驗呈強陽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下降及血尿素氮水平升高的實驗室證據,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但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嘔血和黑便首先應與由於鼻出血、拔牙或扁桃體切除而咽下血液所致者加以區別。也需與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癌、二尖瓣狹窄所致的咯血相區別。此外,口服禽畜血液、骨炭、鉍劑和某些中藥也可引起糞便發黑,有時需與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便相鑑別。
8.2 下消化道出血的診斷
8.3 上消化道出血與下消化道出血的鑑別
一些情況下需判斷上消化道出血還是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短時間內大量出血亦可表現爲暗紅色甚至鮮紅色血便,此時如不伴嘔血,常難與下消化道出血相鑑別,應在病情穩定後即做急診胃鏡檢查(有條件的醫院)。高位小腸乃至右半結腸出血,如血在腸腔停留時間久亦可表現爲黑便,這種情況應先經胃鏡檢查(有條件的醫院)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後,再行下消化道出血的相關檢查。
9 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方案
消化道出血應做出病因診斷,對於出血停止的患者應儘早轉至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進行內鏡檢查明確病因,並排除腫瘤,以免延誤治療。對於急性大出血的患者應在保證生命體徵平穩的情況下轉至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進行進一步診治。經內科積極治療仍大量出血不止危及患者生命,須行手術治療。
9.1 一般及對症支持治療
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期間須禁食,並給予足夠的補液支持治療(輸注生理鹽水、葡萄糖或葡萄糖氮化鈉),立即查血型並配血。
出現下列情況需緊急輸血:
(2)失血性休克;
9.2 用藥方案
對於消化性潰瘍和急性胃黏膜病變所引起的出血,常規給予抑酸治療。
急性出血期首選奧美拉唑首劑80mg,靜脈注射,每小時8mg,靜脈滴注,維持72小時。也可選用法莫替丁20mg靜脈注射(不少於3分鐘)或滴注(不少於30分鐘),每12小時1次,直至出血止住,後可改爲口服給藥20mg,一日2次;或者雷尼替丁50mg靜脈注射(大於10分鐘)或滴注(1~2小時),一日2次,或者每6~8小時1次,口服爲150mg,一日2次。
嚴重腎功能不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抑酸藥物;8歲以下兒童也需禁用雷尼替丁。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活動性出血時可緊急予去甲腎上腺素20~40mg加冰生理鹽水100~250ml分次口服,局部收縮血管輔助止血治療;可口服凝血酶粉1000~2000U/次。
對於左半結腸出血的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時給予凝血酶保留灌腸會有效。
用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其處理:抑酸藥不良反應較少,常見有頭痛、頭暈、便祕和腹瀉,多數症狀輕微可無需特殊處理;偶見皮疹、白細胞減少及轉氨酶升高,輕微者停藥後可自行恢復,必要時對症治療。
上消化道出血時對於抑酸藥物的選擇上質子泵抑制劑要優於H2受體拮抗劑,但出血急性期應選擇靜脈給藥,對於出血停止後開始進食的患者如需繼續口服抑酸藥物治療(尤其消化性潰瘍者)可首選奧美拉唑。
10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