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infantile convulsive disea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4 寒痙·小兒痙病
寒痙爲病證名,小兒痙證之一[2]。外感寒邪而致的痙證。清·吳鞠通《解兒難》:“風寒、風溼致痙者,寒痙也。風寒咳嗽致痙者,用杏蘇散。”見於乳幼兒各種感染如上呼吸道炎、肺炎等引起的驚厥。
6 溼熱痙·小兒痙病
溼熱痙爲病證名,指由溼熱病傳變所致的痙證[4]。多因溼熱夾風,侵入筋脈;或邪入手足厥陰,熱盛動風所致。薛生白《溼熱病篇》:“溼熱證,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溼熱侵入經絡脈隧中。宜鮮生地、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溼熱證,壯熱口渴,舌黃或焦紅,發痙,神昏譫語或笑,邪灼心包,營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連翹、生地、玄蔘、鉤藤、銀花露、鮮菖蒲、至寶丹等味。”“溼熱證,發痙,神昏笑妄,脈洪數有力,開泄不效者,溼熱蘊結胸膈,宜仿涼膈散;若大便數日不通者,熱邪閉結腸胃,宜仿承氣微下之例。”“溼熱證,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癍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熱邪充斥表裏三焦,宜大劑犀角、羚羊角、生地、玄蔘、銀花露、紫草、方諸水、金汁、鮮菖蒲等味。”溼熱痙亦有因熱閉所致者:“溼熱證,發痙神昏,獨足冷陰縮,下體外受客寒,仍宜從溼熱治,只用辛溫之品煎湯薰洗。”“溼熱證,發痙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幹黃起刺或轉黑色,大便不通者,熱邪閉結胃腑,宜用承氣湯下之。”
7 暑痙·小兒痙病
暑痙爲病證名,小兒痙病之一[5]。又名暑風。爲感受暑溫之邪,以致抽搐,發痙急驟,甚至角弓反張的病證。見於流行性乙型腦炎。清·吳鞠通《解兒難》:“夏日小兒身熱頭痛、項強無汗,此暑兼風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飲;有汗則用銀翹散,重加桑葉;身重汗少,則用蒼朮白虎湯;脈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脫者,即用生脈散;神志不清者,即用清營湯加鉤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黃丸等;病勢輕微者,用清絡飲之類。”
8 溼痙·小兒痙病
溼痙爲病證名,小兒痙病之一[6]。感受溼熱病邪而致的痙證。溼熱病邪。侵襲經絡,以致身熱不揚,抽搐,或四肢痙攣,角弓反張。治宜清熱化溼爲主,如甘露消毒丹。清·吳鞠通《解兒難》:“溼爲濁邪,最善瀰漫三焦,上蔽清竅,內蒙膻中。”故溼痙多伴有神志模糊、譫語等。見於急性中毒性腦病等。治宜清熱化溼,用菖蒲鬱金湯,偏熱者煎送至寶丹;如穢濁甚者,用蘇合香丸。
9 燥痙·小兒痙病
燥痙爲病證名,小兒痙病之一[7]。燥氣熾盛,消灼津液而致痙證。多由於熱邪熾盛,津液乾枯,化燥動風,經脈失養而成。其症高熱,痙攣,四肢抽搐,口燥咽乾,大便乾燥,皮膚不潤。治宜辛涼甘潤,如白虎湯合增液湯之類。
10 內傷飲食痙·小兒痙病
內傷飲食痙爲病證名,小兒痙病之一[8]。出清·吳鞠通《解兒難》。小兒食傷脾胃之陽,嘔吐、腹瀉引起津液枯竭,經脈失養而致發痙,亦有脾腎陽虛而致者。治以調理脾胃爲主,用參苓白朮散之屬;脾腎陽虛者,用理中湯加丁香、肉桂、肉果、訶子之類。
11 客忤痙·小兒痙病
客忤痙爲病證名,小兒痙病之一[9]。小兒神怯氣弱,受驚嚇所致的痙證。症見發熱,或有汗,或無汗,面時青時赤,夢中囈語,手足蠕動。宜復脈湯去參、桂、姜、麥,加丹蔘、丹皮、犀角,補心之體,以配心之用(清·吳鞠通《解兒難》)。
12 本髒自病痙·小兒痙病
本髒自病痙爲病證名,小兒痙病之一,又名虛熱痙[10]。即肝血虧虛而致的痙證。清·吳鞠通《解幾難》:“肝主血,肝以血爲自養,血足則柔,血虛則強,故曰本髒自病。”臨牀見於溫熱病後期,因汗多亡血而致,如急性中毒性腦病。治當育陰柔肝,六味地黃丸、復脈湯、三甲復脈湯、大小定風珠皆可選用。
13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6.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2.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6.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6.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5.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70.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8.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39.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