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mall intestin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intestinum tenu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small intestin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xiǎochá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6(穴)[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中醫·小腸
3.1 六腑之一·小腸
小腸爲六腑之一[1]。與心相爲表裏。小腸居腹中,上口在幽門處與胃相連,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相連。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2]。它承接胃腐熟的飲食再行消化,有“受盛之腑”、“受盛之官”之稱[3]。《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主化物而分清別濁,精華部分由脾轉輸營養全身,糟粕歸大腸,無用的水液滲入膀胱。《醫學入門》:“小腸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胱,泌別其清濁宣通。”
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手少陰心經絡小腸。其背俞爲小腸俞,募穴爲關元,下合穴爲下巨虛。
3.2 耳穴名·小腸
小腸(xiǎocháng CO6 small intestine)爲耳穴名。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AB線之間的中1/3處。
3.2.1 標準定位
3.2.2 主治病症
3.2.3 刺激方法
3.3 推拿穴位名·小腸
4 脊椎動物的腸·小腸
小腸 small intestine 脊椎動物的腸。由於在發生過程中,形態上出現了前部分和後部分的差異,而分別被稱爲小腸和大腸,但是,這本來是在人的腸上,按這兩部位的粗細大小和腸壁的厚薄而命名的。軟骨魚類中另一部分魚類,具有發達的螺旋瓣(spiral valve)。而兩棲類以上的脊椎動物,其端區分出十二指腸,而哺乳類的十二指腸以下,又依次分爲空腸和迴腸。十二指腸中有肝臟和胰臟輸出管的開口。在小腸的腸壁上有腸腺分泌的腸液,藉着這些消化液,在小腸內將炭水化合物分解成單糖,脂肪分解爲脂肪酸和甘油,蛋白質分解與氨基酸,然後加以吸收。在組織學上,小腸具有絨毛,這一點和大腸不同,所以可以說在吸收機能上這是比大腸強的一種構造。
5 西醫·人體器官名·小腸
小腸(small intestine)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成人全長約5-7米。上端從幽門起始,下端在右髂窩與大腸相接,可分爲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三部分。12指腸固定在腹後壁,空腸和迴腸形成很多腸袢,蟠曲於腹膜腔下部,被小腸系膜繫於腹後壁,故合稱爲系膜小腸。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5.1 小腸分部
空腸(jejunum)與迴腸共同盤曲於腹腔中、下部,上端連十二指腸,下與迴腸相連。通常位於左腰部和臍部;管徑較大,管壁厚,血管分佈豐富。
迴腸(ileum)上接空腸,下端連接結腸,通常位於臍部和右髂部,管徑較小,壁薄。
小腸各部腸腔結構大致相同,腔面有許多半球狀皺襞和絨毛。皺襞以空腸中段與迴腸近端爲最多。環狀皺襞表面又有許多細小突起,稱絨毛。環狀皺襞與絨毛的存在,擴大了小腸腔的表面積,有利於小腸的消化與吸收。腸壁分四層:
粘膜層 包括上皮、固有膜及粘膜肌層。上皮爲單層柱狀上皮,有柱狀細胞與杯狀細胞,柱狀細胞約佔99%,核橢圓形,位於細胞基部。細胞遊離面有明顯紋狀緣,杯狀細胞散在於柱狀細胞間,量少,胞體膨大,核位底部,爲杯形,頂端充滿粘液顆粒,可分泌粘液,具潤滑、保護作用。固有膜由類似網狀結構組織組成。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毛細淋巴管、彌散的淋巴組織和淋巴小結、神經、分散的平滑肌、吞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等,這些細胞亦往往穿入上皮。絨毛由固有膜與上皮形成。腸腺是由小腸凹陷在固有膜中形成的單管腺,亦稱李氏腺,幾乎佔固有膜全部。開口於相鄰絨毛之間,腺上皮與絨毛上皮相連續,由柱狀細胞、杯狀細胞、潘氏細胞和內分泌細胞組成。小腸腺分泌物中有多種消化酶。粘膜肌層由內環行,外縱行兩層平滑肌組成。
粘膜下層 爲疏鬆結締組織,有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內含十二指腸腺,有分支管泡狀腺可分泌鹼性粘液,有保護十二指腸粘膜免受胰液、胃液侵蝕的作用。迴腸粘膜下層中常見多個淋巴小結聚集形成淋巴集結。
肌層 由內環行,外縱行兩層平滑肌組成。
小腸運動包括緊張性收縮、分節運動和蠕動,並有蠕動衝與逆蠕動,迷走神經傳出衝動對整個小腸起興奮作用,交感神經對小腸運動起抑制作用。小腸壁的內在神經叢對小腸運動也有調節作用。腸腔內食糜的理化因素可刺激腸粘膜感受器,先引起縱行肌收縮,繼而影響環行肌活動。體液因素中,5-羥色胺起神經遞質作用,增強小腸運動;幽門竇分泌的胃泌素、促胰酶素等也加強小腸運動。食糜在小腸中停留約3~8小時,與腸內各種消化液充分混合,並被充分消化與吸收。
十二指腸(duodenum)小腸起始段,位於腹腔後壁,長約25~30釐米,相當於十二個手指的指幅,因此得名。全長呈“C”形,包繞胰頭,可分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上部又稱球部,爲潰瘍病好發部位。降部緊貼第2~3腰椎右側,其後側壁粘膜有乳頭突起,稱十二指腸乳頭,是膽總管和胰導管末端共同開口處,下部向左橫跨第3腰椎。升部向上至第二腰椎左側,向前下方連接空腸。
十二指腸上端起自幽門、下端在第2腰椎體左側,續於空腸,長約25-30釐米,呈馬蹄鐵形包繞胰頭。在十二指腸中部(降部)的後內側壁上有膽總管和胰腺管的共同開口(圖2-21),膽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腸。空腸jejunum約佔空迴腸全長的2/5,主要佔據腹膜腔的左上部,迴腸ileum佔遠側3/5,一般位於腹膜腔的右下部。腔腸和迴腸之間並無明顯界限,在形態和結構上的變化是逐漸改變的。
圖2-21 十二指腸和胰
小腸粘膜,特別是空腸,具有許多環狀皺襞和絨毛,大大擴大了粘膜的表面積,有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粘膜下層中有由表層上皮下陷形成的腸腺,開口於粘膜表面,分泌腸液。胰液和腸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藉以分解蛋白質、糖和脂肪。膽汁有助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質、糖和脂肪必須分解爲結構簡單的物質,方能通過腸絨毛的柱狀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也可通過上皮細胞間隙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小腸的肌膜由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組成,在迴腸末端突入大腸處環形肌增厚,外覆粘膜形成兩個半月形的皺襞叫回盲瓣,具有括約肌的作用。外膜由結締組織構成,空迴腸表面覆以腹膜髒層,叫做漿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