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hōngzhǔ TE3[中國鍼灸學詞典]
4 經外奇穴名·下都
下都爲經外奇穴名,爲八邪之一[1]。出《奇效良方》:“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後岐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
4.1 下都穴的定位
經外奇穴下都位於手背部,微握拳,當第四、五掌骨小頭高點之間[2]。左右計2穴。
4.2 下都穴主治病證
經外奇穴下都主治手臂紅腫、目赤腫痛、肘臂痙攣或麻痹、咽喉炎、齒齦炎、頭痛、眩暈等。
4.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4.4 關於八邪
八邪爲經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3][4]。出《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醫經小學》列作奇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別名八關(《景嶽全書》),從橈側向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4.4.1 拼音
bāxié
4.4.2 代號
EX-UE9
4.4.3 八邪的別名
第1、2指間者又稱爲“大都”,其他依次分別稱爲“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5]。
4.4.4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
4.4.5 八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八邪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6]。
八邪穴位於手背第1~5指間的縫紋端取穴,每手4穴,兩手共8穴。
八邪穴位於手背各指縫上,當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7]。《奇效良方》:從橈側向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4.4.6 八邪取穴方法
4.4.7 八邪穴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骨間肌。分佈有橈神經淺支和尺神經指背支。
4.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拇收肌(八邪1)和骨間肌(八邪2、3、4)。
4.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橈神經淺支的手背支、尺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網分佈,深層有尺神經肌支和掌背動脈分佈。
4.4.8 八邪穴的功效與作用
4.4.9 八邪穴主治病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背腫痛。
八邪穴主治手指關節麻木疼痛、手背腫痛、頭項強痛、咽痛、齒痛、目痛,瘧疾、煩熱、毒蛇咬傷等。
八邪穴主治煩熱、目痛、頭痛、項強、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傷、手臂紅腫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咽痛,齒痛,目痛;煩熱,瘧疾,毒蛇咬傷[8]。
4.4.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配曲池、內關、陽池、合谷、外勞宮、足三裏、中脘、懸鐘、陷谷,治多發性神經炎。
4.4.11 刺灸法
4.4.11.1 刺法
斜刺0.5~1寸。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
針刺八關(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爲八關大刺[9]。《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
4.4.11.2 灸法
可灸。
4.4.12 文獻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間,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握拳取之,可灸七壯,針入一分,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節歧骨間,握拳取之,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環指本節歧骨間,又名液門也,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環指小指本節歧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背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兩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5 中渚的別名·下都
下都爲中渚之別名。出《奇效良方》:“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後岐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
穴位 | 中渚 | ||
---|---|---|---|
漢語拼音 | Zhongzhu | ||
羅馬拼音 | Chungchu | ||
美國英譯名 | Middle Island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TE3 | |
日本 | 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TR3 | |
富耶氏 | TR3 | ||
德國 | 3E3 | ||
英國 | T3 | ||
美國 | TB3 |
中渚爲經穴名(Zhōngzhǔ TE3)[10]。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少陽三焦經。中渚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輸穴,五行屬木[11]。中即中間,渚即水中小洲,此穴在五輸流注之中間,經氣如水循渚而行,故名中渚。中渚穴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熱病汗不出,瘧疾,頭痛,目眩,目赤,目痛,中耳炎,耳鳴,耳聾,喉痹,腮腺炎,肩臂痠痛,手指不能屈伸,肋間神經痛,耳嗚,熱病,面赤,目翳,視物不清,咽腫,脊膂痛,肩背肘臂疼痛,咽喉腫痛,手臂紅腫疼痛,神經性耳聾,聾啞症,頭暈,喉頭炎,角膜白斑,肩背部筋膜炎等勞損性疾病,肘腕關節炎等。
5.1 中渚穴的別名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爲輸。
5.3 穴名解
中即中間,渚即水中小洲,此穴在五輸流注之中間,經氣如水循渚而行,故名中渚。
中,指人身元氣之根本,又指心神情志。《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根也。”注:“謂生氣之根本,發自身形之中。三焦正爲人身元氣之根本也。”渚,水歧也,又小沙洲也。渚,本作陼。《說文》:“如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段注:“《釋水》曰: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三焦水道似江,穴居其中如渚,本穴在小指次指掌骨間,循手少陽之脈,由關衝通此而走於陽池,猶水流繞洲而成渚也。手三陽之脈,順行手背,而本經居三陽之中間,水流成渚,其勢較緩,能使水液留漣,故本穴治症略同液門。《子午流注說難》:“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又爲元氣之所聚,亦爲治情志病症所當取。後世鍼灸歌賦均多“脊間心後針中渚”之說,而情志病正與心神有關也。[12]
5.4 特異性
5.5 所屬部位
5.6 中渚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中渚穴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中渚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掌骨間,第四掌指關節近端凹陷中。微握拳取穴。
5.7 中渚穴的取法
中渚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掌骨間,第四掌指關節近端凹陷中。微握拳取穴。
俯掌,液門直上1寸,當第4、5掌指關節後方凹陷中取穴[14]。
5.8 中渚穴穴位解剖
中渚穴下爲皮膚、皮下筋膜、手背深筋膜、第四骨間背側肌。有手背靜脈網及第四掌背動脈。分佈着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皮膚由尺神經的指背神經分佈。皮下筋膜內的靜脈網由接受由手指、手掌淺層和深部的靜脈。手背深筋膜可分爲淺深兩層。淺深兩層筋膜在指蹼處相互結合,並在掌骨底以纖維膈相連。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過第四三、四伸肌腱之間,深達第四掌骨間隙的骨間肌。
5.8.1 層次解剖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手背靜脈網和尺神經皮支分佈;深層有尺神經肌支和掌背動脈分佈。
5.9 中渚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渚穴爲手少陽三焦經之輸穴,“輸主體重節痛”,故取中渚穴可治療手指屈伸不利、肘臂肩背疼痛[16]。
手少陽經循行“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近於側頭部,入耳中,瀉中渚穴可治療頭面五官病。
三焦爲“原氣之別使”,三焦熱盛,內熱傷陰,原氣受損,故取中渚穴還可治療消渴。
5.10 中渚穴主治病證
中渚穴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熱病汗不出,瘧疾,頭痛,目眩,目赤,目痛,中耳炎,耳鳴,耳聾,喉痹,腮腺炎,肩臂痠痛,手指不能屈伸,肋間神經痛,耳嗚,熱病,面赤,目翳,視物不清,咽腫,脊膂痛,肩背肘臂疼痛,咽喉腫痛,手臂紅腫疼痛,神經性耳聾,聾啞症,頭暈,喉頭炎,角膜白斑,肩背部筋膜炎等勞損性疾病,肘腕關節炎等。
中渚穴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熱病汗不出、瘧疾、頭痛、目眩、目赤、目痛、中耳炎、耳鳴、耳聾、喉痹、腮腺炎,以及肩臂痠痛、手指不能屈伸、肋間神經痛等。
中渚穴主治頭痛、目赤、耳嗚、耳聾、喉痹、熱病、手指不能屈伸。
中渚穴主治頭痛,目眩,面赤,目痛,目翳,視物不清,耳聾,耳鳴,咽腫,喉痹;脊膂痛,肩背肘臂疼痛,手指不能屈伸;熱病,瘧疾。
中渚穴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手臂紅腫疼痛以及肋間神經痛等。
1、頭面部病症:神經性耳聾、聾啞症,頭痛頭暈、喉頭炎、角膜白斑、喉痹;
2、運動系統病症:肩背部筋膜炎等勞損性疾病、肋間神經痛、肘腕關節炎等。
3、其他病症:瘧疾。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若向上斜刺,酸脹感可向腕部擴散。
直刺0.5~0.8寸。
向上斜刺0.5-1.0寸,其酸脹感可向腕部放散。
5.11.2 灸法
可灸。
5.12 中渚穴的配伍
中渚配外關、期門,有舒肝理氣、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間神經痛。
5.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瘧,發有四時,面上赤,䀮䀮無所見,中渚主之。狂,互引頭痛,耳鳴,目痛,中渚主之。嗌外腫,肘臂痛,五指瘛不可屈伸,頭眩,頷額顱痛,中渚主之耳聾,兩顳顬痛,中渚主之。
《醫宗金鑑》:主治四肢麻木,戰振踡攣無車,肘臂連肩紅腫疼痛,手背癰毒等證。
《外臺祕要》主熱病汗不出,頭痛,耳鳴,目痛寒熱,嗌外腫,肘臂痛,手上類類也,五指瘛瘲,不可屈伸,頭眩耳鳴,兩顳顬痛,身面癢,瘧,項痛,目䀮䀮無所見。
5.14 中渚穴研究進展
5.14.1 鎮痛
中渚對眼科針刺麻醉手術鎮痛效果較好,以中渚、列缺爲主穴,用於眼科手術,其鎮痛效果較眼附近穴爲優越。針刺中渚也可引起腸鳴音亢進。
5.14.2 治療肩關節疼痛
取患側中渚,斜刺0.5寸,使針感傳至肘,1min後活動肩關節,做內收、前屈、外展、內旋、外旋、上舉6個動作,各做10遍,隔日1次,7次爲一療程,治療肩關節疼痛有效。
5.14.3 治療肩周炎
先取鮮姜5片,擦患側肩部,直到局部發紅爲止。再針刺健側中渚,得氣後持續運針,用強刺激法(體弱患者針刺從弱到強),針刺的同時,患者活動肩部,作外旋、外展、後伸等動作。
5.14.4 調理胃腸功能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401.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4.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
- ^ [1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6.
-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6-287.
- ^ [1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2.
- ^ [1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