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玲:中醫理論具有鮮明的四時特徵
內蒙古醫學院中蒙醫學院 四時,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早就出現的哲學範疇,《尚書·堯典》說:“食哉惟時”。意思是要想有糧食喫,只有抓住四時(農時)。類似的說法《管子·牧民》也有。四時範疇最初與農業、與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的糧食息息相關。以後,四
略論《管子》季節五行化思想對《黃帝內經》的影響
者或許受到《管子》的影響。在陰陽、五行學說合流過程中,由“陰陽之推移而來、被稱爲“陰陽之太經的四時如何與五行配合應當是學者們首先要解決的難題,而《管子》書中確有與季節五行化探索的豐富材料,故本文擬從其關於季節五行化的
論《內經》“天人相應”思想
變化發展的產物。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雲:“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元氣生,四時之德成……天地合氣,命元日人。說明人是由存在於天地之間的原始物質“氣所化生而來
四時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效果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四時調護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康復期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效果。方法將78例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隨機分爲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39例,實驗組39例,對照組採用常規的腰椎間盤護理健康教育,試驗組實施四時護理健康教育,內容根據《內
脈逆四時
脈逆四時 脈學術語。脈象與四時季節應現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象相逆反,爲病脈。《素問·平人氣象論》:“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大,命曰逆四時也。”《素問·玉機真髒論》:“脈逆四時,爲不可治。……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
任秀玲:“天人相應”的內涵
內蒙古醫學院中蒙醫學院 所謂“天人相應”,指人是“天地合氣”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四時轉換、氣候變化、日月運行、地理條件等都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同時人體也具有調節機體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醫學能夠正確認識“天人”關係
順氣一日分爲四時第四十四
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餘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爲四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着骨髓,通於五藏。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爲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
梁永林等:四時陰陽配屬關係歸真
1傳統理論對四時陰陽關係的認識一般認爲,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陰陽配屬關係爲“春夏爲陽,秋冬爲陰”。這種歸屬關係概源於王冰“春夏爲陽,故生長;秋冬爲陰,故收藏”的相關論述。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也提出:“溫暖爲陽,寒涼爲陰……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四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爲四時王相順脈也。到六月土王,脾脈當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爲腎反脾也,七十日死。何爲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反腎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