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vodia rutaecarpa Benth.[朗道漢英字典]
fructus evodiae[朗道漢英字典]
evodia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 Evodi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edicinal evodia frui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吳茱萸爲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爲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 的乾燥近成熟果實[1]。
4 拉丁名
Fructus Evodi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medicinal evodia fruit(《中醫藥學名詞(2004)》)
7 來源
吳茱萸爲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及疏毛吳茱萸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Dode) Huang將近成熟的果實。
8 原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幼枝、葉軸、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長柔毛。羽狀複葉對生;小葉5~11,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4cm,寬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有透明腺點。花單性異株,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骨突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果含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於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13 功效及主治
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用於頭痛、疝痛、腳氣、痛經、脘腹脹痛、嘔吐吞酸、口瘡。
治肝胃不和,脘腹冷痛,嘔逆吞酸,食積瀉利,脅痛,厥陰頭痛,疝痛,風溼痹痛,腳氣腫痛,痛經,蟯蟲病。煎服:1.5~4.5g。
研末醋調敷兩足心(涌泉穴)治高血壓及口腔潰瘍;調成軟膏塗治溼疹,黃水瘡,神經性皮炎。
吳茱萸爲眼科常用溫裏藥,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用於肝經虛寒所致風輪起翳、翳膜灰白,或脾胃虛寒;飲邪上逆所引起的綠風內障,症見眼珠脹痛、瞳散神昏、乾嘔吐涎等。常與人蔘、生薑配伍,如吳茱萸湯。
14 化學成分
吳茱萸含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吳茱萸卡品鹼(Evocarpine)、羥基吳茱萸鹼等生物鹼。還含揮發油,內有吳茱萸烯(Evodene)、吳茱萸內酯醇(Evodol)、檸檬苦素等。種子含脂肪酸,內有吳茱萸酸(Goshuynicacid)。石虎還含吳茱萸內酯,石虎甲素等。
吳茱萸含吳茱萸鹼(evodiamine)、吳茱萸次鹼(rutaecarpine)、羥基吳茱萸鹼(hydroxy- evodiamine)、 檸檬內酯(limonin)、辛弗林(synephrine)、吳茱萸烯(evodente)等。
16 吳茱萸中毒
吳茱萸爲芸香科吳茱萸屆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其主要成分有吳茱萸鹼、吳茱萸隸、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及吳茱萸苦京等。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
16.1 不良反應機制
16.2 臨牀表現
本藥中毒後3~6h發病,表現爲嘔吐、腹痛、腹瀉、發熱,重者出現視力障礙、錯覺、毛髮脫落等。也有報告服用本品後出現胸悶、頭痛、眩暈或皮疹(紅熱樣皮疹)等,經30min左右反應消失。
16.3 治療
對症處理。
17 吳茱萸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Wuzhuyu
EUODIAE FRUCTUS
17.2 來源
本品爲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 bodinieri(Dode) Huang的乾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17.3 性狀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17.4 鑑別
(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細胞,長140~350μm,壁疣明顯,有的胞腔內含棕黃色至棕紅色物。腺毛頭部7~14細胞,橢圓形,常含黃棕色內含物;柄2~5細胞。革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0~20μm;偶有方晶。石細胞類圓形或長方形,直徑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時可見,淡黃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乙醇10ml,靜置30分鐘,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吳茱萸次鹼對照品、吳茱萸鹼對照品,加乙醇分別製成每1ml含0.2mg和1.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三乙胺(7:3:0.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於,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7.5 檢查
17.5.1 雜質
不得過7%(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A)。
17.5.2 水分
不得過1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 第一法)。
17.5.3 總灰分
不得過10.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30.0%。
17.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17.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一水一四氫呋喃一冰醋酸(41:59:1:0.2)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25nm。理論板教按檸檬苦素峯計算應不低於3000。
17.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吳茱萸鹼對照品、吳茱萸次鹼對照品、檸檬苦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吳茱萸鹼0.15mg[4]、吳茱萸次鹼0.1mg、檸檬苦素0.7mg的混合溶液,即得。
17.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80%乙醇25ml,稱定重量,浸泡1小時,超聲處理(功率100W,頻率40kHz)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80%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7.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吳茱萸鹼(C19H17N3O)和吳茱萸次鹼(C18H13N30)的總量不得少於0.15%,檸檬苦素(C26H3008)不得少於1.0%。
17.8 吳茱萸飲片
17.8.1 炮製
17.8.1.1 吳茱萸
除去雜質。
同藥材。
17.8.1.2 制吳茱萸
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淨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幹,取出,乾燥。
每1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
本品形如吳茱萸,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
17.8.1.2.1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吳茱萸鹼(C19H17N3O)和吳茱萸次鹼(C18H13N30)的總量不得少於0.15%,含檸檬苦素(C26H3008)不得少於0.90%。
17.8.1.2.2 浸出物
同藥材。
17.8.2 性味與歸經
17.8.3 功能與主治
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脘腹t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
17.8.4 用法與用量
2~5g。外用適量。
17.8.5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17.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