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萸黃連爲黃連的炮製品,方法爲吳茱萸炙。黃連的炮製唐代已有,見《千金翼方》。黃連爲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雲連Coptis 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1]。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溼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療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萸黃連色澤黯黃色,味苦,略帶吳萸的辛辣味,吳茱萸能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分溼熱,散肝膽鬱火爲主。
3 萸黃連的炮製方法
唐代有潤切和熬(炒)(《千金翼方》)法。
宋代炮製方法有較大的發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還出現了微炒(《太平聖惠方》)、炒焦(《博濟方》、制炭(《史載之方》)、酒炒(《扁鵲心書》)、酒蒸(《丹溪心法》)、姜炒(《旅舍備要方》)、蜜制(《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蜜泔制(《小兒藥證直訣》)、麩炒(《聖濟總錄》)、吳茱萸制(《聖濟總錄》)、巴豆制(《小兒衛生總微方論》)等炮製方法,炮製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燒存性”等要求。
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心法》)、童便制(《原機啓微》)等方法。
明清以後又增加了醋制、鹽制、乳制、朴硝制、乾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醫學綱目》)、黃土姜酒蜜制(《本草匯》)、膽汁制、槐花炒(《景嶽全書》)、酒萸制(《增補萬病回春》)等。並對其炮製目的有較多闡述,如“黃連入手少陰心經,爲治火之主藥;治本髒之火,則生用之;治肝膽之火,則以豬膽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或朴硝研細調水和炒;治氣分溼熱之火,則以茱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則以乾漆末調水炒;治食積之火,則以黃土研細調水和炒”(《本草綱目》)。“白痢加茱萸炒,赤痢用溼槐花炒,去槐花”(《先醒齋廣筆記》)。
黃連片的製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碎屑;或用時搗碎。
萸黃連的炮製方法爲:取吳茱萸加適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與黃連片拌勻,稍悶潤,待藥液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每100kg黃連片,用吳茱萸10kg。
7 黃連的功效與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黃連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溼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療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
黃連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溼的功能,用於溼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如治熱毒壅盛、高熱煩躁及癰疽疔瘡的黃連解毒湯(《外科正宗》);治氣血兩燔的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治熱痢泄瀉的白頭翁湯(《傷寒論》)。
酒炙黃連能引藥上行,緩其寒性,善清頭目之火。如治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的黃連天花粉丸(《證治準繩》)。
姜炙黃連其苦寒之性緩和,止嘔作用增強。如治溼熱中阻,胃失和降,嘔吐,泄瀉的香姜散(《證治準繩》);治脘脅疼痛,噯氣吞酸,大便熱瀉的萸連丸(《四川省藥品標準》1983年)。
吳萸制黃連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分溼熱,散肝膽鬱火爲主。如治積滯內阻,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的大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中藥大辭典》:黃連具有瀉火,燥溼,解毒,殺蟲的功效。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溼疹,湯火燙傷。
《中華本草》:黃連具有清熱瀉火、燥溼、解毒的功效。主熱病邪入心經之高熱、煩躁、譫妄或熱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溼熱胸痞、泄瀉、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胃熱嘔吐或消谷善飢、肝火目赤腫痛、以及熱毒瘡瘍、疔毒走黃、牙齦腫痛、口舌生瘡、聤耳、陰腫、痔血、溼疹、燙傷。
《神農本草經》:"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辯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名醫別錄》:"主五臟冷熱,久下泄辯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並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爲丸,治小兒疳氣。"
8 萸黃連的炮製作用
黃連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溼的功能,用於溼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溼疹,溼瘡,耳道流膿。如治熱毒壅盛、高熱煩躁及癰疽疔瘡的黃連解毒湯(《外科正宗》);治氣血兩燔的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治熱痢泄瀉的白頭翁湯(《傷寒論》)。
吳萸制黃連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分溼熱,散肝膽鬱火爲主。如治積滯內阻,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的大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9 黃連的炮製研究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黃連鹼,掌葉防己鹼,藥根鹼,甲基黃連鹼,木蘭花鹼等。
9.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實驗表明,黃連切制時,宜在水溫較低時進行,並儘量減少在水中的浸潤時間,否則損失藥效。目前實際應用中,黃連多在用時搗碎,以避免在切制過程中成分的流失。
黃連經酒、薑汁、吳茱萸汁炮製後,主要化學成分小檗鹼、巴馬汀、藥根鹼含量均無明顯變化。但也有報道證明,隨着炮製溫度升高,黃連中小檗鹼含量有所降低,但炮製又可提高小檗鹼在水中的溶出率。生黃連中小檗鹼的溶出率爲58.17%,酒、薑汁、吳茱萸炮製後溶出率約爲85%,說明炮製對小檗鹼在煎液中的溶出率有促進作用。但也有報道與上述結論不同,認爲萸黃連水煎液中總生物鹼含量比生黃連水煎液降低8.68%,小檗鹼降低19.35%,巴馬汀降低3.45%,認爲這與吳茱萸汁制後降低黃連寒性的傳統認識相一致;黃連用不同方法炮製後,小檗鹼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黃連炭最爲顯著;但黃連拌酒晾乾後,鹽酸小檗鹼含量比其他加熱酒制法炮製品及生品含量增高;黃連以不同用量的白酒、黃酒炙炒後,對黃連鹽酸小檗鹼含量影響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卻明顯高於生品;微量元素Mn、Ca、Zn煎出率酒炙品也明顯高於生品。因此推論炮製加酒量和加熱溫度對黃連中生物鹼含量及溶出率均有影響。
黃連在加熱過程中,可生成一種紅色小檗鹼型生物鹼——小檗紅鹼。生藥加熱到130℃、1小時,或180℃、20分鐘時開始生成,其含量隨加熱溫度的升高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同時小檗鹼相應減少。加熱也能使掌葉防己鹼、藥根鹼等發生結構變化。提示要注意研究黃連加熱與質量變化的關係。
9.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研究表明,小檗鹼對多種革蘭陽性和陰性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熱、抗炎、抗潰瘍、利膽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降低血糖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對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有保護作用。黃連經酒、薑汁、吳茱萸汁炮製後,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且均出現了炮製前未有的對綠膿桿菌的抑制作用。此外,黃連經薑汁制後對變形桿菌的抑制作用增強,並優於其他炮製品。
11 參考資料
-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