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中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wǔ xié
five kinds of evil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ive pathogen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ive pathogen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五邪爲病因病理學名詞。1.五臟病邪的合稱;2.五種病因;3.五臟各自對五種病因的反應;4.風、寒、溼、霧、飲食之邪;5.《黃帝內經靈樞》篇名。
五邪爲五臟病邪的合稱[1],指邪在五臟[2]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邪在肝,則病兩脅中痛……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
五邪指五種病因。即中風、傷暑、傷寒、中溼、飲食勞倦 。《難經·四十九難》:“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溼,此之謂五邪。”
五邪是根據五臟五行屬性進行分類的實邪、虛邪、賊邪、微邪、正邪的合稱。邪氣從子髒傳向母髒爲實邪,從母髒傳向子髒爲虛邪,從所不勝傳所勝爲賊邪,從所勝傳所不勝爲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爲正邪。《難經·五十難》:“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所指的五種邪,均與五臟的五行屬性聯繫 。
五邪指風、寒、溼、霧、飲食之邪。《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裏,檗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爲《黃帝內經靈樞》篇名。五邪,指五臟的病邪。本篇主要討論邪在肝、心、脾、肺、腎所出現的症狀和針法,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