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Wěizhōng BL40[中國鍼灸學詞典]
wěizhō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4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4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委中 | ||
---|---|---|---|
漢語拼音 | Weizhong | ||
羅馬拼音 | Weichung | ||
美國英譯名 | Commanding Median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40 | |
日本 | 40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54 | |
富耶氏 | V54 | ||
德國 | B54 | ||
英國 | B54 | ||
美國 | BI40 |
委中爲經穴名(Wěizhōng BL40)[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委中別名委中央(《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郄中(《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血郄(《古今醫統大全》),膕中(《黃帝內經靈樞·熱病》),腿凹(《醫宗金鑑》),中郄(《中國鍼灸學》)。屬足太陽膀胱經。委中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五行屬土[2]。四總穴之一。委即彎曲,中即中間,此穴在膕窩橫紋中點,故名委中。委中穴主治腰腿、腸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樞痛,風寒溼痹,半身不遂,胭筋攣急,腳氣,丹毒,頭痛眩暈,目視不明,衄血不止,寒從背起,肩上熱,腋下腫,小腹腫痛,手足厥逆,小便難,遺溺,痔疾,霍亂吐瀉,赤白痢疾,癲癇,瘈瘲,瘧疾,暑熱,背疽,癮疹,渾身瘡癩,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腹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遺尿,背痛,吐瀉,皮膚瘙癢,疔瘡等,現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療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暑,急性腸胃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衄血,膝腫痛,腰脊強痛,急性胃腸炎,腸炎,尿瀦留,腦血管病後遺症,溼疹,風疹,蕁麻疹,牛皮癬,癤瘡,腰背痛,風溼性膝關節炎,鼻出血等。
6 穴名解
委,有曲義。中,不偏之爲中。《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王冰注:“膕謂膝解之後曲腳之中。”本穴在膝膕窩正中,取本穴時,須使患者膕膝彎曲。《靈樞經》謂:“委而取之。”《鍼灸甲乙經》:“在膕中央約紋中動脈”,故以爲名。[3]
7 所屬部位
膕[4]
9 委中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委中穴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委中穴位於膝關節後面,膕窩橫紋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膜肌肌腱的中間[5]。
委中穴在膕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膕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膕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膕部的位置
10 委中穴的取法
11 委中穴穴位解剖
委中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膕窩、膕斜韌帶。皮下有股膕靜脈,深層內側爲膕靜脈,最深層爲膕動脈。分佈着股後皮神經及脛神經。皮膚由股後皮神經分佈,膕窩的皮膚較柔軟。由足背靜脈網外側起始的小隱靜脈,經外踝後下方上升至小腿後面,穿膕筋膜注入膕靜脈。膕筋膜緻密較厚。膕窩中央由淺入深有脛神經、膕靜脈、膕動脈。靠近膕窩外側緣有腓總神經通過。膕動、靜脈有結締組織包繞。動脈貼近股骨,在膕窩內發出五條關節支,即膝上內外側動脈、膝中動脈和膝下內外側動脈,它們和膝最上動脈、脛前返動脈等吻合,共同參加膝關節網。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委中穴的功效與作用
《四總穴歌》:“腰背委中求。”因腰部爲足太陽膀胱經經脈所過,其中足太陽膀胱經是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理,故委中穴可治療背腰部及下肢部的經脈病[9]。
太陽主表,最易感受外邪而發病,夏秋之季,暑溼蘊蒸,易於侵襲人體中焦而發吐瀉,委中乃足太陽膀胱之合穴,配五行屬土,土應於脾胃,“合主逆氣而泄”、“合治內腑”,可治療胃腸病。
委中穴爲膀胱之合穴,又爲四總穴之一,有清熱利溼、舒筋利節作用。治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風痹、遺尿、轉筋等症,諸症之近於委痹者。
委中穴主要功能,爲治腰痛。所以然者,以其有關於腎也。足少陰之氣,由內踝上行至陰谷,折向膕中央,於本穴處相與疊並(太陽下行,少陰上行),故本穴治腰痛極效,以其有協於腎經也。
13 委中穴主治病證
委中穴主治腰腿、腸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樞痛,風寒溼痹,半身不遂,胭筋攣急,腳氣,丹毒,頭痛眩暈,目視不明,衄血不止,寒從背起,肩上熱,腋下腫,小腹腫痛,手足厥逆,小便難,遺溺,痔疾,霍亂吐瀉,赤白痢疾,癲癇,瘈瘲,瘧疾,暑熱,背疽,癮疹,渾身瘡癩,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腹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遺尿,背痛,吐瀉,皮膚瘙癢,疔瘡等,現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療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暑,急性腸胃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衄血,膝腫痛,腰脊強痛,急性胃腸炎,腸炎,尿瀦留,腦血管病後遺症,溼疹,風疹,蕁麻疹,牛皮癬,癤瘡,腰背痛,風溼性膝關節炎,鼻出血等。
委中穴主治腰腿、腸胃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樞痛、風寒溼痹、半身不遂、胭筋攣急、腳氣、丹毒、頭痛眩暈、目視不明、衄血不止、寒從背起、肩上熱、腋下腫、小腹腫痛、手足厥逆、小便難、遺溺、痔疾、霍亂吐瀉、赤白痢疾、癲癇、瘈瘲、瘧疾、暑熱、背疽、癮疹、渾身瘡癩等。
委中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風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委中穴主治背痛,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癮疹,皮膚瘙癢,疔瘡。
現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療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暑、急性腸胃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等。
15 委中穴的配伍
委中配腎俞、腰陽關,有強腰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經痛。
委中配曲池、風市,有祛風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主治溼疹,疔瘡。
16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不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
《鍼灸甲乙經》:熱病挾脊痛,委中主之。瘧、頭重、寒背起、先寒後熱、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筋急身熱,少腹堅腫、時滿、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引季脅,內控八髎,委中主之。癲疾、反折,委中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腰痛挾脊至頭沉沉然,凡腰腳重痛,於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腰重不能舉體,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
《類經圖翼》:大風眉發脫落,太陽瘧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然,汗出難已,頭重轉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遺溺,小腹堅,足軟無力。凡腎與膀胱實而腰痛者,刺出血妙,虛者不宜刺,慎之。此穴主瀉四肢之熱。委中者,血郄也,凡熱病汗不出,小便難,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瘈瘲癲疾,足熱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
17 委中穴研究進展
17.1 對膀胱的影響
針刺委中對膀胱壓力有雙向調節作用。一般可使膀胱內壓有不同程度下降,對鬆弛性膀胱或尿瀦留者,可使膀胱內壓升高。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委中穴對膀胱功能有調整作用。對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的膀胱,針刺能使其鬆弛,內壓下降;對鬆弛狀態的膀胱或尿瀦留者,針之可引起膀胱收縮,內壓升高。
17.2 對體溫的影響
委中穴對體溫的調節作用,已被動物實驗所證實。動物實驗還證明,針刺該穴可使上升的白細胞數下降,對實驗性細菌性腹膜炎有效。
例如,人工造成家兔細菌性腹膜炎,使白細胞計數上升,針刺“委中”可使白細胞計數向相反方向變動,以至白細胞總數逐漸恢復正常。但如果給家兔腹腔注射金黃色葡萄球菌,當動物體溫下降時,電針坐骨神經或針刺“委中”,可使體溫升高或恢復正常的時間提前。
17.3 治療細菌性腹膜炎
對細菌性腹膜炎,針委中可使白細胞吞噬能力明顯增強,病竈區腹膜粘連、炎性細胞滲出迅即停止,細菌培養轉陰時間明顯提前。
針刺實驗性細菌性腹膜炎家兔的“委中穴”,可使白細胞吞噬能力明顯增強,竈區腹膜粘連減輕,炎性細胞滲出減少或停止,細菌培養轉陰時間明顯提前。
17.4 治療腰腿痛
用“雙針一罐”法治療腰腿痛185例,取委中、阿是穴,阿是穴用梅花針叩刺;委中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然後加拔火罐,每3d治療一次,3次爲一療程。結果:痊癒117例,顯效22例,好轉24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爲87%。
17.5 治療腰背痛
針刺委中、崑崙,治腰痛587例,有很好療效。又有用電針委中、腎俞等,治療102例,有很好療效。還有在委中刺絡拔罐,治療腰背痛100例,有較好療效。
17.6 治療急性腰扭傷
以委中點刺放血治療急性腰扭傷58例,醫者用三棱針對準腧穴部位迅速刺入0.1~0.2寸,出血量達1~3 mL。結果:痊癒32例,顯效18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爲100%。
17.7 治療坐骨神經痛
針刺委中、環跳治療坐骨神經痛168例,常規針刺,行提插瀉法,以麻電樣感傳至足趾部,3次爲度,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結果:痊癒106例,佔63.1%;顯效27例,佔16.1%;好轉24例,佔14.3%;無效11例,佔6.5%。總有效率爲93.5%。
17.8 治療銀屑病
以梅花針叩刺委中、曲池治療銀屑病1例,每日叩刺1次,1個月後治癒,1年未復發。
17.9 治療鼻衄
①取立位點刺委中出血數滴,再配行間施瀉法。②陰虛、肝陽暴亢之高血壓鼻衄者,先刺委中,再刺曲池,強刺激約2 min血止。留針30 min,血壓降至正常。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3.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53.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8-249.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2.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