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熱

中醫學 鍼灸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病證名 經外奇穴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1 拼音

wèi rè

2 英文參考

gastric hea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astric fever[朗道漢英字典]

stomach hea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胃熱:1.胃腑熱證;2.經外奇穴名。[1]

4 胃腑熱證·胃熱

胃熱爲病證名[2] ,即胃腑熱證。指胃受熱邪侵襲,或過食辛溫香燥,以致胃中陽熱偏亢的病理變化[3] 。爲熱邪犯胃,或過食煎炒炙焯以致胃中燥熱的病證。臨牀表現爲:口渴口臭、易飢嘈雜小便短赤、大便祕結等。若胃熱化火,則見口腔糜爛牙齦腫痛等。治療初宜清胃瀉火,後宜滋養胃陰鍼灸常取:內庭厲兌足三裏三陰交等。

5 經外奇穴名·胃熱

胃熱經外奇穴名。出《新醫療法彙編》。位於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間旁開0.5寸處。左右計2穴。主治胃炎齒齦腫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2.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