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Wang B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王冰爲唐代醫學家[1] ,自號啓玄子,曾官太僕令,後人因稱王太僕[2]。對《黃帝內經》研究至深[3]。用12年時間,編次、註釋《黃帝內經素問》,頗有發揮。其中對穴位的註釋,除參考《鍼灸甲乙經》外,還引用《經脈流注孔穴圖經》、《中誥孔穴圖經》等書。王氏認爲《黃帝內經素問》的“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乃“精勤博訪,歷十二年”方臻理要,又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祕本,一以參酌,詳加次注,“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於公元762年撰成《注黃帝素問》24卷,是繼全元起注《黃帝素問》後又一次整理註釋,世稱《次注黃帝素問》。王氏在《次注》中,作了不少發揮,對中醫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王冰爲唐代醫學家(710~805年)。履貫欠詳,號啓玄子,或作啓元子。自幼喜好經方及養生,亦仰慕醫道。於寶應年間(762-763年)任太僕令,人稱“王太僕”。好研《黃帝內經》,尤以對《黃帝內經素問》更有深研,以當時所見之《黃帝內經素問》篇帙不全,沒有完本;所得殘卷存在目次重疊,謬誤甚多。因而精心研讀,並以其師所授之祕本《內經》與隋·全元起之注本相互參詳,對《內經素問》加以編次、整理、註疏,並補入七篇大論如《天元紀大論》等,使其成爲八十一卷之全璧,唯後世對此大論頗有微詞,認爲與原文不類。世稱此本爲《次注黃帝素問》,其中多有精闢見解,發古人所未及,於後世深有啓迪,如有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說,對後世命門學說之提出和形成,影響頗深。其對陰陽之互根關係,論述亦頗精當,不失爲研究《內經》最早的大家。後世僞託王氏之作,亦復不少,如《素問六氣玄珠密語》、《照明隱旨》等皆屬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