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xogenous wind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外風證爲證候名[1]。見《中醫臨牀診療術語·證候部分》。指又稱“風邪外襲證”。風邪外襲肌膚,以惡風、發熱、汗出、頭身疼痛,或鼻塞、噴嚏、咳嗽、咽喉癢痛,或皮膚瘙癢、水腫、發疹,舌苔薄白,脈浮緩等爲常見症的證候[2]。外風是與內風相對而言,前者是外襲於人之邪,故屬外感;後者乃人身陽氣變動所生,故屬肝風。
風爲病證之一[3]。指一類具有動搖、震顫或攣急,或眩暈等症狀的病證。由於其證候符合“風勝則動”、“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的病機,故稱爲風證,但由於其致病並非因於感受六淫的風邪,而由肝風內動所致,故又稱爲內風或風氣內動。
風熱爲風和熱相結合的病邪[4]。臨牀表現爲發熱重、惡寒較輕、咳嗽、口渴、舌邊尖紅、苔微黃、脈浮數,甚則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
風寒爲風和寒相結合的病邪[5]。《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髒論》:“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爲熱。”臨牀表現爲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緊等。治以祛風散寒爲主。
風溫爲病名。指感受風熱引起的溫病。見《溫熱經緯·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溫病條辨·上焦篇》:“風溫者,初春陽氣始升,厥陰行令,風夾溫也。”多發於冬春二季。主要症狀有發熱、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等。初起病在衛分及氣分,治宜辛涼透表,方用銀翹散、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湯等加減。如見高熱神志昏迷,手足瘈瘲,脈數疾者,爲熱盛劫津,逆傳心包,營血受灼,肝風內動。宜清營泄熱,平肝息風,用羚角鉤藤湯、犀角地黃湯、清營湯、至寶丹、紫雪丹、安宮牛黃丸等。如正氣大傷,而見虛脫者,急宜回陽固脫,用參附龍牡合生脈散。一說本證即春溫之重者(見《醫碥》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