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按摩·推拿
推拿即按摩,古稱按蹻[1]。又稱喬摩、矯摩等。是醫生用手或上肢協助病人進行被動運動的一種醫療方法。推拿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滑利關節,促進新陳代謝,調整臟腑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使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等作用,廣泛應用於臨牀各科的多種病症中。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掐、搓、搖、㨰、抖等法。常用於關節炎、神經痛、軟組織損傷和其他多種疾病。《靈樞·九針論》:“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推拿是中醫外治療法的一種,以中醫理論特別是經絡理論爲指導強調人體體表通過經絡、穴位與內臟之間存在着有機的內在聯繫。內臟有病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對體表經絡、穴位進行推拿刺激,也可以通過經絡將治療疾病的“信息”傳達給有病的臟腑,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3.1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規範動作和技術要領,需具備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常見手法有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搖法、㨰(扌袞)法、擊法、摩法、擦法、扳法、捍法和一指禪推法等。推拿手法不僅限於用手操作,也可以用腳、前臂肘部,或憑藉專門的推拿器具進行。還可以輔以特製的藥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紅花油、麻油、滑石粉、生薑水或其他潤滑劑等介質。
3.1.1 推法
推法是用手指或手掌着力於患者的某一部位,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該手法適用於頭面、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風散寒、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舒筋通絡的功能。
3.1.2 拿法
拿法是以大拇指與其他四指中的任意一指或幾指相對,提拿起身體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一拿一放地交替進行。適用於頸項、肩背和四肢。其功能爲開竅醒神、祛風散寒、舒筋通絡等。
3.1.3 按法
按法是用指腹或手掌着力於身體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壓之,並在該處保持一定的壓力停留片刻,隨之稍加揉動。本法常與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適用於全身各處的穴位;掌按法適用於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經活絡、緩解痙攣、調理關節的功能。
3.1.4 摩法
摩法是以手掌附着於人體的某一部位,在其上作環形移動撫摩。多用於腹部,也可用於身體各部位的跌打腫痛較劇者,具有緩止痛、調和氣血、和中理氣、消積導滯的功效。
3.1.5 揉法
揉法是以手指、魚際、掌根及手掌,在病人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做輕揉和緩的旋轉揉動。適用於頭面、胸腹、四肢,具有疏通經絡、消腫散結、化瘀止痛、調中和胃的功效。
3.1.6 擦法
擦法是以掌根大魚際或小魚際着力,在病人較長的一段體表上作快速的來回摩擦。多配以推拿介質,如紅花油、蔥姜水等。該法具有振奮陽氣,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化瘀散結、祛風散寒、理筋止疼、健脾和胃的功效。
3.1.7 搓法
搓法是以兩手掌夾住病人的肢體,相對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在搓動的過程中,作上下的往返移動。該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的作用。多用於四肢,常作爲推拿的結束手法。
3.1.8 搖法
搖法是醫者一手抓住患者肢體的遠端,另一手扶住被搖的關節(肩關節、腕關節、髖關節),以該關節爲支點,作肢體最大範圍的環形往復搖動。具有滑利關節、鬆解粘連、恢復關節功能的作用。多用於半身不遂、肢體麻木以及肩周炎等。
3.1.9 捻法
捻法是以拇指與食指、中指或食中指相對,捏住患者的手指或腳趾,作搓揉的動作。具有理筋通絡、滑利關節的功效,多用於半身不遂、頸椎病,以及指端麻木疼痛等症。
3.1.10 點法
以指端、指間關節或肘部按壓在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下壓。常用於脘腹部、背腰部和四肢。具有溫通經絡、調理臟腑、活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肚腹疼痛、四肢疼痛等症。
3.1.11 抖法
點法是以雙手握住病人肢體的遠端,用力作快速、連續、小幅度的上下顫動。具有通經絡、理筋骨、利關節的作用。常作爲推拿的結束手法使用。
3.1.12 拍法
拍法是以手五指微曲,形成空心虛掌,稍用力在病人的患處作拍打動作。常用於頸肩、腰背、四肢。具有疏理氣機、活血通絡的功能。
3.2 推拿的分類
以操作者的不同,可分爲自我推拿和被動推拿兩大類。自我推拿主要用於保健強身,又可分爲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寬胸法、健胃法、安神法、十二段錦、鐵檔功等。被動推拿主要用於防治疾病,有小兒推拿、正骨推拿、指壓推拿、氣功推拿、一指禪推拿、寬喉法等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