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桃花湯同名方劑約有五首,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赤石脂30g、乾薑9g、粳米30g,具有溫中澀腸止痢之功效。主治虛寒痢。本方是治療虛寒血痢證的常用方。現常用於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結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陽虛陰盛,下焦不固者。
3 《傷寒論》方之桃花湯
3.1 方名
3.2 別名
三物桃花湯
3.3 組成
3.4 功效主治
具有溫中澀腸止痢之功效。主治虛寒痢。症見久瀉不愈,便膿血,色黯不鮮,腹痛喜溫喜按。
固下,散寒,止利。少陰病2-3日至4-5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痢無度,脈微細,肢厥,不進食。
3.5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7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3次。若1服愈,餘勿服。
3.6 使用注意
3.7 方解
本方主治因少陰陽衰寒盛所致的虛寒痢,治宜以溫中澀腸止痢爲法。方中赤石脂質重性溫,入下焦血分而澀腸固脫爲君藥。乾薑辛溫祛寒,爲臣藥。粳米養胃厚腸,爲佐藥。諸藥共起溫中澀腸之效。
3.8 臨牀運用
1.本方是治療虛寒血痢證的常用方。臨牀上以久痢便膿血,色黯不鮮,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遲弱爲證治要點。久瀉滑脫不禁者,雖無膿血,亦可用之。
2.加減法:陽虛陰寒盛者,可加人蔘、附子、炙甘草,以補虛散寒;腹痛甚者,可加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止痛。
3.本方現常用於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結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陽虛陰盛,下焦不固者。
4.慢性腸炎《浙江中醫雜誌》(1982;8:378):王某,女,52歲。1981年4月21日診。患者久有慢性腸炎病史,大便溏薄,腹痛綿綿。今年正月初四因食油膩,下利不止,服土黴素、氯黴素、痢特靈等藥後瀉利稍減,但仍是日十餘行,呈白色粘凍狀,兼見小便不利,腹部冷痛,四肢發涼,面色青黃,精神萎靡,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無力。證屬脾陽虛衰,下元失固。治宜補脾回陽,溫中固澀。方用赤石脂30g,粳米60g,乾薑15g。服6劑,腹痛消失,大便已轉正常。
5.癃閉《中醫雜誌》(1984;7:18):曾某,女,42歲。1978年4月5日診。1977年10月起即作腹痛,少腹拘急,尿少而頻,日排尿僅100-200ml左右。曾經雙氫克尿塞、速尿治療,尿量增至1500-2000ml,腹脹隨減,停藥諸症又發。中藥曾服八正散、五苓散、濟生腎氣丸、滋腎通關丸等劑,亦僅服藥時症狀好轉,停藥復如舊,病趨重篤,刻下面色蒼白,形體肥胖,口和納呆,噁心欲嘔,心煩易怒,少腹拘急,腹脹尿少,尿意頻頻,尿色白濁,大便幹,3-4日一行,舌暗淡肥大,脈沉緊。此屬脾腎陽氣衰憊,樞機不運,氣化無權。治宜溫運脾腎陽氣,樞轉氣機,方擬桃花湯:赤石脂60g,乾薑、粳米各30g,清水煎至米爛熟爲度,去渣,分晝三夜一溫服,2日後大便通,小便利,色白濁,精神好轉,寐安,納食稍增,餘症減輕。囑再2劑,煎服法同前。4日後尿量增,腹脹、少腹拘急和心煩欲嘔等證已除,面色轉紅潤,納增,舌體肥胖,苔淨,脈沉緊,此中陽已運,腎氣來複,原方再進,10日後舌脈復如常人,小便正常,大便通暢,遂以調理脾腎之劑善後。
3.9 各家論述
①《註解傷寒論》: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乾薑之辛以散裏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②《醫方考》: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澀,寒可以濟熱,澀可以固脫;用乾薑者,假其熱以從治,猶之白通湯加人尿、豬膽,乾薑黃連黃芩人蔘湯用芩、連,彼假其寒,此假其熱,均之假以從治耳;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損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少陰有寒,則乾薑1兩,豈足以溫?而石脂1斤之多,適足以濟寒而殺人矣!豈仲景之方乎?
③《古方選注》:桃花湯,非名其色也,腎臟陽虛用之,一若寒谷有陽和之致,故名。石脂入手陽明經,乾薑、粳米入足陽明經,不及於少陰者,少陰下利便血,是感君火熱化太過,閉藏失職,關閘盡撤,緩則亡陰矣。故取石脂一半,同乾薑、粳米留戀中宮,載住陽明經氣,不使其陷下;再納石脂末方寸匕,留藥以沾大腸,截其道路,庶幾利血無源而自止,其腎臟亦安矣。
3.10 附註
三物桃花湯(《杏苑》卷三)。
3.11 歌訣
3.12 摘錄
《傷寒論》
5 《聖濟總錄》卷九十七方之桃花湯
5.1 處方
桃花(幹者)6克 甘遂(炒)7.5克 郁李仁(去皮、雙仁,別研膏)海蛤(搗碎,炒)枳實(去瓤,麩炒)大黃(銼,炒)各15克 木香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各7.5克
5.2 製法
上八味,先粗搗七味爲末,與郁李仁和勻。
5.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九十七方之桃花湯治五臟風壅,膈實不宜,大便祕澀。
5.4 用法用量
每服4.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良久以乾飯1匙壓之,覺轉動腹如雷鳴,即以熱水洗足,瀉下諸惡物後,即以糜粥助之。
5.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8 參考資料
- ^ [1]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