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癱瘓(paralysis[1][2])爲病證名[3]。又名癱瘓風。見《外臺祕要》卷十四。
《中醫藥學名詞》(2004):癱瘓指肢體不能自主活動的表現。
7 關於偏枯
7.1 病因病機
多由營衛俱虛,真氣不能充於全身,邪氣侵襲於半身偏虛之處所致。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爲偏枯。”
7.2 症狀
症見一側上下肢偏廢不用,或兼疼痛,久則患肢肌肉枯瘦,神志無異常變化。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謂偏枯不瘖能言,舌轉靈活者易治,瘖不能言者難治。
7.3 治療
《類證治裁·中風》:“治偏枯,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右引左,從左引右,使氣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養血溫經,補中湯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黃丸……營衛俱虛者,黃芪五物湯。膝骨軟,加牛膝、虎骨;節軟,加木瓜、當歸。”
8 關於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hemiplegia)爲症狀名[5]。中風病常見症之一。一作半身不隨,又名偏枯、偏風。
《中醫藥學名詞》(2004):半身不遂是指左側或右側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的表現。
《中醫藥學名詞》(2010):半身不遂又稱偏枯,偏風,是指中髒腑之後出現以一側肢體不能自主活動,或偏身癱軟不用,或肢體強痙而屈伸不利,或肢體麻木,甚則感覺完全喪失,口眼斜爲主要表現的中風後遺症。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
8.1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機
《類證治裁·中風》:“半身不遂,因氣血不至,故痛癢不知。經曰: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
亦有先覺手足麻木,逐漸形成者,多由營衛先衰,絡脈空虛,邪氣乘虛而入,或因氣虛血虛,或腎虛精氣不足等所致。
8.2 半身不遂的症狀
8.3 半身不遂的治療
治宜養血祛風、溫經通絡、益氣活血、補腎益精等法。選用大秦艽湯、大活絡丹、小活絡丹、補陽還五湯、八珍湯、地黃飲子等方。並可配合鍼灸治療。本症常見於腦出血後遺症。
9 關於左癱右瘓
左癱右瘓爲病證名[6]。半身不遂之證,在左側者稱左癱,在右側者稱右瘓。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屬中風的範圍。
9.1 左癱右瘓的分類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論偏枯,有發於左者,有發於右者,亦即左癱右瘓。
9.2 左癱右瘓的治療
後世有以左癱屬血虛而中,治以四物湯加祛風、活血、化痰藥;右瘓屬氣虛而中,治以四君子湯加祛風、化痰之品。《壽世保元·中風》用上池飲統治左癱右瘓,辨其血虛爲主或氣虛爲主,隨證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