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種誘因的作用下,胰島素明顯不足,生糖激素不適當升高,造成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脫水、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等病理改變的徵候羣。系內科常見急症之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糖尿病代謝紊亂加重時,脂肪動員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經氧化產生大量乙酰乙酸、β-羥丁酸、丙酮,形成大量酮體,超過肝外組織的氧化能力時,血酮體升高稱爲酮血癥,尿酮體排出增多稱爲酮尿,臨牀上統稱爲酮症。代謝紊亂進一步加劇,便發生代謝性酸中毒[1]。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臨牀表現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有多尿、煩渴多飲和乏力,隨後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常伴頭痛、嗜睡、煩躁、呼吸深快,呼氣中有爛蘋果味(丙酮)。隨着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嚴重失水、尿量減少、皮膚彈性差、眼球下陷、脈細速、血壓下降;至晚期時各種反射遲鈍甚至消失,嗜睡以致昏迷。
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診斷
診斷的關鍵在於對昏迷、酸中毒、失水、休克的患者,均應考慮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尤其對原因不明的意識障礙、呼氣有爛蘋果味、血壓低而尿量仍多者,應及時作有關化驗以爭取及早診斷,及時治療。
5.1 病史及症狀
既往有或無糖尿病病史,少數患者以酮症酸中毒爲糖尿病首發表現。
見於1型糖尿病;有感染、應激、飲食不當、中斷胰島素等誘因;出現煩渴多尿,乏力,食慾下降,噁心、嘔吐,伴頭痛、嗜睡、煩躁等症狀。
5.2 臨牀表現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有多尿、煩渴多飲和乏力,隨後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常伴頭痛、嗜睡、煩躁、呼吸深快,呼氣中有爛蘋果味(丙酮)。隨着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嚴重失水、尿量減少、皮膚彈性差、眼球下陷、脈細速、血壓下降;至晚期時各種反射遲鈍甚至消失,嗜睡以致昏迷。
皮膚潮紅,呼吸深快,呼氣中可有爛蘋果味;嚴重者出現脫水、昏迷。
5.3 實驗室檢查
(1)尿糖、尿酮體強陽性,當腎功能嚴重損害而閾值增高時,尿糖、尿酮體陽性程度與血糖、血酮體數值不相稱。血酮體升高,多在4.8mmol/L (50mg/dl)以上。
(2)血糖多數爲16.7~33.3mmol/L (300~600mg/dl),有時可達55.5mmol/L(1000mg/dl)以上。
(3) CO2結合力降低,PaCO2降低,pH<7.35。
5.4 鑑別診斷
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療方法
6.1 立刻補液
輸液是首要的、極其關鍵的措施。通常使用0.9%氯化鈉,補液總量可按原體重的10%估計。一般在最初2小時可補液1000~2000ml,前4~6小時輸入補液總量的1/3,以後逐漸減慢補液量,不宜太快太多,以免腦水腫、肺水腫的發生。補液時最好用心電圖監護。
6.2 胰島素治療
小劑量(短效)胰島素治療(每小時0.1U/kg)。通常將胰島素加入生理鹽水持續靜脈滴注。當血糖<250mg/dl,可改用5%葡萄糖溶液加胰島素注射,並按每2~4g葡萄糖加入1U短效胰島素。有休克和(或)嚴重酸中毒和(或)昏迷的重症患者應酌情靜脈注射首次負荷劑量10~20U胰島素。
酮體消失前胰島素用量爲4~6U/h,使血糖每小時下降3.9~5.6mmol/L;酮體消失後胰島素用量爲2~3U/h,使血糖維持於13.9mmol/L,以免低血糖及腦水腫。
6.3 糾正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
當血液的pH低至7.0~7.1時,有抑制呼吸和中樞神經的可能,也可發生心律失常,應給予相應治療,用5%碳酸氫鈉溶液84ml加注射用水至300ml配製成1.4%的等滲溶液滴注,一般僅給1~2次,並進一步監測觀察,必要時追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時可掩蓋低血鉀,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早期補鉀。需定時監測血鉀水平,最好用心電圖監護,結合尿量,調整補鉀量和速度:治療前血鉀低於正常,立即開始補鉀,最初2~4小時通過靜脈輸液每小時補鉀13~20mmol/L(相當於氯化鉀1.0~1.5g)。血鉀正常,尿量大於40ml/h,也立即開始補鉀;血鉀正常、尿量小於30ml/h,暫緩補鉀,待尿量增加後開始補鉀;血鉀高於正常,暫緩補鉀。病情恢復後仍應繼續口服鉀鹽數天。
鉀要在4~6天補足。一般不積極補鹼,當PH<7.1,CO2CP<8.984mmol/L時才補鹼,可用5%NaHCO3液,0.5ml/Kg,使二氧化碳結合力升高0.449mmol/L.。
6.4 處理誘發病和防治併發症
處理誘發病和防治併發症。
6.5 收入病房
6.6 注意事項
1.補液速度。如治療前已有低血壓或休克,快速輸液不能有效升高血壓,應輸入膠體溶液並採取其他抗休克措施。對年老或伴有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應在中心靜脈壓監護下調節輸液速度及輸液量。
7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