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太白 | ||
---|---|---|---|
漢語拼音 | Taibai | ||
羅馬拼音 | Taipai | ||
美國英譯名 | Too Whit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P3 | |
日本 | 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P3 | |
富耶氏 | RP3 | ||
德國 | MP3 | ||
英國 | Sp3 | ||
美國 | Sp3 |
太白爲經穴名(Tàibái SP3)[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別名大白。太白是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和原穴,五行屬土。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際上,此處之白際更爲寬闊,故名太白。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胃痙攣,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泄瀉,飢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腸炎,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便祕,痔疾,腳氣,體重節痛,水腫,腸癰,身重,骨節痠痛,胸脅脹滿,熱病無汗,手足厥冷,腳氣紅腫,膝脛痠痛,轉筋,神經性嘔吐,腸疝痛,腸出血,呃逆,痔漏,納呆,胸脅脹痛,痿證,痔瘡,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7 穴名解
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際上,此處之白際更爲寬闊,故名太白。
太,同大,廣大,高大之意。爲脾經之原穴,屬土。太白,山名,即終南山。《淮南子·墜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氣至此已明顯如星矣,可與隱白互參。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頭之後緣,且此處皮色亦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擬而以太白山名之。
8 所屬部位
足[3]
11 穴位解剖
太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纖維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分佈着隱神經與腓淺神經的分支。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趾跖側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纖維鞘的十字部,再進(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該二肌爲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太白穴的功效與作用
太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原穴,配五行屬土,具有健脾和胃、理氣化溼的作用,主要用於脾胃病的治療,諸如胃痛、腹脹、便祕、嘔吐等症;“輸主體重節痛”,又可治療關節痛、腳氣病等。
古星象家認爲太白有戡定內亂、匡扶正統之能。太白有通經活絡、調脾利胃之功。主治胃痛,腹脹,便祕,痢疾,吐瀉,腸鳴,身重等證。凡暴病初起,元氣尚足,可以猛治,用本穴有效。若久病者,元氣已耗,則不宜猛治矣。他如病後之難於復元者,有如亂後佘劫,治取本穴,須兼取安撫之穴乃效。
13 主治病症
太白穴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胃痙攣,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泄瀉,飢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腸炎,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便祕,痔疾,腳氣,體重節痛,水腫,腸癰,身重,骨節痠痛,胸脅脹滿,熱病無汗,手足厥冷,腳氣紅腫,膝脛痠痛,轉筋,神經性嘔吐,腸疝痛,腸出血,呃逆,痔漏,納呆,胸脅脹痛,痿證,痔瘡,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便祕、痔疾、腳氣、體重節痛。
太白主治脾胃和本經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嘔吐呃逆、腹脹腹痛、飢不欲食、食而不化、腸鳴泄瀉、便祕、水腫、腸癰、身重、骨節痠痛、胸脅脹滿、熱病無汗、手足厥冷、腳氣紅腫、膝脛痠痛、轉筋等。
現代又多用太白治療急慢性腸胃炎、胃痙攣、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腸疝痛、腸出血等。
太白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痢疾,便祕,腳氣,痔漏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脹,腹痛,納呆,嘔吐,腸鳴,泄瀉,痢疾,便祕;胸脅脹痛,體重節痛,腳氣,痔漏,痿證。
1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熱病,滿悶不得臥,太白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腹脹,食不化,喜嘔,泄有膿血。主熱病先頭重,顏痛,煩悶,心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熱病滿悶不得臥,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亂,逆氣。
《鍼灸大成》: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醫宗金鑑》:太白、豐隆二穴,應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泄,善飢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
18 研究進展
18.1 小兒腹瀉
18.2 對血糖的影響
針刺太白對血糖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可因針刺手法不同而有不同效應,如以燒山火手法則可見血糖上升,以透天涼手法則可見血糖下降。
18.3 治療脾虛腹瀉
據報道,取太白、足三裏,針刺得氣,留針30~40 min,每隔10 min行鍼一次(補法),兒童不留針。另據報道,太白配豐隆各艾灸10 min治療小兒腹瀉,治療後大便轉爲正常。
18.4 矯正胎位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0.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4.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4.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