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ìbái ST2[中國鍼灸學詞典]
sìbá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經穴名·四白
穴位 | 四白 | ||
---|---|---|---|
漢語拼音 | Sibai | ||
羅馬拼音 | Szupai | ||
美國英譯名 | Four Whit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T2 | |
日本 | 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E3 | |
富耶氏 | |||
德國 | M5 | ||
英國 | S5 | ||
美國 | St2 |
四白爲經穴名(Sìbái ST2)[1]。代號ST2[2]。出《鍼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白指光明,本穴能使目明四方而光明,故名四白。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動,迎風流淚,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近視,視神經萎縮,頭面疼痛,頭痛,目眩,口眼喎斜,面風,鼻炎,鼻旁竇炎,膽道蛔蟲症,三叉神經痛等,是眼科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
3.1 別名
3.2 出處
《鍼灸甲乙經》: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顴空,足陽明脈氣所發。
3.3 穴名解
四,數名,倍二爲四。白,素色,有光明、潔白之義。四白,謂睛之上下左右皆露白,《易》所謂多白眼也。本穴在目下1寸,爲上下左右四面,平白無飾、光明顯見之處,故名四白。又因穴在目下,目能視萬物,該穴主治目眩、目赤、目癢生翳,針之可使視力光明四射,故名四白。
3.4 所屬部位
面[4]
3.5 四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5][6]。
四白在面部,眶下孔處。正坐仰靠取之。
四白穴的位置
3.6 四白穴的取法
四白在面部,眶下孔處。正坐仰靠取之。
正坐或仰臥位,眼向前平視,當瞳孔直下,眶下緣下方約1寸眶下孔中取穴[7]。
快速取穴:食指和中指伸直併攏,中指指腹貼兩側鼻翼,食指指尖所按凹陷處即是[8]。
3.7 四白穴穴位解剖
四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提上脣肌、眶下孔或上頜骨。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分佈着面神經分支,正當眶下神經處。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眼輪匝肌和提上脣肌,深進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內的眶下神經、動脈和靜脈。針沿管下壁,可至近眶下壁後部結構。所經表情肌由面神經的顴支和頰支支配。
3.7.1 層次解剖
3.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佈;深層有眶下神經、動脈經過,並有面神經顴支分佈。
布有面神經分支,正當眶下神經處;並有面動、靜脈分支及眶下動、靜脈分支通過。
3.8 四白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陽明之經別“還系目系”,足陽明之經筋“爲目下綱”,四白穴正處目下,故主治眼病。
3.9 四白穴主治病證
四白穴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動,迎風流淚,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近視,視神經萎縮,頭面疼痛,頭痛,目眩,口眼喎斜,面風,鼻炎,鼻旁竇炎,膽道蛔蟲症,三叉神經痛等,是眼科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
四白穴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動、迎風流淚、頭面疼痛、口眼喎斜。
四白主治目赤痛癢,口眼喎斜,眼瞼瞤動,頭痛,目眩;以及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近視,鼻旁竇炎,膽道蛔蟲症,三叉神經痛等。
四白主要用於治療眼目、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腫痛、目翳、眼瞼瞤動、迎風流淚、頭痛目眩、口眼斜。
現代又多用四白治療三叉神經經痛、鼻炎、鼻竇炎、角膜炎、近視眼、視神經萎縮、膽道蛔蟲症等。
四白穴是治療目疾與三叉神經痛的主穴,主治目赤痛癢,眼瞼瞤動,目翳,近視;頭痛,眩暈,面痛,口喎,面風;膽道蛔蟲病。
五官科系統疾病:角膜炎,近視,青光眼,夜盲,結膜瘙癢,角膜白斑,鼻竇炎;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直刺0.2~0.4寸。
直刺0.2~0.3寸,局部酸脹;
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電感放射至上脣部,治療三叉神經第Ⅱ支痛。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針刺以三分爲宜。
3.10.2 灸法
禁灸。
不宜灸。
3.11 四白穴的配伍
四白配豐隆、太白、太沖,有滌痰通絡,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翳,眼瞼瞤動,青光眼。
四白配頰車、攢竹、太陽,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3.12 特效按摩
雙手食指伸直,以食指指腹揉按左右四白穴,有痠痛感,每次1~3分鐘,可以緩解眼疲勞、眼乾澀等。
3.13 文獻摘要
《類經圖翼》:頭痛目眩,目赤後翳,瞤動流淚,眼弦癢,口眼喎僻不能言。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可灸七壯,針入三分,凡用針穩當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鍼灸大成》:主頭痛,目眩,目赤痛,僻淚不明,目癢目膚翳,口喎僻不能言。
3.14 研究進展
治療面肌痙攣:用30號1寸毫針直刺四白,邊捻邊進,深0.2~0.3寸,有麻電感放射至上脣及口角即停,捻留針5~10 min。出針後用特製撳針從原針孔刺入,用膠布固定5~6 d出針。隔2~3 d,再如上法治,5次爲一療程。
4 經穴別名·四白
穴位 | 郄門 | ||
---|---|---|---|
漢語拼音 | Ximen | ||
羅馬拼音 | Hsimen | ||
美國英譯名 | Crooked Gat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PC4 | |
日本 | 4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MC4 | |
富耶氏 | |||
德國 | MH4 | ||
英國 | Cx4 | ||
美國 | EH4 |
郄門爲經穴名[9](xìménPC4)。出《鍼灸甲乙經》。屬手厥陰心包經。郄門是手厥陰心包經的郄穴。郄通隙,門即門戶,此穴處於尺、橈二骨間隙,兩側如門,故名郄門。郄門穴主要用於心神、血證疾患等:如心痛,心悸,五心煩熱,胸痛,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胸膜炎,癔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咳血,嘔血,衄血,痔瘡及乳腺炎,膈肌痙攣,臂神經痛,疔瘡,胸脅痛,前臂痛,癲疾,癔症,驚恐畏人,心煩,久瘧,久痔,心絞痛,精神病,乳腺炎,胃出血等。
4.1 郄門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郄通隙,門即門戶,此穴處於尺、橈二骨間隙,兩側如門,故名郄門。
郄即孔隙,是氣血聚會之所。門,人所出入處,意指門戶。本穴爲手厥陰之“郄”,在前臂兩筋間,其穴深大,故名之。可與陰郄互參。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前臂[10]
4.6 郄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郄門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手厥陰心包經的郄穴。
郄門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郄門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5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11]。
曲澤穴在肘部的位置
曲澤穴在肘部的位置
4.7 郄門穴的取法
仰掌,微屈腕,在腕橫紋上5寸,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於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郄門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時,顯現兩肌肌腱[12]。本穴在曲澤與大陵連線中點下1寸、兩肌肌腱之間。若兩手的一側或雙側摸不到掌長肌肌腱,則以橈側腕屈肌肌腱尺側定位。
4.8 郄門穴穴位解剖
郄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指淺屈肌、正中神經、指深屈肌、前臂骨間膜。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爲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分佈着前臂內側皮神經,深層爲正中神經,最深層爲前臂掌側骨間神經。皮膚由前臂內、外側皮神經雙重分佈。在皮下組織內除上述皮神經外,前臂正中靜脈上行,注入肘正中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後,依序入肌層,直抵其深面的骨間膜。所經諸肌,除指深屈肌尺側半由尺神經支配外,其它均由正中神經支配。該神經的體表投影在:上肢外展90度,掌心向上時,從鎖骨中點,經肱骨內上髁與肱二頭肌腱連線中點,和腕前遠紋中點的連線,該線由大圓肌下緣至腕前遠紋中點的一段爲該神經的體表投影。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指淺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間膜。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和前臂正中靜脈分佈;深層有正中神經幹及其伴行的正中動脈經過,並有骨間前神經、骨間前動脈分佈。
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深層爲正中神經,前臂掌側骨間神經;並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爲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通過。
4.9 郄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郄門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郄穴,善治血證,心包屬相火,心藏神,主血脈,故能涼血止血,寧心安神,治療以上諸證[14]。
郄門穴針刺以治療急性血證和心胸痛爲主。治療急性心胸痛,針感向上;治療手指麻木疼痛,針感向下;治療肺心證,配太淵。
郄門有寧神理氣和血之功,主治心痛,心悸,衄血,嘔血,咯血,胸痛,疔瘡,癇證。
4.10 郄門穴主治病證
郄門穴主要用於心神、血證疾患等:如心痛,心悸,五心煩熱,胸痛,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胸膜炎,癔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咳血,嘔血,衄血,痔瘡及乳腺炎,膈肌痙攣,臂神經痛,疔瘡,胸脅痛,前臂痛,癲疾,癔症,驚恐畏人,心煩,久瘧,久痔,心絞痛,精神病,乳腺炎,胃出血等。
郄門穴主要用於心神、血證疾患等:如心痛、心悸、五心煩熱、胸痛、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胸膜炎、癔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咳血、嘔血、衄血、痔瘡及乳腺炎、膈肌痙攣、臂神經痛、疔瘡等。
郄門穴主治癲疾,癔症,驚恐畏人;心痛,心悸,心煩,胸痛;咳血,嘔血,衄血;五心煩熱,久瘧,久痔,疔瘡。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
直刺0.5~1寸。
注意:因郄門穴深層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故針刺時應注意避開血管。
4.11.2 灸法
可灸。
4.12 郄門穴的配伍
4.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主之。
4.14 郄門穴研究進展
4.14.1 改善心肌梗死心外膜心電圖
電針狗“郄門”部位,對急性實驗性心肌梗死心外膜心電圖有改善。
4.14.2 治療膽絞痛
針刺得氣後,施以強而持久的捻轉手法,留針20~30分鐘,在留針期間重複捻鍼2~3次,止痛效果好。
4.14.3 治療乳腺炎
4.14.4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針刺郄門穴,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心率有調整作用。針刺郄門及胃俞穴,對實驗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有恢復作用。表現在與對照組比較,心電圖的STII、STavF段升高不顯著。出針後ST段恢復較快。
4.14.5 調整肺功能
針刺郄門穴對肺功能有調整作用,可改善開胸而引起的縱膈擺動。針刺郄門、曲池穴,對家兔實驗性氣胸的血氧飽和度有調整作用,可使動物血氧飽和度比對照組提高6.31%。針刺實驗性氣胸的家兔“郄門”,針後60分鐘時的血氧飽和度比對照組明顯增高。另在開胸術中,看到手術側雖有開放性氣胸存在,肺臟萎縮,但動脈血氧分壓升高,不致缺氧,僅二氧化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5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67.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6.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41.
- ^ [10]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1.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7.
-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0-281.
-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9.
-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