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hǔitū ST10[中國鍼灸學詞典]
Fútū LI18[中國鍼灸學詞典]
shuǐtū[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穴名·水突
穴位 | 水突 | ||
---|---|---|---|
漢語拼音 | Shuitu | ||
羅馬拼音 | Shuitu | ||
美國英譯名 | Rushing Water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T10 | |
日本 | 10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E10 | |
富耶氏 | E10 | ||
德國 | M10 | ||
英國 | S10 | ||
美國 | St10 |
水突爲經穴名(Shǔitū ST10)[1]。出《鍼灸甲乙經》。別名水門、水天。屬足陽明胃經。水即水液,突指衝撞,穴在喉結外下方,當嚥下飯漿時,可引起局部組織向上衝撞,故名水突。主治咳嗽,咳逆上氣,氣喘,喘息不得臥,哮喘,咽喉腫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扁桃體炎,喉頭炎,聲帶疾病,咽炎,扁桃腺炎,甲狀腺腫大,呃逆,瘰癧,癭瘤等。
4.1 別名
4.2 出處
《鍼灸甲乙經》:水突,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
4.3 穴名解
水即水液,突指衝撞,穴在喉結外下方,當嚥下飯漿時,可引起局部組織向上衝撞,故名水突。
4.4 所屬部位
頸[3]
4.5 水突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水突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4][5]。
水突位於頸側部,人迎穴與氣舍穴連線的中點處;或於胸鎖乳突肌前緣,平甲狀軟骨下緣處取穴[6]。
水突穴的位置
4.6 取法
正坐仰靠位,人迎直下,胸鎖乳突肌前緣,在人迎與氣舍兩穴連線之中點處取穴[7]。
快速取穴:找到人迎(正坐,頭微側,從喉結往外側量約2橫指,可感胸鎖乳突肌前緣頸部動脈搏動即是)、氣舍(先找到人迎,直下,鎖骨上緣處即是),兩者連線中點即是[8]。
4.7 穴位解剖
水突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腺側葉(下端)。有頸總動脈。分佈着頸皮神經,深層爲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皮膚由頸叢的皮神經之一,頸橫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除頸叢的皮支外,還有頸闊肌、頸前靜脈、頸靜脈弓。針經深筋膜淺層入頸叢肌支支配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再進甲狀腺實質。腺體下端的後方,有甲狀旁腺,並與頸動脈鞘相鄰。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頸固有筋膜淺層及胸鎖乳突肌→頸固有筋膜深層及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狀肌。
4.8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頸橫神經、面神經頸支和頸前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頸神經前支和甲狀頸幹分佈,再深層有頸交感幹。
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爲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並有頸總動脈通過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爲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並有頸總動脈通過。
4.9 水突穴的功效與作用
本穴有通利降逆、清肺利咽、理氣化痰之功,其所治症,多屬氣分,故治咳逆、上氣、咽腫等症。
足陽明經脈循喉嚨,絡脈“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水突穴位於頸前喉結旁,故常用於治療癭瘤、瘰癧、咳喘等。
4.10 主治病症
水突穴主治咳嗽,咳逆上氣,氣喘,喘息不得臥,哮喘,咽喉腫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扁桃體炎,喉頭炎,聲帶疾病,咽炎,扁桃腺炎,甲狀腺腫大,呃逆,瘰癧,癭瘤等。
水突穴主治咳逆上氣、喘息不得臥,咽喉腫痛、呃逆、瘰癧、癭瘤。
水突主要用於治療胸肺、頸項等疾患:如咽喉腫痛、咳逆上氣,以及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扁桃體炎、甲狀腺腫等。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喉頭炎,聲帶疾病,咽炎,扁桃腺炎;
其它:甲狀腺腫大。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
直刺0.3~0.4寸,局部酸脹,不宜深刺,以免傷及頸總動脈和頸外動脈分支。
向內下斜刺1.0~1.5寸,針體呈45度角刺入甲狀腺腺體,局部酸脹沉重,以治甲狀腺腫大。
注意:避開動脈,不宜深刺,以免傷及頸總動脈和頸外動脈分支 。
4.11.2 灸法
艾條灸5~10分鐘。
灸3壯,或溫灸5~10分鐘。
4.12 配伍
水突配膻中、巨闕、關元,有降氣解痙的作用,主治發作性橫膈膜痙攣。
4.13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輕輕按揉水突穴100次,以有酸脹感爲佳,可利咽潤喉開音。
4.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通,水突主之。
4.15 研究進展
使甲狀腺濾泡縮小,上皮變高,降低攝碘量。
5 經穴別名·水突
穴位 | 扶突 | ||
---|---|---|---|
漢語拼音 | Futu | ||
羅馬拼音 | Futu | ||
美國英譯名 | Supporting Prominenc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I18 | |
日本 | 18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GI18 | |
富耶氏 | |||
德國 | DI18 | ||
英國 | Li18 | ||
美國 | LI18 |
扶突爲經穴名(Fútū LI18)[9]。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水穴、水泉。屬手陽明大腸經。扶指旁邊,突即隆起,指喉結,此穴在喉結旁,故名扶突。
5.1 別名
5.2 出處
5.3 穴名解
突,泉名,又跳也,衝也凸出,突起之意。古有“鋪四指爲扶”之說,扶約當手之四橫指,等於同身3寸,該穴位於喉結突起旁開一扶,故名之。亦曰本穴撫之突突應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狀,因名“扶突”。
5.4 所屬部位
頸[10]
5.5 扶突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扶突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11]。
扶突位於頸外側,喉結旁開3寸,胸鎖乳突肌後緣處;或於人迎穴後1.5寸處取穴(《鍼灸甲乙經》)[12]。
另說扶突“在氣舍後一寸半”(《備急千金要方》);“在頸,當曲頰下同身寸之一寸,人迎後”(《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
扶突位於胸鎖乳突肌區,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中間。正坐,微仰頭取穴。
扶突穴的位置
5.6 取法
扶突穴位於胸鎖乳突肌區,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中間。正坐,微仰頭取穴。
正坐位,頭微側仰,先取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的廉泉,再從廉泉向外3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取穴[13]。
5.7 穴位解剖
扶突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胸鎖乳突肌後緣、頸動脈鞘。深層內側有頸升動、靜脈。分佈着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皮膚由頸叢的頸橫(皮)神經分佈。皮下筋膜內除皮神經外,還有頸闊肌及頸外(淺)靜脈,前者由面神經的頸乳突肌後部,並深達頸動脈鞘後壁。胸鎖乳突肌由副神經支配;頸動脈鞘內包括了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及兩者後方的迷走神經,動脈居靜脈的內側。動脈投影在下頜角和乳突連線的中點至右胸鎖關節的連線;左側連線的下端稍偏外側。此連線在甲狀軟骨上緣以下爲頸總動脈的體表投影,該動脈供應頭頸部血液的主幹,針刺時應注意避開。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頸血管鞘的後緣。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頸橫神經分佈;深層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頸橫神經和鎖骨上神經穿過深筋膜處,並有面神經頸支、副神經和頸外動脈分支分佈;再深層有頸血管鞘。
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深層內側有頸升動、靜脈。
5.8 扶突穴的功效與作用
天鼎如爐竈,扶突猶如煙囪。用其通暢之力,瀉除幽鬱之火,治暴瘖、氣梗、喘息等症,與任脈之天突義同。
頸部之腧穴有三突,天突穴以通天氣,水突穴以利水谷之氣,扶突有扶天突、水突以利氣機而理氣化痰、清利咽膈之功。
5.9 主治病症
扶突穴主治咳嗽,氣喘,咳逆上氣,咳嗽多唾,喉中痰鳴,咽喉腫痛,暴喑,瘰癧,癭氣,吞嚥困難,膈肌痙攣,甲狀腺腫大,甲狀腺機能亢進,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壓等。
扶突穴主要用於胸肺及頸部疾患等:如咳逆上氣、喘息、咳嗽多唾、咽喉腫痛、暴瘖、瘰癧、癭氣、吞嚥困難等。
現代又多用扶突穴治療膈肌痙攣、甲狀腺腫大、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壓等。
扶突穴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吞嚥困難,暴喑,癭氣,瘰癧等。
扶突穴主治咽喉腫痛,癭氣,暴喑,舌根出血,瘰癧;咳嗽,氣喘,喉中痰鳴。
五官科系統疾病:甲狀腺腫,甲狀腺機能亢進,急性舌骨肌麻痹,嘶啞,咽喉炎;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現發緊發脹之感。
直刺0.3~0.5寸。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現發緊發脹之感。
注意:針刺不可過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經反應。凡穴下有跳突者,以指甲深掐,然後下針,防傷動脈。
5.10.2 灸法
可灸。
5.11 配伍
5.12 文獻摘要
《鍼灸大成》:主咳嗽多唾,上氣,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雞聲,暴喑氣梗。
5.13 研究進展
針刺麻醉:
針刺扶突穴可增強頭頸及胸部皮膚痛閾,常用於上述部位針麻手術。
針刺扶突透翳風穴用於腦手術針刺麻醉,鎮痛效果良好,手術成功率達90%以上,優良率達80%。對前顱凹、顳頂枕區、後顱凹等,不同部位手術的鎮痛效果均優良。
針刺本穴配足三裏、太沖,或配腕針用於甲狀腺瘤、甲狀腺囊腺瘤、甲狀腺次全或全葉切除術的鎮痛效果良好,針麻優良率達90%以上。
針刺扶突對甲狀腺手術有良好的針刺麻醉效果,而且相當穩定。針刺扶突也可使胸內手術(肺、食管、縱隔)得到良好的針刺麻醉效果,對胸交感神經有一定作用(可能是外周阻滯作用),使胸腔區域內獲得良好的鎮痛作用,表明扶突的針刺麻醉效應具有相對特異性。
以表面電極刺激尺神經誘發小魚際肌電,觀察針刺對腦血栓形成恢復期患者肌電幅度的影響。結果表明,針刺患者扶突、天柱,可使肌電幅度升高(P≤0.05),從針後5 min開始,持續45 min。針刺雙側扶突可引起健康人腦電圖的α波抑制、β波增強,說明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增強。
對甲狀腺的影響: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1.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1.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71.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9.
- ^ [10]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6.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5.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