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註解
手足心熱爲症狀名[1]。見《丹溪心法·發熱》。指醫生察知病人手心、足心發熱,或病人自覺手、足心發熱的表現[2]。多由陰虛而生內熱,或火熱內鬱等所致。
手心熱爲症狀名[3]。指兩手掌心中有發熱感覺。一名掌中熱。又爲勞倦內傷及五心煩熱的症狀之一。《內外傷辨惑論》捲上:“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掌中熱爲症狀名[4]。指兩手掌中有發熱感覺。常與手三陰經是動所生病相關。《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不居集·手掌中熱》:“掌中勞宮穴也,手厥陰心包所主,是經少氣而多血,是動則病掌中熱。”一名手心熱。
足下熱爲症狀名[5]。指兩足及足心有發熱感覺。見《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多因腎虛所致。《不居集·熱症》:“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涌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陰其脈斜從小指趨至足心,出於然骨,循內踝入跟,爲涌泉穴。此經原多氣而少血,今虛勞之人,真陰不足,則涌泉漸乾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
五心煩熱爲病症名[6]。指心中煩熱伴兩手足心有發熱感覺。見《太平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諸方》。多由心血不足、陰虛火旺或病後虛熱不清,以及火熱內鬱所致。是虛損勞瘵等病的常見症之一。《證治準繩·雜病》:“五心煩熱,是火鬱於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發火鬱。”又“病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症因脈治·心血虛不得臥》:“心煩躁亂,夜臥驚起,口燥舌幹,五心煩熱,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金匱翼·火鬱發熱》:“火鬱者,陽氣爲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鬱而成火,或因胃中過食冷物,鬱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令人心煩,手足心熱,骨髓中熱如火燎,此爲鬱熱。”《雜病源流犀燭·火病源流》:“陽愈盛則陰虛,陰愈虛則爲五心煩熱。”治宜滋陰降火、清熱養陰、清肝理脾等法,選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葉湯、逍遙散、茯苓補心湯等方。火鬱而宜升發者,用火鬱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