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HT[中國鍼灸學詞典]
heart meridian[中國鍼灸學詞典]
heart channel of hand Shaoyin[中國鍼灸學詞典]
Shaoyin Heart Channel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haoyin Heart Meridian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手少陰心經爲十二經脈之一[1][2]。代號HT。與手太陽小腸經相爲表裏。五行屬火。《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少陰心經自心中開始,出來屬於心繫(心臟周圍脈管等組織),內行主幹向下貫穿膈肌,聯絡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繫向上,挾着食道兩旁,上連目系系(即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它的外行主幹,從心繫上行於肺,斜出腋下的極泉,沿上臂內側後緣,下向肘內側橫紋頭的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下行,到掌後豌豆骨部的神門,進入掌內後邊,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衝,經氣於少衝穴處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3]。手少陰心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咽乾,心痛,口渴,目黃,脅痛和上肢前邊內側本經脈過處厥冷,疼痛,掌中熱痛等。
8 手少陰心經循行路線
8.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本經穴] 極泉,青靈,少海(合),靈道(經),通裏(絡),陰郄(郄),神門(輸、原),少府(滎),少衝(井)。
[交會穴] 手三陰經無交會於他經穴。本經既無交出亦無交入穴。
【語譯】
手少陰心經:①從心中開始,出來屬於心臟的繫帶(心繫),②下過膈肌,絡於小腸。
上行支脈:③從心臟的繫帶部向上,挾食道旁,聯結於眼和腦相連的繫帶(目系)。
外行主幹:④從心繫(即心臟的繫帶)上行至肺,向下出於腋下(極泉),⑤沿上臂內側後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青靈),⑥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靈道、通裏、陰郄、神門),⑦到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後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衝),接手太陽小腸經。
8.2 《脈書·十一脈》
[陰陽本] 臂少陰脈:起於臂兩骨之間,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內陰,入心中。
8.3 《中醫大辭典》
手少陰心經自心中起始,出來屬於心繫(心臟周圍脈管等組織),向下貫穿膈肌,聯絡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繫向上,夾着食道上端兩旁,連繫目系(眼球與腦相連的組織);它外行的主幹,從心繫上肺,斜走出於腋下(極泉),沿上肢前邊,行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內側,下行肘節(少海),沿前臂尺側,到手掌後豌豆骨突起處(神門),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出其末端(少衝)。脈氣由此與手太陽小腸經相連。
8.4 《中國鍼灸學詞典》
手少陰心經自心中開始,出來屬於心繫(心臟周圍脈管等組織),向下貫穿膈肌,聯絡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繫向上,挾着食道兩旁,上連目系系(眼與腦相連的組織);它的外行主幹,從心繫上行於肺,向下出於腋下的極泉,沿上臂內側後緣,下向肘內側橫紋頭的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下行,到掌後豌豆骨部的神門,進入掌內後邊,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衝,交手太陽小腸經。
手少陰心經循行路徑
8.5 《中醫藥學名詞(2004)》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繫,內行主幹向下穿過膈肌,聯絡小腸;外行主幹,從心繫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內側後緣,過肘中,經掌後銳骨端,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至末端,經氣於少衝穴處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支脈從心繫向上,挾着咽喉兩旁,連繫於目系,即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
8.6 《鍼灸學》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繫”(心與其他臟器相聯繫的部位),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心繫”向上的脈:挾着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繫”直行的脈: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極泉),沿着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面,到達肘窩,沿前臂內側後緣,至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沿小指內側至末端(少衝),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見下圖)。
手少陰心經循行:
1.起於心中,出屬心繫
3.其支者,從心繫
4.上挾咽
5.系目系
8.下肘內,循臂內後廉
10.入掌內後廉
11.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9 手少陰心經腧穴
9.1 本經腧穴
手少陰心經共9個穴位。1個穴位在腋窩部,8個穴位在上肢掌側面的尺側。首穴極泉,末穴少衝。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郄、神門、少府、少衝。
9.2 手少陰心經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絡穴
9.2.3 郄穴
9.2.4 五輸穴
9.3 本
部位:銳骨之端
9.4 標
部位:背俞
10 手少陰心經病候
10.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爲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
語譯:本經異常就表現爲下列病症:咽喉乾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還可發爲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臑痛等症。本經穴主治“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胸脅疼痛,上臂、前臂內側後邊痛或厥冷、手掌心熱。
10.2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其病:病脅痛。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陰脈。[陰陽本] 是動則病:心痛,嗌渴欲飲,此爲臂蹶(厥)。
10.3 《中醫大辭典》
10.4 《中國鍼灸學詞典》
11 手少陰心經腧穴主治病證
手少陰心經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環系統病症、神經精神系統病症以及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乾、口渴、癲狂及上肢內側後緣疼痛等。
*爲常用穴
11.1 主治對比
本經病候與腧穴主治的關係,據《鍼灸甲乙經》的記載,列表如下:
手少陰心經穴的主治症,《鍼灸甲乙經》中只有郄門、神門二穴有記載,餘穴均缺;《外臺祕要》和《醫心方》才據別的傳本補充各穴的主治內容。但所列多外經病症,如極泉主治“臂肘厥寒”,通裏主治“臂肘痛”,神門主治“手及臂攣”,少府主治“臂酸”,少衝主治“掌痛引肘腋”等。至於象“心痛”等與心有關的內臟病症,至宋代《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才大爲補充。這可能是因爲“心爲君主之官”,心包在外代其受邪,故“心痛”、“煩心”、“胸中澹澹”等病症沒有以心經穴爲主,而取用心包經穴爲主。《外臺祕要》等所引各主治症與以脈病候基本相合,可補《鍼灸甲乙經》所缺。
12 經文互參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按:本篇分述五臟所藏及其虛實見症。)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按:此篇論邪在五臟及其治法。)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證。)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刺手少陰、太陽。(按:此篇論五臟熱及其刺法。)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按:此篇論足六經及五臟瘧。)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按:此篇論五臟風證。)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按:此篇論五臟病虛實。)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按:此篇論手足六經厥及厥逆;手厥陰與手少陰合爲一。)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毛色不澤,故其面如漆柴者,血先死。(按:此篇論陰陽經氣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