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triple-warmer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haoyang Sanjiao Channel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手少陽三焦經爲十二經脈之一[1][2]。代號SJ。與手厥陰心包經相爲表裏。五行屬(相)火。《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端關衝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佈於膻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屬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並與督脈相會於大椎,上行到項,沿耳後直上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3]。其另一分支從耳後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眥,經氣於瞳子髎穴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三焦經一側有23穴。其中有13個穴分佈在上肢背面,10個穴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首穴關衝,末穴絲竹空。原穴爲陽池穴,絡穴爲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穴。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手少陽三焦經發病,主要表現爲頭面五官疾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滿、氣脹,小便不利或遺尿,水腫,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赤痛,頰痛,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本經腧穴主治熱病、頭面五官病證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病證。例如頭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頰腫、水腫、小便不利、遺尿以及肩臂外側疼痛等證。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與心包經相表裏。
4 五行
火
8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路徑
8.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本經穴] 關衝(井),液門(滎),中渚(輸),陽池(原),外關(絡),支溝(經),會宗(郄),三陽絡,四瀆,天井(合),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交會穴] 瞳子髎,上關,頷厭,懸釐,肩井(足少陽);秉風,顴髎,聽宮(手太陽),大椎(督)。
【語譯】
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無名指末端(關衝),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着手背(中渚、陽池),出於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於膻中(縱隔中),散絡於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頸旁,聯繫耳後(天牖、翳風、瘈脈、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釐、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耳後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2)足陽明胃經部分:從手少陽三焦經之肩後天髎穴交出足少陽膽經後,入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散佈入任脈之膻中穴(氣會穴),再散絡心包,下膈內而循行之,此皆屬三焦經。(1)手少陽三焦經部分:起自小指、次指外側端處關衝穴,從關衝上第四、五指之間液門穴、中渚穴,循手腕錶上行至陽池穴,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等穴,上貫肘入清冷淵穴,從清冷淵循臂臑外,上肩循消濼、豸臑會、肩髎、天髎穴,從天髎穴交出足少陽膽經。
(3)手少陽三焦經部分:其支者,從任脈膻中穴上,偏外斜出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上頸項本經之天牖穴。從天牖循系耳後翳風穴,瘈脈穴、顱息穴,從顱息直上耳角之角孫穴,經絲竹空穴繞耳以屈下至眼眶骨旁之和髎穴及耳門穴。
(4)足少陽膽經部分:其本支之別支者,從耳後出走耳前,過足少陽膽經客主人穴(上關穴)之前,交面臉頰至目銳眥之外,以交於足少陽膽經。
8.2 《脈書·十一脈》
[陰陽本] 耳脈: 起於手背,出臂外兩骨之間,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8.3 《中醫大辭典》
手少陽三焦經自無名指尺側端(關衝)起始,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行至腕部(陽池),向上行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着上臂後邊,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從足少陽膽經後面,前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在膻中(兩乳之間),脈氣散佈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淺出於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後,上行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到達面頰,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翳風)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前邊,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絲竹空、瞳子髎)。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8.4 《中國鍼灸學詞典》
手少陽三焦經從無名指尺側端關衝開始,向上出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沿着手背出於前臂外側尺、橈兩骨之間,向上通貫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側上肩部,走至足少陽膽經之後,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佈於膻中(兩乳之間的部位),聯絡心包,通過橫膈,繞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經項旁,連繫耳後,上行出於耳尖上方的角孫,再彎曲向下,經面頰到目下;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耳前,經過顴弓上緣,交面頰,當外眼角絲竹空後交於足少陽膽經。
8.5 《中醫藥學名詞(2004)》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端關衝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佈於膻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屬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並與督脈相會於大椎,上行到項,沿耳後直上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從耳後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眥,經氣於瞳子髎穴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9 手少陽三焦經經穴
9.1 本經腧穴
三焦經一側有23穴。其中有13個穴分佈在上肢背面,10個穴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首穴關衝,末穴絲竹空。原穴爲陽池穴,絡穴爲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穴。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本經從無名指尺側端關衝開始,向上出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沿着手背出於前臂外側尺、橈兩骨之間,向上通貫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側上肩部,走至足少陽膽經之後,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佈於膻中(兩乳之間的部位),聯絡心包,通過橫膈,繞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經項旁,連繫耳後,上行出於耳尖上方的角孫,再彎曲向下,經面頰到目下;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耳前,經過顴弓上緣,交面頰,當外眼角絲竹空後交於足少陽膽經。
本經自無名指尺側端(關衝)起始,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行至腕部(陽池),向上行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着上臂後邊,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從足少陽膽經後面,前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在膻中(兩乳之間),脈氣散佈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淺出於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後,上行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到達面頰,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翳風)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前邊,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絲竹空、瞳子髎)。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頰痛,耳後、肩、臑、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圖33)。
圖33(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起自手無名指(第四指)外側末端指甲旁之關衝穴(井穴),經第四、五指縫間之液門穴(療穴),再上行一寸第四、五掌骨間之中渚穴(輸穴),經手腕前表陷中之陽池穴(原穴),再沿腕後尺、橈骨間之外關(療穴),腕背上尺、橈骨間三寸支溝穴(經穴),上行經會宗、三陽絡、四瀆等穴,行至肘尖(尺骨鷹嘴)後方凹陷中之天井穴(合穴),肘上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淵穴,再上爲消濼穴,再上爲三角肌下方之臑會穴,行肘中即手臂外側上行,至肩峯後下方臑上陷之肩髎穴(療穴),再上肩胛骨上角處之天髎穴,行至下頷角後方,耳下一寸之天牖穴,經頸動脈後方耳後尖角陷之翳風穴(療穴),上頭顱耳後方之瘈脈穴,繞耳後上至顱息穴,至耳尖上方髮際之角孫穴,並環行至耳前,開口時呈凹陷處之耳門穴(療穴),從耳廓根上緣平行至顳淺動脈旁之和髎穴,前平行至眉尾之絲竹空穴(療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絡穴
9.2.3 郄穴
9.2.4 五輸穴
9.2.5 交會穴
交會穴表(●所屬經 √交會經)
經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6 八脈交會穴
9.3 本
9.4 標
10 手少陽三焦經經脈病
患手少陽三焦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耳、喉、胸脅、發熱病,有下列病候:耳鳴、聽覺減退、咽喉腫痛閉塞、頭痛、自盜汗、眼外角痛、頰痛、耳後痛、肩臑痛、肘臂外緣痛、無名指不能運轉。
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頰痛,耳後、肩、臑、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10.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語譯】
本經穴主治“氣”方面所發生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病痛,小指側的次指(無名指)不好使用。
10.2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 其病: 病產(生)聾,囗痛。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陽之脈。
10.3 《中醫大辭典》
手少陽三焦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外眼角痛,汗出,頰痛,耳後、肩、臑、肘、臂部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10.4 《中國鍼灸學詞典》
手少陽三焦經發病,主要表現爲頭面五官疾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滿、氣脹,小便不利或遺尿,水腫,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赤痛,頰痛,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
11 手少陽三焦經經穴主治病證
手少陽三焦經腧穴主治側頭、耳、胸脅、咽喉病和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6]。
手少陽三焦經腧穴主治熱病、頭面五官病證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病證。例如頭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頰腫、水腫、小便不利、遺尿以及肩臂外側疼痛等證。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與心包經相表裏。
部位 | 主治 | |
關衝* | ||
指間 | ||
中渚* | ||
陽池* | 腕 | |
外關* | 前臂 | |
支溝* | 前臂 | |
前臂 | ||
前臂 | ||
前臂 | ||
天井* | 肘 | |
上臂 | 上肢痹痛、目黃 | |
清濼 | 上臂 | |
上臂 | 上肢痹痛 | |
肩髎* | 肩 | 肩臂攣痛不遂 |
肩 | ||
肩臂部:局部疾患爲主 | ||
頸 | ||
翳風* | 耳 | |
耳 | ||
耳 | ||
耳 | ||
耳門* | 耳前 | |
耳前 | ||
絲竹空* | 眉梢 | 頭痛,目疾 |
頸、側頭部:側頭、耳、目疾患 |
11.1 主治對比
本表據《鍼灸甲乙經》而列。
從表中可以看出,本經腧穴主治以“耳聾”症最爲多見,其次則是肩、肘、臂等處的外經病症。
本經穴主治耳聾,可以上溯“陰陽十一脈”的關於“耳脈”的命名。表明此脈與耳具有主治上的聯繫,其主治即以“目外眥痛、頰痛、耳聾”三病爲主。
“頰痛”在腧穴主治中只有“頷痛”,這是指顳側的頭面痛,證屬少陽頭痛,不能只看成下頷痛,頷厭穴所在是“頷”的上界。
“目外(銳)眥痛”在腧穴主治中只稱“目痛”,未加細分。“嗌腫”作爲“嗌外腫”,其範圍也有所擴大。經脈病證與腧穴主治兩者是相符合的。
12 經文互參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按:此篇分析精、氣、津、液、血、脈。)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證。)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治主病者。(按:此篇分手足六經厥或厥逆。)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爲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按:此篇論六腑病取下合穴。)
13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1.
-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