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 juey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Jueyin[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Jueyin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手厥陰心包經爲十二經脈之一[1][2]。代號PC。與手少陽三焦經相爲表裏。五行屬(相)火。《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循(循字據《鍼灸甲乙經》卷二及《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王注補)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貫穿膈肌,聯絡上、中、下三焦[3]。它的分支,從胸中分出,走脅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窩下面。沿上臂前邊,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行前臂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衝);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掌中分出,出無名指尺側端(關衝),經氣於關衝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胸脅脹悶,心痛,心煩,面赤,目黃、喜笑無常等。
本經從胸中開始,出來屬於心包,向下貫穿膈肌,聯絡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胸中出走脅部,經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內側中間,到肘中肱二頭肌腱尺側緣的曲澤,再下行於前臂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的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勞宮,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衝;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掌中分出,到無名指尺側端,交於手少陽三焦經。
手厥陰心包經共有9個穴位,其中8個穴位分佈在上肢掌面,1個穴位在前胸上部。原穴爲大陵穴,絡穴爲手少陽三焦經之外關穴。首穴天池,末穴中衝。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本經腧穴可主治胸部、心血管系統、精神神經系統和本經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心胸煩悶、癲狂、嘔吐、熱病、瘡病及肘臂攣痛等。厥陰是陰氣消盡的意思,適應虛症裏症,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裏。手厥陰心包經發病,主要表現爲心血管疾病、神經精神疾病、經脈所過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心悸不寧、心煩、心痛、胸脅滿悶、目黃、喜笑無常、面赤、腋下腫。經脈所過處疼肩、麻木、厥冷。
4 五行
火
7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
7.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本經穴] 天池,天泉,曲澤(合),郄門(郄),間使(經),內關(絡),大陵(輸、原),勞宮(滎),中衝(井)。
【語譯】
手厥陰心包經:①從胸中開始,淺出屬於心包,通過膈肌,經歷胸部、上腹和下腹,絡於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②沿胸內出脅部,③當腋下三寸處(天池)向上到腋下,④沿上臂內側(天泉),於手太陰、手少陰之間,⑤進入肘中(曲澤),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⑥進入掌中(勞宮),沿中指橈側出於末端(中衝)。
(1)手厥陰心包絡經部分:起自於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屬心包絡之經,內行下膈,歷絡三焦者,散佈於腹之上、中、下三焦。
(2)手厥陰心包經部分: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從天池循臑內至天泉。從天泉穴循行手肘經手太陰肺經及手少陰心經兩脈之間,入肘內曲澤穴。下臂行兩筋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四穴,再入掌中勞宮穴。從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即中衝穴。
(3)手少陽三焦經部分: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至中指出,至中衝穴即交於手少陽三焦經。
循行路線:
7.2 《脈書·十一脈》
[陰陽本]臂巨陰脈: 在於手掌中,出臂內陰兩骨之間,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內陰,入心中。
7.3 《中醫大辭典》
手厥陰心包經自胸中起始,出來屬於心包絡,向下貫穿膈肌,聯絡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胸中出走脅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窩下面。沿上臂前邊,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行前臂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衝);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掌中分出,出無名指尺側端(關衝)。脈氣由此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7.4 《中國鍼灸學詞典》
手厥陰心包經從胸中開始,出來屬於心包,向下貫穿膈肌,聯絡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胸中出走脅部,經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內側中間,到肘中肱二頭肌腱尺側緣的曲澤,再下行於前臂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的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勞宮,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衝;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掌中分出,到無名指尺側端,交於手少陽三焦經。
7.5 《中醫藥學名詞(2004)》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絡於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胸中分出,出脅部當腋下3寸處天池穴,向上至腋窩下,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橈側至末端中衝穴。另一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尺側端行,經氣於關衝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8 手厥陰心包經經穴
8.1 本經腧穴
手厥陰心包經共有9個穴位,其中8個穴位分佈在上肢掌面,1個穴位在前胸上部。原穴爲大陵穴,絡穴爲手少陽三焦經之外關穴。首穴天池,末穴中衝。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起自胸乳處(第四肋)外側一寸之天池穴,經腋平線下行二寸之天泉穴,下行肘內廉大筋內側橫紋頭下陷之曲澤穴(合穴),從曲澤下行掌後去腕五寸郄門穴(療穴),下行掌後三寸兩肋間陷中之間使穴(經穴),下行掌後二寸兩肋間之內關穴,下行腕關節橫紋上兩肋間之大陵穴(原穴),再下行掌中第二、三掌骨間之勞宮穴(療穴),沿手掌食指外側,止至中指末端指甲旁之中衝穴(井穴)。
8.2 特定穴
8.2.1 原穴
8.2.2 絡穴
8.2.3 郄穴
8.2.4 五輸穴
8.2.5 交會穴
交會穴表(●所屬經 √交會經)
8.2.6 八脈交會穴
8.3 本
部位:掌後兩筋之間2寸
8.4 標
部位:腋下3寸
9 手厥陰心包經經脈病
手厥陰心包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胸脅脹悶,心痛,心煩,面赤,目黃,喜笑無常等。
患手厥陰心包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胸、心、胃、神志病爲主,有下列病候:心悸、失眠、手心發熱、肘臂拘攀、腋下腫、胸脅部支撐脹滿、心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心煩。
9.1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語譯】
本經異常就表現爲下列病症:心中熱,前臂和肘彎掣強拘攣,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跳不寧,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不止。
本經穴主治“脈”方面所發生的病證: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熱。
9.2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 其病: 心痛,心煩而噫。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陰脈。
[陰陽本] 是動則病: 心滂滂如痛,缺盆痛,甚則交兩手而戰,此爲臂蹶(厥)。
是臂鉅陰脈主治其所產病:胸痛,肩痛,心痛,四末痛,瘕,爲五病。
9.3 《中醫大辭典》
手厥陰心包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胸脅脹悶,心痛,心煩,面赤,目黃、喜笑無常等。
9.4 《中國鍼灸學詞典》
手厥陰心包經病 本經發病,主要表現爲心血管疾病、神經精神疾病、經脈所過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心悸不寧、心煩、心痛、胸脅滿悶、目黃、喜笑無常、面赤、腋下腫。經脈所過處疼肩、麻木、厥冷。
10 手厥陰心包經腧穴主治病證
手厥陰心包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手厥陰心包經腧穴可主治胸部、心血管系統、精神神經系統和本經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心胸煩悶、癲狂、嘔吐、熱病、瘡病及肘臂攣痛等。厥陰是陰氣消盡的意思,適應虛症裏症,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裏。手厥陰心包經發病,主要表現爲心血管疾病、神經精神疾病、經脈所過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心悸不寧、心煩、心痛、胸脅滿悶、目黃、喜笑無常、面赤、腋下腫。經脈所過處疼肩、麻木、厥冷。
*爲常用穴
10.1 主治對比
本表據《鍼灸甲乙經》而列。
與“心”有關的內臟病症是本經腧穴主治的重點。“心痛”,主治症中又寫作“心暴痛”、“卒心口痛”,間使、內關可治之。“心澹澹大動”是形容心悸不寧的一類症狀,主治證中“胸中澹澹”意義相似。
“肘攣”、“腋腫”、“掌中熱”是本經經脈循行之處的外經病候,也是腧穴主治的重點。
“目黃”一症,腧穴主治中既有作“目黃”,又有作“目赤黃”、“黃疸”,這說明本經腧穴還有治療目赤和黃疸的作用,這與各經中單純稱“目黃”解釋作一般目疾者意義有別。目赤黃者是指心火上炎的見症;勞宮之主黃疸目黃,也在於此穴能瀉心火。
取心包經以治“心”,在《邪客》篇中已說明其關係。“心痛”既指心絞痛,也包括胃脘痛,即所稱“心口痛”。心煩、心悲,均屬於“心”。